词条 | 黄花香茶菜 |
释义 | 黄花香茶菜是一种直立草本;根粗厚,木质,多生长于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部,陕西南部;生于空旷草地上或灌丛中,海拔500—2800米的地方,有着治痢疾,烂脚丫的功效 基本信息所属卷:Rabdosia (Blume) Hasskarl 所属科:唇形科 Labiatae 中文名:黄花香茶菜 其它中文名:臭蒿子(峨山)、方茎紫苏、鸡苏、假荨麻(昆明)、烂脚草(永平)、小白根(西畴)、白沙虫药、痢药(贵州兴仁)。 文献来源:Rabdosia sculponeata (Vaniot) Hara (1972). Plectranthus sculponeatus Vaniot (1904); Dunn (1911), (1915); Diels (1912), (1913); Edinb. staff (1930); Sun (1932); Hand. - Mazz. (1934), (1936), (1939); Stachys mairei Levl (1912); Isodon sculponeatus (Vaniot) Kudo (1929). 形态特征直立草本;根粗厚,木质。茎丛生,高0.5—2米,四棱形,上部具槽,具分枝,被稀疏平展的白色糙硬毛及密的短柔毛。叶阔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3.5—10.5(-19)厘米,宽3—9(-1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深心形或浅心形,边缘具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榄绿色,被白色蜷曲疏柔毛,基部较密,下面灰白色,网脉上被白色平展长柔毛,近基部尤密,全部被黄色小腺体;叶柄长1.5—7(-11.5)厘米,被毛与茎同。聚伞花序具9—11花,通常在主茎及分枝端组成宽约2—5厘米的圆锥花序,稀生于叶腋,具长0.6—1.2(-3)厘米的总梗;花梗纤细,常长于萼;苞叶与叶同型,向上渐变小,以至苞片状,近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2.5毫米,外面疏被白色糙硬毛,齿5,近等长,三角状卵形,与萼筒近等长,果时管状钟形,下部囊状增大,稍弯曲,长约5毫米,绿色,直径3-3.5毫米,脉纹明显,萼齿仅及萼长之1/3;花冠黄色,上唇内面具紫斑,长约6毫米,外被短柔毛及腺点,内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几不超出于萼,基部上方浅囊状,冠檐二唇形,上唇微外反,长3毫米,宽4毫米,下唇近圆形,长约3.5毫米,内凹,舟形;雄蕊4,内藏,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花柱丝状,先端二等浅裂,内藏。小坚果卵三棱形,长约1.8毫米,宽约1.2毫米,栗色,具不明显的锈色小疣。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及生境产滇东南(文山、蒙自、砚山)、滇中(昆明、楚雄、峨山、杞麓、武定)、滇西(景东、临沧)、滇西北(福贡、大理、漾濞、鹤庆、丽江、兰坪、维西)、滇东北(东川),海拔1100—2800米的空旷草地上或灌丛中。我国四川、贵州、广西西部、陕西南部也有分布。 用途功能全草治痢疾,叶又可治烂脚丫。 产地分布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西部,陕西南部;生于空旷草地上或灌丛中,海拔500—28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安平。 本种提示有些个体具有很特别的变异现象,如有的叶片变得近全缘,有的叶边缘牙齿状,而较多的个体叶基近截状阔楔形,边缘具粗圆齿,显示了一定的变异趋向,在这里我们暂未将其分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