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冈起义 |
释义 | 潮州黄冈起义,又称丁未黄冈之役,是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5月22日同盟会在广东潮州黄冈发动的反清起义。 简介起义简介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委派许雪秋和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发动起来的。许雪秋(1875-1912)亦作雪揪,原名有若。广东海阳(潮安)人,新加坡华侨富商之子。初曾向清廷捐得候补道衔,后立志“逐满兴汉”。1904年(光绪三十年)归国。次年会同嘉属革命党何子渊丘逢甲等人以承筑潮汕铁路工程及召募团练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义,未发事泄,再赴新加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得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被委任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主持岭东军务,遂返粤为武装起义做准备。雪秋回潮州后,召集何子渊等同志会商进行办法;并往香港会晤冯自由(1881-1958)等,谓事机成熟,惟人才缺乏,请电同盟会总部速派同志归国相助。后孙中山派人配合雪秋,加紧了起义筹备工作。适萍浏醴起义失败后,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1907年3月4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孙中山被迫离开日本赴安南(今越南),到河内后立即在甘必达街61号设立了领导西南武装起义的总机关,准备就近组织领导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的起义。他认为这些省份地处边陲,群众基础较好,易于发动;地域宽广,便于迂回作战;尤其有利于从国外输送武器和人员。为此,孙中山决定先在广东西部的钦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廉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部的潮州、惠州四府同时起义;许雪秋仍负潮州方面起义之责。许通过会党首领余既成、陈涌波、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在会党中做发动组织工作。但由于走漏风声,引起清潮州总兵黄金福、黄冈都司隆熙的警觉。5月21日(四月初十),黄金福派兵勇数十名进驻黄冈镇,并借故捕去会众2人。次日余既成等聚集党众200余人于黄冈城外起义。经一夜血战,攻克黄冈。23日(十二日),起义者在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指孙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孙”名义布告安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此深受群众拥护,附近贫民纷纷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千人。但这次起义事出仓促,具体主持者不了解通盘计划,事发后才派人去香港请许雪秋来督率义军。适时黄金福部清军已抵离黄冈20里的潮州。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陈涌波率领,直趋潮州、汕头,目标是乘黄金福带兵外出之时,攻占其巢穴;一路由余既成率领,直接奔向潮州,攻击黄金福部。25日(十四日)两路军队同时出发。余部抵达潮州时,天已黎明,而清军早有准备,因此初战失利。进攻潮汕之义军,得知潮州失利,即改变计划,转援余部义军。两路会攻黄金福清军,敌势危急。恰于此时,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所派援军到来,双方夹攻义军,因而潮州未能攻下。27日(十六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陈、余决定解散队伍,转往香港,起义遂宣告失败。 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姚雨平、张花谷等革命党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姚雨平、张花谷等人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肖惠长、江伯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领导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箭竹顶茶场商讨对策,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领导人最后在何子渊、邱逢甲等人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历史功绩黄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她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首先在于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革命斗争,它响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代表了民主、进步、光明的力量,唤起了民众,在一定范围内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说,“此次死难的同志都属同盟会干部,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其次,它激发了潮梅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对潮梅及其周边的民主革命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黄冈丁未革命的影响下,潮梅各地更多进步人士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同时也推动了同年继之而起的惠州七女湖、安庆、防城、镇南关各次起义。及后,兴民学堂、金山学堂的一部分青年学生也纷纷展开反清秘密活动,如:海丰汕尾又再次筹划武装起义等。 第三,它在华侨史上,是广大爱国华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光辉一页,它充分体现了广大爱国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与国内乡亲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而且在后来得到发扬光大。 由此可见,潮州黄冈丁未革命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她是潮汕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领导者: 许雪秋 何子渊人物简介许雪秋(一作湫),原名有若,又名梅,1875年出生于广东海阳(现潮安)县彩塘宏安村,年轻时往新加坡继承父亲一大笔遗产。他从小好练武术,功力过人,又仗义疏财,广交潮汕一带“三合会”成员,对会员们经济上常有资助,被江湖会党们誉为“小孟尝”。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梅州“光裕庐”开基祖。 1903年与丘逢甲、萧惠长等先贤创办兴民学堂,并亲担首任学监(督学);1904年冬,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任董事会主席;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县立一中,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第一中学、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最早入盟的盟员,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黄花岗、黄冈起义,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革命前许雪秋萌生反清革命思想源于在新加坡时结识了到南洋鼓吹革命的黄乃裳。黄乃裳(1849-1924),福建闽清人,字绂臣,早年加入基督教,1888年考中举人,是参与康梁变化的主将之一,失败后南逃新加坡,致力于南洋一带的开荒种植和宣传革命。1905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1904年偕许雪秋、陈芸生返回国内,在潮汕、福建一带酝酿革命。武昌起义爆发,他在福建全省率先响应,领导民军光复福州。1920年应孙中山之召到广州担任元帅府高等顾问。 许雪秋是1902至1903年期间结识黄乃裳的。黄知识渊博,卓识宏论,使许十分向往。1904年初许雪秋邀黄乃裳到其家乡彩塘宏安村,为其出谋献策,许召集革命人士以及原结识的“三合会”各路首领,如海阳的吴金铭、李杏坡,揭阳的林鹤松、詹益波,饶平的陈涌波、余既成,澄海的陈阿包、林善进等,与黄乃裳共商大计。当时,由旅居南洋的嘉应籍华侨张煜南倡建的潮汕铁路正要动工,许雪秋利用这个机会,以承包铁路工程为名,物色各地会党头目为工头,招收以会党成员为主的民工七百多名,同时,以维护在建铁路沿线治安为名,招募团练近四百名,秘密操练军事。并以这两支力量为骨干成立革命队伍,以许雪秋为革命军司令,吴金铭为参谋长,约定1905年4月19日举事,但由于用人不慎,举事的计划被潮州清当局侦知,部分首领被捕并遭处决。许雪秋凭先前曾用钱向清政府捐过一个候补道官衔,并以过人的胆识和在当地的声望,逃过劫难,但首次举事未能成功。 革命中许雪秋是于1906年在新加坡经张永福介绍加入同盟会并认识孙中山的。孙中山了解许雪秋的出身、经历后,对许十分赞赏,遂委任许雪秋为中华民国东军(一作“江”)都督兼掌粤东一带同盟会事务,领导汕头、潮州、汕尾一带革命事宜。许雪秋即赶赴潮汕联络前已有合作、且倾向革命的饶平人陈涌波、余既成、余永兴等人,一同往香港接受指示。在香港,由陈少白主持,郑士良在座,陈涌波等一同加入同盟会。 接受任务后,1907年初,许雪秋一边往南洋筹款,一边指派陈涌波、余既成等潜回潮汕,在饶平黄冈镇挑水巷泰兴客栈策划武装起义,他们联络海阳、饶平、澄海等地“三合会”会员数百人,购置火药千余斤和一批枪械,制成大红门旗一面,上书“大元帅孙”四字,以及青天白日旗、书写“驱逐满虏”的旗帜十几面。5月22日(农历4月11日)晚9时,起义军800余人集中在黄冈北面三里处连厝坟埔举行誓师大会,由首领之一余永兴主盟宣誓,讲明武装起义的革命意义,并严明军纪,宣布有扰民者斩等军法十条。分兵四路进攻黄冈镇内各清吏、清兵驻守的部门。起义军英勇无比,纪律严明,至清晨,镇内敌人各据点均被攻克,起义军占领全镇,并在原都司署成立军政府,推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余永兴为总指挥,并决定乘胜攻取潮州、汕头。清政府潮州总兵黄金福(潮阳关埠下底村人)闻讯,率兵数百名从潮州出发,经澄海东里渡海抵达起义军必经之路氵井洲阻击起义军。当时,起义军气势如虹,人数也多于清兵,尽管黄金福披甲上阵,亲自督战,但清兵仍被起义军包围。正当起义军将要攻陷清兵之际,清军潮阳营游击在营长赵月修带领下从汕头海路驰援而至,故两军对垒处于胶着状态。陈涌波曾派人到汕头驰电许雪秋请求援兵,许雪秋接电后连夜赶抵汕头,派出一队人马赴氵井洲助战,但由于起义军用的多系鸟枪,在海边战斗火药也常被海水弄湿,抵挡不住当时装备精良的清兵,伤亡十分惨重,起义军阵亡77人。起义军坚持了一天半,终于不支,被迫撤退。黄金福率清军复占黄冈镇,起义宣布失败。 这次起义,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前辈林凤文所著《黄冈革命史迹》(此书现藏新加坡晚晴园)一书中称:“受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经营最久,流血最多,成绩显著者,滥觞于丁未潮州饶平黄冈镇之战役,国人但知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之轰烈,双十武昌之光复,而不知黄冈倡义,实占中华民国开国史上,最光荣灿烂辉煌之一页。”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说:“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辛亥革命策源地——箭竹顶 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僻山高,环境险峻,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针砭时弊的理想场所。故,但凡党内、盟内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均要到箭竹顶协商、拍板。 1904年春,丘逢甲在广东兴梅交界的“箭竹顶”茶场策划潮州“黄冈起义”期间,在石马“星窝子”——“顺裕庐”挥笔写下“迁善楼”三个字后,在何子渊先生家里住了一晚。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点便坐着轿子,跟何子渊一前一后到了离星窝子大约八里开外的“箭竹顶”古茶场,因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僻山高,环境险峻,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针砭时弊的理想场所。故,但凡党内、盟内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均要到箭竹顶协商、拍板。 那天,先后赶到箭竹顶茶场的还有子渊先生的“拜把子”兄弟——兴宁:肖惠长、平远:姚竹英、梅州:江伯坚等同志……在那次碰头会上,大家基本敲定筹划汕头“黄冈起义”的行动方案,并做了具体分工:由姚竹英继续保持与潮安人许雪秋的单线联系,肖惠长、江伯坚负责联络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何子渊负责经费统筹工作,“光汉茶庄”作为革命党人联络、避风、掩护的秘密据点…… 但思想一贯激进的邱逢甲先生,这一次却异常冷静,认为条件还未完全成熟,自始至终虽持保留意见,但仍赞成按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进度,尽快“起事”。后来也正应了邱逢甲的高见,两次黄冈起义均因泄密及诸多原因而导致失败,其中1907年的第二次起义规模空前,参加响应者达5000余众,潮梅两地革命党人悉数参加,影响巨大,给风雨飘摇的清廷以沉重打击。 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两幅墨宝。 “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堂、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座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中小学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1904年正月十八,邱逢甲回到兴民学堂,当天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不久便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1907年5月,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姚雨平、张花谷等革命党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肖惠长、江伯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领导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箭竹顶茶场商讨对策,肖惠长、江伯坚、姚竹英等革命党领导人最后在何子渊、邱逢甲、罗幼山等人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先生又在箭竹顶茶场议事厅请邱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谢意。 嘉属革命党领导人何子渊、萧惠长、江伯坚等人不甘心“黄冈起义”之失败,不久又与广东兴宁石马人氏: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等同志积极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筹划惠州和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3月上旬,特指派石马刁田村的革命党人陈文友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巡逻清兵搜查,陈文友等人当场被捕,罗炽扬乘机逃脱。身份爆露后,严德明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文友被严密递解惠州。 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到广州,密囚于南海监狱。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节录自:辛亥革命网) 革命失败后黄冈起义失败后,许雪秋赶到河内向孙中山报告起义经过和失败原因。认为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军火落后,如能购得先进军械,可图再起。孙中山同意许雪秋的主张,立即派遣其在日本时结识的助手、日本志士萱野长知往日本购置军火。 1907年10月13日,萱野长知运载枪械的轮船抵达汕尾,起初,许雪秋委托一位名叫许佛同的汕尾人代为接收,但这位汕尾人失约,许雪秋只得匆匆忙忙雇了一小船前来询问情况,萱野心急,责备许准备不周,许赶紧去联系大船来接。由于该轮是日本船只,当地群众好奇聚集观看,引起清兵戒备加强。日轮原为运煤来香港,包租期限已到,船主怕引起意外,遂将轮船驶离汕尾,使许雪秋接应军火的计划落空。 此次失约,使当时主持南方乃至南洋一带革命事务的同盟会首脑胡汉民对许雪秋的印象变坏,指责许雪秋“妄言无实,不负责任”。萱野历尽艰辛,碾转千里,未能完成计划,也十分懊丧,表示今后不与许雪秋合作革命事宜。 关于此事失败的原因,史料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上文所述,此说是长期支持家乡革命的旅暹华侨、饶平人陈梅湖在其《饶平黄冈革命记》文中披露的;其二是冯自由在其《革命逸史》中的叙述:许雪秋在香港准备登轮往汕尾时发现船中有清兵侦探,故折回而延误了一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论何种原因,都并非许雪秋本人“妄言”或“不负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同盟会批评许雪秋是可以理解也是应该的,但从此疏远、不信任他就显得过分了。 正是由于这一疏远和不信任,加上许雪秋革命前捐献的家产所剩无几,革命后余下的家产被清政府抄没尽,使许再不能象先前一样广罗会党人士,因而对孙中山和同盟会产生失望情绪。从此,许雪秋一度离开同盟会改投虽在推翻满清上理念一致,但在思想、策略、行为上与同盟会有重大分歧的光复会。但他革命的精神不减。在潮汕光复中,他偕同陈涌波、陈芸生(一作“宏生”)等在潮汕招募旧部,组成革命队伍,配合张酉录村、孙丹崖的民军,攻汕头、陷潮州,收复饶平、惠来等县。在此期间,许雪秋等的军事行动不免损害了部分地方官绅、商民的利益,有一段时间,许雪秋去港公干,军纪约束放松,其部属、士兵也有不少扰民之处。在这一背景下,反动势力乘虚而入,将许雪秋,还有他的战友陈涌波、陈芸生等杀害,上演了潮汕近代革命史上惨痛的一幕。 黄冈烈士陵园地理位置位于鄂东,大别山南麓,杜皮乡境内,距团风县城47公里,距古城黄州51公里。距省城武汉82公里。 历史沿革陵园始建于1975年,1981年竣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36平方米,其中纪念建筑物面积160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00多万元。 陵园原为县级(黄冈县、黄州市)保护单位,1996年黄冈地改市,区县分设,划归新成立的团风县管辖,1997年1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升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内部景观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箔金镌刻的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的题词:“为建立鄂东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名垂千古!”;王任重、赵朴初亦曾为陵园题词。 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展面积948平方米,共分8个展区,珍藏画像、照片248张,图表21幅,实物42件。陈列展览记叙的是黄冈老区革命人民,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实。开馆以来,陵园已成为团风县和周边地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前来瞻仰和参观的人员达三万多人次。 陵园环境陵园环境幽静,景观宜人,各类树木有35000多株,林木繁茂,绿荫如盖。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四季幽香,园林风光令人陶醉,美不胜收。 陵园管理服务配套,有餐馆,有住所,有会议室,接待团队参观、开会,会给来宾留下特殊的感受。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