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坊村 |
释义 | 燕坊村,原名鄢家坊,位于吉水县赣江西岸,距吉安市15公里,距吉水县城约10公里,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地理位置村庄坐落于离赣江约2公里的台地上。滔滔江水自南而北流经燕坊,向西北而去,形成环抱之势。燕坊村落 燕坊村在环抱的台地上,背山面水,与赣江东岸的大东山遥相呼应。她背靠后龙山,以抵挡冬季寒冷的西北来风;面朝赣江流水,迎接和煦的夏日凉风,享受舟楫、灌溉和养殖之便;村前开阔的原野,有朝阳之势,便于获得充足的日照;缓坡阶地,既可避免淹涝之灾,又可使村中居民获得良好的视野,周围的植树,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村后约1公里长的樟树群,形成天然屏障,既能气,又能聚财,这样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符合我国古代村落选址要求。这种选址,在现实生活中有其生态学价值。燕坊村,就是坐落于这样一个“山环水抱必有气”的有机生态环境中,她静静地屹立于赣江之滨,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历史燕坊古村,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宋。据燕坊收藏清代光绪二十六年的《重修中本堂族谱序》记载,燕坊村先祖为一世祖荣泰公。“荣泰公来自湖南循州龙潭九典巷,行至吉水之折桂东乡大北溪,见江山秀丽,水绕山环,是以居之。”荣泰祖生于唐天成丁亥年,殁于宋大中祥符壬子年,为吉水鄢姓基祖。传至九世孙兴达,便迁至本县中鹄乡水西五十四都渡头村居住。有名苍然公者,为荣泰祖下十一世,“见同都鄢坊江水澄清,远山耸翠,知后必有昌大,吾门者爱卜居而迁于此,为鄢坊之基社。”于是,十一世孙苍然成为了燕坊的开基祖。 人口村庄现有160余户人家,600多人,村庄现有160余户人家,600多人,鄢、饶、王、刘、肖、郭、江、邓八姓杂居,燕坊村自开基以来,以鄢姓居多。关于鄢姓的来源,《平阳鄢氏族谱序》载:乾隆二十四年,赐进士出身诰授文林郎知福建汀州府清流县事范堂裴廷洛撰《鄢氏重修族谱序》云:“盖鄢本轩辕之裔,自召公?]封燕,以国为姓。”又据《重修中本堂支谱序》载:“先世系轩辕后裔,代居涿州,帝胄二十五人中,鄢为其一。”至汉代,其后裔希巽“负奇才,有大志”,平匈奴有功,“封太原将军,武掠之职于平阳,赐爵鄢陵侯,世守其地,燕之易鄢,实肇于此”。从以上记载得知,燕坊村鄢姓,本以国为姓,是为燕姓,后因功封鄢陵侯遂改姓鄢,燕鄢同音,故燕坊村又称鄢家坊。 起源燕坊村自鄢姓开基,并非聚族而居。据清乾隆二十四年《水西鄢坊支谱序》载,自苍然公一世祖至三世祖鄢凯,生鄢大富,“大富乏嗣,一女适本村饶门之基祖”。从这里可以看出,燕坊开基传至第四代,即有外姓进驻,并与外姓饶氏通婚,鄢饶二姓自宋代始至今长期共存。其间,王姓也随之迁入。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燕坊村以鄢姓开基最早。值得注意的是,在赣江流域,甚至中原一带,我国古代先民一般是一姓一村,聚族而居,偶有外姓来往,因势力小,而受排斥,最终背井离乡而去。而燕坊村则不然,该村鄢饶王三姓共居,世代友好,互通婚姻,村民敦善行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用勤劳和智慧建设他们共同的家园,这就使得燕坊有别于其他古村落。其中的奥秘,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和探索。 燕坊建村,约有800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燕坊村民和能工巧匠,创造了精美的建筑艺术,尽管今天已少见宋元明诸代建筑实物,但现存的清代建筑已让我们流连忘返。燕坊村至今保留着102栋清代建筑和13座牌坊。燕坊的建筑,风格不一,各具特色,有独家小院,也有豪门大户,规模不同,造型各异,正是这种不同的作法,给燕坊的建筑艺术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特点村人极为重视门楣,红石门楣分别雕饰人物故事、花卉兽禽,还依主人的情趣镂刻了不同的书法对联和横披,横披如“字水潆洄”、“三槐第”、“青阳绚彩”、“秀毓山川”、“水绕山环”、“水木清华”等,宛如一座古代门楣展览馆。 一座民居或一座宗祠的门楣是一家或一族人的脸面。燕坊门楣的奢华装饰,讲述着一个村庄不凡的历史。据载,古代燕坊人依赣水之便,常乘舟下长江至四川湖广一带经商,明末清初极盛时,有闻名于长江两岸的鄢姓力诚经商号、饶姓宝兴裕商号、王姓王世太商号。燕坊人在外相互团结,甘苦与共,返乡则大兴土木,竭尽奢华;捐官捐爵,以彰显门庭。村里许多“大夫第”之类牌匾,便由此而来。 燕坊村在交通便利的赣江岸边,这里的村民,依仗水利之便,长期在外经商做生意,湖广、四川、江浙一带,经济发达之地,有他们经商旅行的足迹,燕坊人在外接受了新的文化,然后带回家乡,用多年的积蓄,兴土木、建宅第,请各地的工匠精雕细琢,建造出一栋栋、一排排造型各异的建筑物,表现出浓郁的商业氛围。这种因经商而致富的村落,没有官宦之家的大气,有的是经商之人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独特个性。可以说,燕坊村是一座带有商业特征的古建博物馆。 祠堂基本含义宗祠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首要的功能是祭祖,通过祭祖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设家塾、修族谱等都是宗族通过宗祠完成的。按《礼记》规定庶民不允许设专门的庙,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朝,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现,分布在各地。村民都隶属于一族或数族的血缘村落都建有宗祠或家庙。如今宗祠仍然有着一定的团结族人共聚议事或组织节日庆典等作用,同姓氏家庭仍然团结如故,不同姓氏之间仍然和睦相处,保持着善良淳朴的民风。 各类宗祠在燕坊古村,鄢、王、饶三大姓均建有自己家族的祠堂。这些祠堂也成为燕坊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 “三槐第”王氏宗祠 是燕坊规模最大的祠堂,为三进三开间。正门上书“三槐第”,两侧门上书“鸾翔”“凤翥”,寓意吉祥如意,飞黄腾达。宗祠前有池塘,存蓄风水,池塘前有大照壁一座,长22米,高5米。“三槐第”的来历有一段传说。燕坊王氏始祖在山西太原割地为王,生有二子。其中一子痛恨当时官场腐败,就种下三棵槐树为誓,永不做官。其后代皆以“三槐第”为荣。在吉水县葛山、阜田等地均有“三槐第”祠堂。 “大夫第”王氏房祠 原有三进,建筑宏伟。牌坊门楣上书“大夫第”三字,遒劲有力。其最大的特色为顶部的莲花座砌法,颇具佛教特色。 “一本堂”鄢氏宗祠 始建于宋末元初。两旁为复初书舍和衡公书舍。为鄢氏一族最早兴建的总祠。 “中本堂”鄢氏房祠 紧挨“一本堂”而建,为三开间。在正厅前有天井,正厅上题“中本堂”。整座房祠除明代的木柱(以两头收分为特征)和一些清代的梁、枋等构件和木雕外,均为后代重建。 “开远堂”饶氏宗祠 建筑较为简洁朴实,甚少修饰,其中几根主要的木柱年代可追溯至元代。在其一侧有饶氏的书院。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