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炳 |
释义 | 石湾陶塑名家黄炳(1815~1894年)字云渠,又号云屿,一作云渔,广州人(或云广东石湾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石湾陶塑名家。历史上有关他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所作石湾陶塑人物、鸟、兽,饶有神彩。 由于他过目不忘,世人称为“神眼”黄炳。他于清嘉庆年生,光绪二十年(1894)去世(也有史料记载是民国初期去世)。他以擅长塑制各种鸟兽、人物,特别是鸭、猴、猫等动物著称。 黄炳吸收了意塑手法优点,摒弃了它不成熟的地方,注重细致刻画表现对象。由于他有极为熟练的雕塑技巧和写实功夫,故其作品无不形神毕肖。他精制的鸟兽和人物,特别是鸭、猫、猴等动物更是栩栩如生。黄炳是个国画家,所以他与其少叔黄古珍一起,吸取了国画翎毛的画法,创造了石湾陶塑胎毛的新技法,此技一直应用至今,这对石湾陶塑的发展和继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石湾陶塑也被称为石湾公仔,在黄炳之前的年代,石湾公仔是放在屋脊上的,后来渐渐走下屋脊走进民间成为家庭装饰品,这对石湾公仔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嬗变。可以说,黄炳生活在这个交接时代,但他跨出了更大一步,将石湾陶塑从装饰品向艺术品推进了一步,开创了石湾陶塑的艺术时代,成为当之无愧的石湾陶塑一代宗师。 黄炳出生于陶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顺其自然子承了父业,走上民间陶塑艺人之路。在那个年代,陶塑只配给屋脊作装饰,当时的屋脊也被称为花脊。生性聪慧的黄炳,一开始从普通工匠做起,打下手,干杂活,渐渐成长为手艺精湛的师傅,换如今的说法,也即是包工头,带领着一个包工队辗转各个工地。据传,如今成为岭南建筑瑰宝的祖庙花脊上有部分陶塑就是由黄炳带领的包工队所作。 当时,石湾陶塑已陆续走下屋脊成为家庭装饰品,但屋脊陶塑的弊端还没人愿意去做改变,原因抑或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作为屋脊上的装饰品,因为只能远观,所以工匠们大都不注重细节,整体效果能传达出某种意义就可以了。但作为家庭装饰品,这就马虎不得了,所以石湾陶塑急需一次改良,这个任务交给谁?有了固定收入的黄炳自然有比其他民间艺人更从容的生活方式,他不必像其他工匠一样,为了尽快赚到生活费而不断批量生产粗劣的大路货,他也不必日夜在外奔波。他可以住一个较好的地方,养很多鸡鸭,读一些书,画些国画,然后潜心构思自己的作品。甚至他有大把的闲情逸趣去常年观看一只鸭、一只猫或一只猴子,看鸭子戏水,看家猫嬉戏,看猴子休憩。当陶塑行业充满喧嚣地制造各种吉祥的历史人物时,他却在自家的后院饶有兴趣地研究家养动物,进行动物陶塑创作。 编辑黄炳(1919~1981年)字天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人。1932年在省立处州中学就读时,因组织、领导学生运动被勒令退学,后从师专攻古文。1937年主编《景宁周报》,后考入浙江战时青年工作团,不久任浙江《正报》编辑。在此期间,发表许多抗日救国的演说和文章,后服务军界。秉性孤峭,清高自负,不善合作共事,1949年去台湾,提前退役,晚期专事著述,为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器重。1981年病逝台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