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缓激肽
释义

缓激肽(bradykinin,BK)是一种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9肽物质,它可以缩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医学证实BK还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

基本信息

缓激肽中文名称:缓激肽

英文名称:Bradykinin。BK

又称舒缓激肽。英文bradykinin,brady即是缓慢的意思。

简介

1、直链9肽。为激肽的一种。其结构顺序为Arg、Pro、Pro、Gly、Phe、Ser、Pro、Phe、Arg。具有舒血管和降血压等作用。

2、激肽释放酶作用于激肽原所产生的一类局部激素。主要有缓激肽、胰激肽和甲胰缓激肽3种,它们是不同激肽酶作用下的结构基本相同的产物。激肽释放酶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25000~48000,由256个氨基酸组成,广泛分布于肾、唾液腺、胰腺、汗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中,并可释放至循环血液中。激肽原主要由肝脏和肾脏合成。

临床意义

降低:血浆缓激肽降低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尿液缓激肽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原发性高血压。BK是一种心脏保护因子.以往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前及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局部注射BK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BK还可以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缺血心肌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及糖原的贮备.近来有些学者利用BK的B2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发现在这些动物上,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丧失了起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这充分说明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的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依赖于BK.并且有文献证实,BK还参与了心肌缺血预处理的早期相及远距离的保护作用.近来Ebrahim等先后发现BK对缺血再灌注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并且还参与了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延迟相保护作用.但BK对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的延迟性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BK预处理24h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能量代谢的变化。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BK可以提高心肌缺血早期的ATP及磷酸肌酸的含量,使糖原的分解减少,乳酸生成降低,从而提高心肌的抗缺血能力,并且这一结果也部分解释了我们以前所发现的BK对晕厥心肌的保护作用.在心肌缺血40min时,各组的能量代谢指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过长的心肌缺血导致了心肌能量储备的耗竭及心肌代谢活动的停止所致.再灌注结束后,BK组心肌的ATP、磷酸肌酸及糖原的含量再次高于对照组,乳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这可能是与我们以前发现的BK预处理可以延迟性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有关.不难理解,BK组心肌缺血区存活心肌的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ATP、磷酸肌酸及糖原的含量势必要高于对照组,而乳酸的含量则要低于对照组.但BK为何可改善缺血早期的能量代谢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作用

简介

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是传导来自皮肤及深部组织的躯体感觉以及内脏感觉的初级感觉神经元。DRG神经元上分布着多种离子通道,它们是背根节神经元能够产生并传递兴奋,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基础。 根据对河豚毒素(TTX)的敏感性的不同,钠通道可分为TTX敏感型(TTX-S)和TTX不敏感型(TTX-R)。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电压门控钠通道特别是TTX不敏感型,对背根节神经元的伤害性感觉敏感性有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道的电压门控调节功能的改变。

二是通道表达数量及分布的自主调控。

在诸多因素引起的疼痛中,炎性痛占了很大比例。炎性痛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炎性渗出物压迫神经纤维末梢,另一方面是由于炎性介质(inflammation factor)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炎性介质的作用途径和方式复杂多样,对于其作用的深入研究不但可揭示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痛觉传递、整合的机制,甚至痛觉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可能为炎性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炎性介质是介导炎性反应及产生疼痛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大体分为两大类: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和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与疼痛紧密相关的有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组织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胺(Histamine),缓激肽(Br叨ykinin),5一HT(Serotonin)等,其中以缓激肽的作用最强。这些炎性介质如何调节不同离子通道的活动,进而改变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是目前疼痛机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结果

本研究以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节神经元为实验对象,采用膜片钳技术,着重观察了缓激肽对背根节神经元钠通道电流以及诱发放电的影响,分析了缓激肽可能的作用途径,同时观察了前列腺素E。与缓激肽的共同作用。主要结果如下:

l、在电压钳方式下,全细胞方式记录了76个小细胞背根节神经元(直径小于30pm)。记录了正常全细胞钠电流、钾电流和钙电流。

2、在电流钳状态下,全细胞方式记录了53个小细胞背根节神经元。在标准记录外液中其静息膜电位为64土 7.ZmV+50~70mV> 以20pA,800ms超极化脉冲,测定其细胞膜输入阻抗为982土409M Q。当细胞内注射持续电流维持膜电位为-60mV时,sins、150pA去极化电流诱发的动作电位幅度为 101.46 t 4.93mV,半高度点时程为1.94 t 0.25ms,超射值40.79t5.19mV,最大去极化速度55.93 120lV/s,最大复极化速度65 f 7二gV/s,后电位-15.3士2.36mV。

3、在小细胞背根节神经元中,应用无钙外液,无钾内液,记录全细胞钠电流,在外液中加入 100nM TTX对钠电流进行分离,记录到TIX-R钠电流。以钳位电压为-30mV时钠电流为基础,分别加入 10nM、100nM、lpM、10pM缓激肽观察对 TTXK钠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缓激肽对钠通道有增加作用且有剂量 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依赖性,10pM缓激肽可使钠电流增大15%。观察缓激肽对TTX敏感型钠通道的作用,没有明显的改变。

4、在电流钳方式下,以 900ms、100pA去极化电流作用于背根节神经元,可诱发神经元产生重复放电。用单细胞给药装置以muM、monM、…M、mpM缓激肽作用于记录细胞,可以看到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有明显升高,且有剂量依赖性,10pM缓激肽可使诱发放电频率增加 32%。

5、诱发神经元产生重复放电,加入 10pM前列腺素马,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没有变化。在 8例细胞中,我们首先加入 10PM缓激肽,观察其对放电频率的影响,平均增加30%,再加入 lpM前列腺素 E。,三分钟后加入 lpM缓激肽发现,有6例细胞,放电频率增加,从原来的30%增加到42%。 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缓激肽对TTX.R钠电流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增加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由于TTX.R钠通道与TTX.S钠通道相比具有更低的阈值,当TTX-R钠通道电流增大时,使得神经元的敏感性升高,推测缓激肽就是通过这一途径来调节背根节神经元的敏感性;同时,TTX-R钠通道的增强,可以加速膜的去极化,减少动作电位的锋锋间隔,提高放电频率。我们观察到前列腺素E。对背根节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钠通道电流没有直接作用,但神经元在前列腺素E。存在时对缓激肽的反应有明显的加强。前列腺素E。可抑制钙依赖性钾电流,而钙依赖性钾电流参与负后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兴奋性关系密切,此电流减小可提高细胞兴奋性。前列腺素民可能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来改变背根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