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境减灾卫星 |
释义 | 环境减灾卫星全称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中国专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卫星,其A、B星于2008年9月6日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升空。 简介环境减灾卫星于2003年由国务院批准立项,由A、B两颗中分辨率光学小卫星和计划于2009年发射升空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C星组成,主要用于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动态监测,及时反映生态环境和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和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灾情进行快速评估,为紧急求援、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多颗卫星组网飞行的模式,每两天就能实现一次全球覆盖。 系统组成环境减灾卫星A、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东方红卫星公司负责研制生产,设计寿命均大于三年,可提供可见光、红外谱段光学遥感信息,并将在一个轨道面内飞行。 A星任务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星是一颗光学星,主要在可见光谱段范围内,采用多光谱和高光谱探测手段,形成对地物大范围观测和高光谱遥感的能力,为灾害和生态环境发展变化趋势预测提供信息,对灾情和环境质量进行快速和科学的评估提供信息。 A星与星座的B星在同一轨道面内,呈180相位,可见光探测可完成对地重复观测2天的观测能力,高光谱探测通过侧摆可形成4天的重复观测能力。 A星同时作为亚太多边合作小卫星(SMMS),装载泰国研制的Ka通信试验设备。 A星功能 卫星功能主要包括对地可见光及高光谱遥感、Ka波段通信试验、数据传输、姿态与轨道控制、电源生成与配电、卫星事务管理、温度控制、测控等功能。 A星指标 重量 473kg 尺寸 1.43m*1.12m*0.96m 在轨最大展宽 7.5m 轨道种类 太阳同步 高度 649km 倾角 98.00 降交点地方时 10:30 周期 97.6min 重访周期 4天 CCD相机: 探测谱段范围 兰、绿、红、近红外 谱段数量 4个 分辨率 30m 幅宽 711km 超光谱成像仪: 探测谱段范围 可见光、近红外 谱段数量 115个 平均谱段宽度 5nm 分辨率 100m 幅宽 51km 侧视能力 30° 卫星设计寿命: 3年 B星任务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B星是一颗光学星,主要在可见光与红外谱段范围内,采用多光谱和红外光谱探测手段,形成对地物大范围观测的能力和地表温度探测能力,为灾害和生态环境发展变化趋势预测提供信息,对灾情和环境质量进行快速和科学的评估提供信息。 B星与星座的A星在同一轨道面内,呈180相位,可见光探测将共同完成对地重复观测2天的观测能力。红外探测可形成4天的重复观测。 B星功能 卫星功能主要包括对地可见光/红外遥感、数据传输、姿态与轨道控制、电源生成与配电、卫星事务管理、温度控制、测控等功能。 B星指标 重量 496kg 尺寸 1.43m*1.12m*0.96m 在轨最大展宽 7.5m 轨道种类 太阳同步 高度 649km 倾角 98.00 降交点地方时 10:30 周期 97.6min 重访周期 4天 CCD相机: 探测谱段 4个,兰、绿、红、近红外 分辨率 30m 幅宽 711km 红外探成像仪: 测谱段范围 近/短波/中波/长波红外 谱段数量 4个 分辨率 近/短波/中波红外150m 长波红外300m 幅宽 740km 制冷方式 机械制冷 制冷温度 85~95K 卫星设计寿命: 3年 进度 2008年9月6日11点25分,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A、B星由CZ-2C/SMA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随即工作转入在轨测试阶段。 2009年2月19日,通过在轨测试评审。 2009年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组织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将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