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阴区 |
释义 | 淮安市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腹地,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地处北纬33°22′—33°56′,东经118°56′—119°09′。东与楚州、涟水相依,南濒洪泽湖,西与宿迁市泗阳县相邻,北隔六塘河与宿迁市沭阳县相望,中间半环抱淮安市的清河、清浦两区。淮阴区南北长62.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面积为1264.10平方公里。区政府所在地在王营镇,为淮安市的“北大门”。 中文名称:淮阴区 行政区类别:区 所属地区:淮安市 下辖地区:王营镇、赵集镇、吴城镇 政府驻地:王营镇 电话区号:0517 邮政区码:223300 面积:1264平方千米 人口:788634人(2010年)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洪泽湖野鸭、洪泽湖青蟹、楚香乳鸽、码头汤羊肉 车牌代码:苏H 基本介绍邮编:223300。代码:320804。 区号:0517。拼音:Huái Yīn Qū,Huaiyin Qu。 淮阴区总面积1264平方千米。总人口788634人(2010年)。 淮阴区辖14个镇、7个乡和一个省级开发区:王营镇、赵集镇、吴城镇、南陈集镇、码头镇、王兴镇、棉花庄镇、丁集镇、五里镇、徐溜镇、渔沟镇、吴集镇、西宋集镇、三树镇、韩桥乡、新渡乡、老张集乡、凌桥乡、袁集乡、刘老庄乡、古寨乡;江苏省级开发区——淮阴工业园区。区人民政府驻王营镇。 基本概况淮安市淮阴区,原称江苏省淮阴县。2001年江苏省行政区划调整,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淮阴区位居中国大陆沿海的黄金分割线上,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江苏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处亚热带和暖湿带交界区,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张福河“五水交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气候条件良好。区西南濒临风光秀丽的洪泽湖,东与涟水县、淮安市淮安区接壤,北隔六塘河与沭阳县相望,西与泗阳县相连,中间半环抱淮安市清河区和淮安市清浦区。西南濒临风光秀丽的洪泽湖。淮阴区下辖21个乡镇,249个行政村,78万人口,区域面积1264平方公里。 淮阴人口总人口890464人,其中男459584人,女430880人;农业人口649809人,非农业人口230786人;全年出生13018人,其中,男6958人,女6060人,人口出生率为14.62‰;死亡13035人,其中,男6735人,女6300人,死亡率为14.64‰;自然增长人口-17人,其中男223人,女-240人,自然增长率为-0.02‰。 淮阴气候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区域交通淮阴区水陆交通发达,有“九省通衢”美称。京沪、同三、宁连、徐盐等高速公路和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张福河“五水交汇”,新长铁路又把淮阴区并入了繁忙的华东铁路网。淮安火车站、淮安汽车北站位于区内,火车站已开行直达南通、北京、哈尔滨、成都、西安、青岛、兰州、太原等方向列车。淮阴区已日益成为苏北乃至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 文化底蕴淮阴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秦朝置县以来的2200多年中,虽非县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也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和东方母爱之都,又是国家认定的千年古县。秦时十二拜相的甘罗,曾留下"闻鸡起舞"典故的东晋时代的祖逖,均出生、成长或曾成名于此;雄冠天下的汉代古堰高家堰(洪泽湖大堤)的修筑,体现了淮河儿女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胆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抗敌三千的壮举,昭示着华夏儿女英勇顽强、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物产资源淮阴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湿怡人。淮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拥有耕地98万亩,林地15万亩,水面38万亩,是国家优质商品粮、生猪、肉鸽生产基地和平原绿化先进区。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出产的大青蟹,黄满膏肥,肉嫩味鲜,享誉四方。淮阴资源丰富,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水域宽广,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有美丽富饶的白马湖、高邮湖,地下蕴藏石油、天然气、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等多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境内拥有世界罕见的高品位高质量的芒硝、岩盐资源,探明储量分别高达12.8亿吨和270亿立方米,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元明粉生产基地。 淮阴矿产资源丰富。岩盐、芒硝储量分别高达270亿吨、12.8亿吨,上海太平洋集团、山西南风集团投资的3条年产10万吨元明粉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此外还有碳氢钠石、粘土矿、天然气、石油、硼、碘等多种资源,具有很好的开采利用价值。淮阴是“鱼米之乡”。具有稻米、花生、蔬菜、油菜、山芋、蚕桑、意杨、食用菌、牧草等九大特色农业。年肉类总产量65031吨,其中猪牛羊肉50710 吨;禽蛋总产量18064吨;牛奶总产量40992吨。全年水产品产量12795吨。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不断涌现。有道是:天泉粉丝响全国,凌桥大米畅南北,盐酥花生嘣嘣响, 淮阴乳鸽飞上海,百万鸡鸭过大江, 洪泽湖渔蟹远名扬, “香格尔”牛羊肉香四方,谁不夸是鱼米乡。 投资环境按照“交通枢纽、市场群体、投资园区、居住佳境、绿水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区形成“五纵四横”的道路网络,建城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区内古黄河、盐河风光带和人性化的市民广场相互映衬,新型的住宅小区、现代化的超市相得益彰,宽阔的城市道路与绿地游园交相辉映。位于城区东北部的淮阴工业园,规划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六通一平”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园内管理规范,政策优惠,形成了“一个机构对外,一套班子服务,一张发票到底”的服务机制。 历史沿革淮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方,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先秦时期,淮阴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地处淮河(古淮河自南而来,今杨庄以东废黄河是其入海通道)南岸,旧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因此名为淮阴。 据《禹贡》记载,夏代,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 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 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今楚州区。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 (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王莽篡汉,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 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晋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 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 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 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之南一里 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七年(471年), 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 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 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年初),没于后周, 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年),并淮阴于山阳县()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 7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五代至北宋时,仍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 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 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 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 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 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 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 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 县境及 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 墙(南面临河),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 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 泾(今周桥)、青州涧 (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宋时乔维岳开河叫沙河,以避淮水山阳湾之险,后淤塞 。明永乐六年(1408年),平江伯陈王宣利用旧河,开渠造闸, 改其名为清江浦,其后便成地名,河则称里运河,成为南北孔道,漕运咽喉,在明、清两 代设官驻守。自清河(淮阴)县治搬此后,市镇日益繁荣,除在城内有几条东西、南北街道外,在东 门外有花街,河北有十里长街,均为商业经营地。清江浦在清同治前就先筑有土圩城墙,后 于同治三年(1864年)漕运总督吴棠始建砖城。东西稍长,南北略狭,其周长1273丈6尺5寸(4 203米),高1丈8尺(5.9米)。北倚运河,东、西、南各就洼地挖沟垒土为基,用洪泽湖大堤 上拆来的砖石砌成。从同治三年春天开始,到次年秋天建成,用白银12万多两,有城门4座, 东门叫安澜,西门叫登稼,南门叫迎薰,北门叫拱宸。东北有小水门。东西城下有水关,通 城内文渠。四角各筑有炮台一座。这里先后设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河道库、淮扬道、清军同知、淮扬镇总兵、淮安府同知、江淮巡抚、江北提督等二三十个官署,名扬全国。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 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16年(1927年)撤道,民国21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民国26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28年(1939年) 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民国32年。民 国29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民国34年(1945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清江。淮阴县为其所属。民国35年(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其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现市人民医院一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清江博古路今“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内。1972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1983年,清江市改为淮阴市,淮阴县和淮阴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重新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 淮阴人物淮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博大精深的淮河和运河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淮阴儿女,汉代军事家韩信,汉赋鼻祖枚乘、枚皋,三国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东吴丞相步骘,北宋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南宋时著名画家龚开,清嘉靖年间状元郎丁士美,清乾隆时期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汪椿、音乐家孙长源、医学家吴鞠通,三品内阁中书吴昆田,近代教育家李更生,文史学家张煦侯,淮海地区革命先驱吴觉 ,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作者、雕塑大师滑田友,摄影记者郎静山,作家陈白尘,导演谢铁骊,台湾作家司马中原,台湾金马影后胡慧中,新闻学者、书法家谢冰岩等一批熠熠生辉的著名人物都生于斯或长于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童年时代曾在淮阴古运河北岸的陈家花园3年留下过读书和成长的足迹。 春秋战国淮阴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先秦时期,淮阴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地处淮河(古淮河自南而来,今杨庄以东废黄河是其入海通道),旧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因此名为淮阴。 据《禹贡》记载,夏代,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秦汉时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在今淮阴西南四十里许。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 (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王莽篡汉,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 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两晋南北朝晋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 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 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 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之南一里 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淮城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七年(471年), 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 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年初),没于后周, 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隋唐时期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年),并淮阴于山阳(县府在今淮安市楚州区)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再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7年),淮阴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宋元时期五代至北宋时,称淮阴县。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 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 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 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 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 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 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 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 县境及 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 墙(南面临河),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 明清时期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 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 泾(今周桥)、青州涧 (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宋时乔维岳开河叫沙河,以避淮水山阳湾之险,后淤塞 。明永乐六年(1408年),平江伯陈王宣利用旧河,开渠造闸, 改其名为清江浦,其后便成地名,河则称里运河,成为南北孔道,漕运咽喉,在明、清两 代设官驻守。自清河(淮阴)县治搬此后,市镇日益繁荣,除在城内有几条东西、南北街道外,在东 门外有花街,河北有十里长街,均为商业经营地。清江浦在清同治前就先筑有土圩城墙,后 于同治三年(1864年)漕运总督吴棠始建砖城。东西稍长,南北略狭,其周长1273丈6尺5寸(4 203米),高1丈8尺(5.9米)。北倚运河,东、西、南各就洼地挖沟垒土为基,用洪泽湖大堤 上拆来的砖石砌成。从同治三年春天开始,到次年秋天建成,用白银12万多两,有城门4座, 东门叫安澜,西门叫登稼,南门叫迎薰,北门叫拱宸。东北有小水门。东西城下有水关,通 城内文渠。四角各筑有炮台一座。这里先后设有河道总督、河道库、淮扬道、清军同知、淮扬镇总兵、淮安府同知、江淮巡抚、江北提督等二三十个官署,名扬全国。 民国时期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16年(1927年)撤道,民国21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 为其管辖。民国26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28年(1939年) 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民国32年。 抗战时期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民国34年(1945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 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扎清江。清江市、淮阴县为 其所属。民国35年(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其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 建国后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现市一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 清江博古路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内。1972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1948年 —1983年, 淮阴县(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2001年7月,淮阴区行政中心从北京路73号搬出分散办公(区委区政府在人民银行大楼内办公,人大政协在劳动局、国土局大楼内办公),并选址在工业园附近新建淮阴区行政中心。 风土人情男女结婚后,全家人最盼望的是怀孕生孩子,特别重视生男孩子。因为民间有“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习俗。怀孕妇女禁忌参与红白喜丧事。禁忌在娘家生孩子,据说那样会冒犯神灵,招致娘家败落。生产前,娘家要买些食品和小儿衣服送去,称为“催生礼”。旧时,产妇临盆分娩,多请接生婆助产。婴儿断脐带后,脱落之脐带、胞衣(胎盘),要用旧布或草袋包好,深埋地下或沉入河底。如被动物吃掉,对婴儿不吉利。婴儿出生后3天内,仅饮甘草水、蜂蜜汁等。3天以后开始喂奶。产妇可吃酒煎中药“生化汤”,去净腹内污血,滋补血气。以后要吃鸡、猪肉、猪肝、馓子等有营养食品,补壮身体。产后1个月内,不出门,不做重活,俗称“坐月子”。丈夫在产后3天,要送酒、鸡蛋等礼品到岳丈家报喜。亲朋好友在一月内都要送礼物,俗称“月子礼”。孩子满月那天,要宴请宾客,鸣放鞭炮,请理发师为婴儿剃去胎发。请族中尊长为婴儿命名。幼儿的名字,一般有2个,一是乳名,一是学名。如是娇惯的男孩子,乳名有叫“小猫”、“小狗”、“小马”、“小兔”等,以示抚养象小牲畜一样,就容易养大。还有叫“小和尚”的,表示已经出家,妖魔鬼怪就不来伤害,更易长大。学名俗称“大名子”,多是按族中同辈人的“字”命的,留待上学或长大后使用。婴儿如是女的多称“大丫头”、“二丫头”,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有的婴儿出生后,家庭或亲友还用银子打制的锁、镯、项圈等物,戴在幼儿的颈项和手脚上,以示锁往了,就不会跑掉(不会死去)。过去,沐阳等地还有给独生子认石爷石娘的习俗。逢年过节,要给石爷石娘烧纸磕头,让石爷石娘保其平安多福。有时几代人都认同一个石爷石娘,闹出不少笑话。“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生产,多请助产士接产。讲究科学卫生,有利产妇和婴儿健康。二十世纪70年代后,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政府号召计划生育。提倡1对夫妇只生1个。机关工作人员多积极响应,但民间仍多重男轻女,不生男孩不罢休。给孩子命名,多结合新的形式,如“五一、沂淮(导沂治淮时所生)、卫东”。给孩子剃半边头、戴手镯、以“猫、狗”命名等均废。 淮阴美食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淮扬菜的闻名从做法上来讲,其主要得益于选料、刀工、火工三个方面: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火工考究、擅于炖焖;主料突出、注重本味;原汁原汤、清则见底、浓则浮白;浓而不腻、淡而味鲜;咸淡适中、南北咸宜;带骨者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煎炒遛炸者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淮扬菜是以江苏淮安楚州区、扬州一带的烹调手法、口味形成的传统做法,特别是乾隆皇帝南下时品尝、命名后形成,因为当时淮安(现楚州区)、扬州、苏州、杭州并称江淮流域的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而且因淮安(今楚州区)地处南北要塞而排四大都市之首,因而称"淮扬菜",故世上无"扬淮菜"之称。那么,淮扬菜的烹调标准是什么呢?"油而不腻,酥而不烂"。淮扬菜炒菜靠油多而诱人,但并不腻人;靠酥软而可口,但并不烂糊,此实淮扬菜的精髓和风格。确实,秀色可餐,如果翻过来用美女来形象比较中国几大菜系的特色的话,淮扬菜就象贵夫人-雍容华贵。 淮菜是“文人菜”,符合我们江淮大地文人雅士辈出的人文环境,符合我们江淮大地一代又一代文人画、文人字大行其道的历史渊源,符合我们淮菜清爽淡雅的人文风格,更符合我们淮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上乘境界。 淮安楚州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有着许多令世人耳熟能详、名震中外的名菜,如软兜长鱼、红烧马鞍桥、狮子头、烧乌参、芙蓉鸡片、翠珠鱼花、鸡汁干丝等等。境内的水产资源丰富、特种养殖和绿色蔬菜基地的建设,给烹饪事业继承、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活鱼锅贴、手抓龙虾、脆皮乳鸽、码头羊肉、鸡丝辣汤、筒儿糕等一批名菜名点,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淮阴特产淮阴地处苏北平原之中,全国三大淡水湖--洪泽湖畔,物产丰饶,土特产品层出不穷。洪泽湖野鸭、洪泽湖青蟹、苏粤乳鸽、码头汤羊肉、吴集花生、赵集粉丝、棉花西瓜、丁集黄瓜、凌桥香瓜、黄花菜、淮山药、小磨稀饭等传统土产。民康油脂、白玟绵白糖、辉煌太阳能、元明粉、卤水等一批工业特产,像一张张精致的地方名片,让外地人从另一个层面了解淮阴。这张名片如今越做越精,名气也越来越大。 经济成就过去一年,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十二五”奋斗目标,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区发展呈现起步强劲、不断超越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2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38.9亿元、23.8亿元,继续保持全市县区第一。全区规模工业开票销售全市县区首超200亿元,达到213.3亿元,规模工业入库税金8.3亿元,新增列统企业63家。镇域经济实现较大突破,全区20个农村乡镇有18家财政收入超3000万元,有12家工业入库税金超1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66元、7850元,增幅均超过15%。 2010年底辖13个镇、8个乡。 王营镇面积 61.39平方千米,人口161399人。 赵集镇面积 98.25平方千米,人口 41585人。 吴城镇面积 53.12平方千米,人口 32737人。 南陈集镇面积134.68平方千米,人口 62769人。 码头镇面积 32.80平方千米,人口 24609人。 王兴镇面积 58.00平方千米,人口 33809人。 棉花庄镇面积 70.78平方千米,人口 52734人。 丁集镇面积 40.30平方千米,人口 32140人。 五里镇面积 51.00平方千米,人口 29670人。 徐溜镇面积 64.30平方千米,人口 35552人。 渔沟镇面积 88.40平方千米,人口 52296人。 吴集镇面积 57.00平方千米,人口 33210人。 西宋集镇面积 73.90平方千米,人口 50333人。 韩桥乡面积120.70平方千米,人口 32385人。 新渡乡面积 46.50平方千米,人口 23963人。 老张集乡面积 50.88平方千米,人口 27789人。 凌桥乡面积 68.56平方千米,人口 30075人。 袁集乡面积 39.40平方千米,人口 26526人。 刘老庄乡面积 41.20平方千米,人口 24853人。 古寨乡面积 44.90平方千米,人口 21300人。 三树乡 面积 78.98平方千米,人口 39716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