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南叛乱
释义

司马氏诛杀曹爽之后,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渐有篡逆之意,这自然引起了亲魏派的不满,而接近东吴的淮南地区,士马强盛,边境多务,也就成了反叛的多发地带,在短短几年内,这里便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叛,其中由诸葛诞发起的最后一次尤为激烈。淮南第三次叛乱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司马氏在平定诸葛诞之役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过人的谋略。其代魏与灭蜀平吴,已成不可扭转之势。

简介

司马昭的军事才能是很高的,他指挥的淮南战役也是以少胜多战役的范例,是值得敬佩的,让我们看到淮海战役的影子。

司马昭(211-265)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三国演义》中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人物资料

父亲:司马懿

母亲:张春华

配偶:王元姬

子女司马炎司、马攸

兄弟姐妹:司马师、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干、司马骏、司马氏、司马伷

相关人物:司马懿、姜维、钟会、曹睿、陈泰、曹髦、曹奂、司马炎、贾充

曾效力过的势力:魏

相关评价

史臣: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晋书》

房玄龄: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晋书》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三国志·魏书四》

《三国志》中注解中习凿齿称赞:自是天下畏威怀德矣。君子谓司马大将军於是役也,可谓能以德攻矣。夫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虏吴众,席卷淮浦,俘馘十万,可谓壮矣。

故事概述

前后周王朝代理全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检校太尉——荣誉官名,无实权)、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司令官(节度使)沧(河北省沧州市)人李重进,是后周王朝太祖皇帝郭威的外甥,最开始和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一起效命于后周王朝世宗皇帝柴荣,两人分别掌握军权,李重进感到赵匡胤英明神武,心里面对他感到害怕。后周王朝恭皇帝柴宗训即位,李重进这时候担任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司令官。等到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取代后周王朝称帝,命令韩令坤代替李重进为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司令官。李重进请求回到中央,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下诏阻止,李重进更觉得不安全。

李筠在昭义军区(山西省长治市)叛乱的时候,李重进派遣自己亲近的官员翟守珣偷偷与李筠结盟。而翟守珣却偷偷的晋见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说李重进暗中有叛乱的意思。赵匡胤重重赏赐翟守珣,并让他设法让李重进放缓叛乱的步子,不要让李筠和李重进同时叛乱。翟守珣回到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劝说李重进不要轻易行动,李重进听从他的建议(李筠是猪,好歹也知道叛乱要联合,李重进在这点上,连猪的智慧都没有,)。

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既然已经平定了李筠的叛乱,现在,准备对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下手,于是,调李重进为平卢军区(山东省青州市)司令官(节度使)(调虎离山),又派皇室亲王住宅管理官(六宅使)陈思诲携带“免死铁券”(铁券)前往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用来安慰李重进。李重进觉得自己是后周王朝的亲戚,恐怕即使得到“免死铁券”也不能够免掉一死(《水浒传》中柴进是后周王朝的直系子孙,也有“免死铁券”,后来还不是被逼上梁山,在这一点上,李重进的猪头脑倒是清醒的),于是拘留陈思诲,加固城墙,制造武器。并派人到南唐王朝(首都江苏省南京市)请求援助,南唐王朝皇帝李璟不敢答应。(李璟还算聪明,答应了李重进,估计南唐王朝亡国的时间会提前15年)。

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得到李重进起兵叛乱的消息,任命石守信为扬州讨伐军总指挥(扬州行营都部署),兼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州长(兼知扬州),并主持公务,王审琦为副手,李处耘为总监督官(都监),宋延渥为总督战官(都排阵使),率领禁卫军讨伐李重进。

淮南君主

淮南王--刘安

公元前179--前122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

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淮南国都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淮南子》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道训》2篇,20余万字。又著诗歌《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淮南万毕术》。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在《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据考证“曾青”是 指铜的化合物,有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是铜绿,说法不一。

刘安好黄白之术,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炼丹制药,最著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号称“八公”,在寿春北山筑炉炼丹,偶成豆腐。刘安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刘安的制国思想是“无为而制”,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尽管刘安的治国政策得到百姓的拥护,可是在那独尊儒术的时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屡遭谗言。汉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三国志

司马昭同诸葛诞的淮南战役大致经过人们都了解,只是有几个误区。

误区一是诸葛诞是拥护曹氏反对司马氏而发动了叛乱。诸葛诞也是曹魏的高门,与夏侯玄等人友好,同时是好名声的浮华人士之一,被董昭和言官弹劾,遭到魏明帝罢免(董昭传)。曹爽专权时又重用他,诸葛诞是与夏侯玄关系最密切,与夏侯玄的小舅子司马师也亲近,怂恿司马师发动东关战役的主要就是他(资治通鉴)。诸葛诞也是司马懿的亲戚,他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晋书》诸葛恢传),过去把诸葛诞叛乱说成是反对司马氏的观念是错误的,诸葛诞如果是反对司马氏,忠于魏国,他就不会投降吴国,把敌国的军队招到国内寿春,接受了敌国大司徒、寿春侯等官爵,这无疑是叛国,居然被说成忠于曹魏,显然是荒唐。而且他在给朝廷上表中称:“若圣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吴臣。”这应该是真的,相信魏末传中责骂贾充的错误传言,不信诸葛诞真实的上表是本末倒置,因为他的实际行动也是象上表中说的叛国降吴,同时也没象文钦、毌丘俭等人那次有任何讨伐司马氏的檄文,再从他和司马氏的关系看,这次叛乱无疑是一次内部矛盾引发的叛国割据事件,而不是什么拥曹反司马氏的兵变。

误区二是文鸯兄弟的赦免,有人依据三国演义等说是钟会让司马昭赦免了文鸯兄弟,这也是错误的,是司马昭本人下令赦免了文鸯,诸葛诞传:“军吏请诛之,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乃赦鸯、虎。”后来文鸯在晋朝同样是任高官,诸葛诞的外孙东安王司马繇担心他危害诸葛氏,把文鸯当外戚党处死(可能就是诸葛太妃意图),文氏和诸葛氏之间的仇恨居然影响到了三十多年以后,令人叹息。

误区三是说诸葛诞是被司马昭杀的,诸葛诞反对入朝任司空,同地方官员矛盾争权引发纠纷,发动叛乱搞割据,是在平叛战争中被杀,不是司马昭本人杀的。误区四是依据三国演义说裴秀让司马昭坑杀吴国战俘,钟会阻止了,并让司马昭赦免战俘。这是冤枉了裴秀,而且显然是故意抬高钟会,贬低司马昭的描写。《三国志》等史料中记载的都是司马昭本人下令赦免吴国战俘,而不是那个要在成都坑杀众将的钟会。误区五是司马昭平定淮南叛乱是因为魏国强大占有绝对优势,魏国的土地人口比起蜀吴两国不占优势,陈群、杜恕、蒋济等都这么说,魏国只有四五十万户,三四百万人,从战争中司马昭指挥的部队比对手少就能表现出来,当时姜维指挥部队打到长城(今周至),离长安不远了,才被邓艾和司马望挡住,司马昭在寿春同对手也进行了激烈艰苦的作战,以劣势兵力抗击对手,魏国只是在淮南战役胜利后才逐步占据优势了。误区六是司马昭残忍地杀俘虏,同样是引用三国演义杀诸葛诞的亲信数百人,引用了干宝描述:挨个询问俘虏,皆不降被杀。可是首先干宝也没说是司马昭这样作的,他是统帅不会去处理俘虏,而且《三国志》说诸葛诞的亲信数百不降被杀,也可能是战死的。说司马昭杀手无寸铁的俘虏不可信。相反他不仅赦免了吴国战俘,善待投降的诸葛诞部下,即使原来叛国降吴的唐咨等人也都赦免了,司马昭虽然军法严厉,但是赏罚分明,不是残忍滥杀的屠夫。对待百姓多施仁政,总体上是仁义之主。

叛乱平息

汉武帝平息淮南王刘安叛乱

汉武帝非常欣赏刘安的才情,但他强力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却和刘安推崇的“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南辕北辙,而父亲刘长之死更成了刘安心中的一个“死结”。因此,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谋反做着准备。

不过,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刘安的谋反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由于门客雷被的告状,以及门客伍被、孙子刘建的告密而划上了句号。

在刘安招募的数千门客中,有8个人最具才华,他们分别是苏非、李尚、左吴、陈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晋昌,这8个人号称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剑艺精湛的剑客,他在与淮南王太子刘迁的一次比试中,失手击中了刘迁,从此惹怒太子,后来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国里待不下去了。雷被于是向刘安请求: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打匈奴。没想到刘安听后,反倒认为雷被起了叛心,并将其免了职。心怀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长安城状告起刘安来。根据汉律,凡阻挠执行天子诏令者,应被判弃市死罪。此时正忙着“削藩”的汉武帝,早已对刘安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因此雷被这一状正好告对了时候,汉武帝顺水推舟,剥夺了刘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门客伍被,在得知刘安准备谋反时,曾经多次进行劝阻,但刘安不仅不听,还总是拿出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成功的例子来反唇相讥。伍被见自己的谏言得不到采纳,也决定反戈一击,将刘安谋反一事密报给了朝廷。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刘安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孙子刘建又跳了出来,朝自己爷爷的心窝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刘建的父亲刘不害因为是庶出,很少得到刘安的宠爱,长期心存怨言。此时,他那个“没长脑袋”的儿子刘建,竟然也跑到了长安城告起状来。刘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刘迁,让自己的父亲当上淮南王的继承人。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状恰恰将自己的爷爷送上了黄泉路。

如此一来,雷被告状在前,伍被、刘建告发在后,汉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张汤前来办案,结果认定刘安谋反属实。公元前122年(汉元狩元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从刘安家中搜出了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和用来行诈而伪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无可赦的刘安被迫自杀,而与他串通一气的衡山王刘赐闻讯后,也自杀而亡。

汉王朝的创立者高祖刘邦共生有8个儿子,刘安的父亲刘长是他最小的一个儿子。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败亡后,刘邦在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和燕王臧茶等诸侯王的“劝进”下,由“汉王”摇身一变而成了汉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汉的历史性过渡。汉王朝建立后,西汉中央政权与各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各诸侯王纷纷举兵叛乱。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汉,年老体弱的刘邦抱病亲率大军迎战,并最终将英布击败。此后,在大大小小一系列针对诸侯王的平叛战争中,刘邦得出了一条“经验教训”———各诸侯王之所以会与中央政权离心背德,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不姓“刘”。于是,刘邦开始将诸侯王分封给刘氏的宗室子弟,到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时,总共有9位刘氏子弟被封为诸侯王,其中刘长“接”了英布的“班”,被父亲立为淮南王。淮南国共领有九江、衡山、庐江和豫章4郡,都城在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寿县。

不过后来历史的发展却表明,刘邦总结出的这条“经验教训”实在是荒唐透顶得很,被他亲自册封为诸侯王的刘氏子弟,随着羽翼的丰满和势力的膨胀,又很快走上了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的老路,他们不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甚至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叫起板”来。汉文帝即位没多久,济北王刘兴居便举兵反叛;公元前174年,被汉文帝刘恒“待以兄弟之礼”的淮南王刘长也起了叛心。

刘长的生母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当年刘邦伐秦经过赵国时,赵王将赵姬献给了刘邦,赵姬在和刘邦一番巫山云雨之后竟有了身孕。后来张敖叛乱,赵姬受牵连被捕,她在生下刘长后愤而自杀。由于有了这样的出身,刘长从小便养成了不太正常的心理,在被立为淮南王后,他更是将这种变态的心理发展到了极致,平素为人傲慢,骄横无比。到汉文帝时,刘邦的儿子们大多已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只有汉文帝和刘长,因此,刘长做起事来更是骄纵妄法,无视朝廷的各种典章制度。比如他因为怨恨大臣辟阳侯当初没有替生母赵姬辩白,甚至用袖中藏着的一把铁锥,亲手将辟阳侯杀死。刘长不仅在淮南国内不用汉法,而且还自己任命起各级官员来,小小的淮南国,俨然成了不在汉王朝统治下的“世外桃源”。

公元前174年,刘长暗地里派人与太子奇等勾结,并打算联合闽越人和匈奴人联手叛乱。很显然,像刘长这样的“公子哥儿”,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他的密谋很快便被朝廷发觉,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汉文帝因念及兄弟之情,并未依法处刘长极刑,而是将他废爵流放蜀郡。刘长在发配途中绝食而死,年仅25岁,死后被谥为淮南厉王。刘长死后,淮南国被取消,收归中央管理。

两年后,汉文帝又想起了刘长这个自杀了的弟弟,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便下诏将刘长4个年仅七八岁的儿子都封了侯;到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再次下诏,将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和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其中长子刘安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出任淮南王。

“死结”带来的祸端

寄望于幼年便惨遭丧父之痛的刘安能对汉王朝忠心耿耿,这显然是痴人说梦。事实上,刘安的一生,始终就是在对朝廷的不满、怨恨和异心频起之中度过的。

刘安不同于自己骄横无比的父亲,他喜欢交游宾客,在做淮南王时,他招募的宾客和术士最多时竟达到了几千人。这些宾客在淮南王府不仅从事讲学、炼丹之事,而且还经常与他进行为政、治学以及做人的讨论。刘安也不同于一般的皇室子弟,他从小就不太喜欢骑马、打猎,而是爱好读书、学艺、弹琴,尤其热衷于道家黄老之术。由于天资聪明,加上勤奋好学,到汉武帝时,刘安已“流誉天下”,成了国内颇有名气的学者,在各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汉武帝对他这位才华出众的皇叔很是欣赏,曾专门召他来长安撰写《离骚传》。据说汉武帝清晨下达了诏令,刘安中午就把《离骚传》给写好了,汉武帝看过后连声称赞。

然而,尽管汉武帝非常欣赏刘安的才情,但他强力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却和刘安推崇的“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南辕北辙,而父亲刘长之死更成了刘安心中的一个“死结”。因此,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谋反做着准备。

不过,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刘安的谋反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由于门客雷被的告状,以及门客伍被、孙子刘建的告密而划上了句号。

在刘安招募的数千门客中,有8个人最具才华,他们分别是苏非、李尚、左吴、陈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晋昌,这8个人号称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剑艺精湛的剑客,他在与淮南王太子刘迁的一次比试中,失手击中了刘迁,从此惹怒太子,后来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国里待不下去了。雷被于是向刘安请求: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打匈奴。没想到刘安听后,反倒认为雷被起了叛心,并将其免了职。心怀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长安城状告起刘安来。根据汉律,凡阻挠执行天子诏令者,应被判弃市死罪。此时正忙着“削藩”的汉武帝,早已对刘安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因此雷被这一状正好告对了时候,汉武帝顺水推舟,剥夺了刘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门客伍被,在得知刘安准备谋反时,曾经多次进行劝阻,但刘安不仅不听,还总是拿出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成功的例子来反唇相讥。伍被见自己的谏言得不到采纳,也决定反戈一击,将刘安谋反一事密报给了朝廷。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刘安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孙子刘建又跳了出来,朝自己爷爷的心窝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刘建的父亲刘不害因为是庶出,很少得到刘安的宠爱,长期心存怨言。此时,他那个“没长脑袋”的儿子刘建,竟然也跑到了长安城告起状来。刘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刘迁,让自己的父亲当上淮南王的继承人。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状恰恰将自己的爷爷送上了黄泉路。

如此一来,雷被告状在前,伍被、刘建告发在后,汉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张汤前来办案,结果认定刘安谋反属实。公元前122年(汉元狩元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从刘安家中搜出了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和用来行诈而伪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无可赦的刘安被迫自杀,而与他串通一气的衡山王刘赐闻讯后,也自杀而亡。

刘安死后,朝廷严厉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牵连被杀者多达数千人。此后,汉武帝下诏废除了淮南国,将淮南故地改为九江郡,收归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

“无为”的经典之作

淮南王刘安带着满腹的怨恨和遗憾,匆匆走上了不归之路,但这位博学之士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近代学人梁启超称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划时代巨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称为《淮南鸿烈》或《鸿烈》,是刘安在做淮南王时,“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撰写而成的。此书虽为多人合作完成,但“为人好书”、“善为文辞”的刘安,则被公认为是名副其实的“主编”,《淮南子》中必定有他亲自撰写的文章,这本书也大体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淮南子》原为鸿篇巨制,共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和“中书”8卷,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仅仅只剩下“内书”21篇了。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同时又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论”的概念和系统的宇宙生成论。作为西汉时期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淮南子》所蕴含的史学研究价值和丰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们后人去进一步挖掘。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罗颀在《物原》中提到前汉书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平息人物

淮南王刘安的叛乱是汉武帝平息的。

人物介绍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族,出生于长安,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昔日汉武帝改正朔,易服饰。遥想汉武当年,金戈铁马,四面出击,扬我大汉国威。卫青霍去病啸傲风月惊敌胆,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奏凯歌而还。张骞凿空西域,开创中西交流之先河。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秦皇开创封建体制15年而崩殂,大业半竟。刘邦打下江山,一直在为刘氏江山千秋万代而努力,剪除异姓王,与霸业转而成就帝业。汉文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至于胡亥子婴惠帝吕后没有时间精力去完成如此大业。历史之重任历史般的落到了刘彻手上。70高龄,54载帝业,汉武帝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中华民族。是他一手奠定了大汉兴衰的基石,盛于斯,衰于斯。

历史意义

司马氏诛杀曹爽之后,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渐有篡逆之意,这自然引起了亲魏派的不满,而接近东吴的淮南地区,士马强盛,边境多务,也就成了反叛的多发地带,在短短几年内,这里便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叛,其中由诸葛诞发起的最后一次尤为激烈。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是诸葛亮的族弟,原任荥阳令、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与夏侯玄、邓飏相善,在京师颇有点名气,被称为四聪八达中的八达之一。同时也获得了脩浮华,合虚誉的不良评价。魏明帝对诞等亦甚厌恶,将诞等免官禁锢。明帝死后曹爽秉政,诞复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平毌丘俭、文钦之乱后,进封高平侯,转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

诸葛诞素与夏侯玄亲善,玄既被杀,王淩、毌丘俭等又相继夷灭,心不自安,便开始帑藏振施,收买人心。又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数千人为死士。

甘露元年(256年)八月,吴文钦(三叛之二的发起者)及骠骑吕据、车骑刘纂、镇南朱异(朱桓子)、前将军唐咨(三叛之一的发起者)军自江都(今江苏扬州)来向徐堨。司马昭估计诸葛诞所督兵马足可抵御,但诞仍求调十万军队帮助守卫寿春(今安徽寿县),还要在淮水旁边筑城以备吴,实际是想加强自己的实力。

九月,吴国孙峻卒,孙綝上台后,发生滕胤、吕据拥兵反对孙琳的事件,吴军退还。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司马昭得到贾充的密报之后,即征诞回朝任司空。诸葛诞得诏书,觉得事情不妙,便举兵反叛。诞首先攻杀扬州刺史乐琳,然后敛淮南北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及扬州新附上众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为坚守寿春之计。同时遣将军朱成至吴称臣上疏,又遣子靓、长史吴纲诸牙门子弟为质。

六月,吴将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步骑三万前来救援。司马昭也奉帝及郭太后到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北)。然后司马昭督诸军二十六万,诈称五十万进屯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以镇南将军王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陈矫小子)等围寿春。王基初至,尚未将城完全围住,文钦、全怿等军已从东北因山乘险突入城中。不久,吴将朱异亦率三万人进屯安丰(今安徽霍丘西南),与进入城内的吴军相呼应。王基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文钦等屡次出城攻围,均被击退。昭又使奋武将军石苞督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挑选锐卒为机动部队,以防吴人再行增援。朱异与州泰战于阳渊(在今安徽寿县与霍丘之间),异败退,泰追击杀吴兵二千人。

秋,七~八月,吴大将军孙琳出兵屯于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又使异假节,为大都督,率丁奉、黎斐等将兵五万人(一说万余,取《诞传》中“大众”而舍之)前来解救寿春之围,异留辎重于都陆,轻兵屯黎浆(今安徽寿县南)。遣将军任度、张震等领精兵六千人,於屯西六里铺设浮桥夜渡,筑偃月垒。被魏石苞、州泰击破,异军却退就高。异复作车箱攻打五木城,苞、泰攻异,异败归。魏泰山太守胡烈(前任太守常时因称疾不出,被司马昭斩杀)以奇兵五千从小路袭击都陆,尽焚异辎粮。异军乏粮,以葛叶为食,退还孙綝,綝授兵三万人使异死战,异以无粮不从,綝大怒,乃命力士拉杀异于坐上,不久綝便自镬里还建业(今江苏南京)。

司马昭知道此事后,立刻洞察了孙綝杀异以谢寿春而坚诞意的想法。他判断寿春守军一定会省食减口,等待吴援。于是合围以断守军消息,并派遣部分老弱兵士就谷淮北,禀军士各人大豆三升,让吴军误以为魏兵乏粮。同时遣反间入城,扬言吴人将来救援,而魏军乏食,势难久攻。诞等闻知,果然放宽粮食限额,因此很快就告缺粮,而外援不至。然后司马昭用钟会计,作伪书(钟会工书法,后来又伪作邓艾书信)诱全端、怿率众数千人出城投降,于是城中大骇。

甘露三年(258年)春,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打城南魏军,欲决围而出。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诸葛诞只好退入城中,城内食转竭,降出者数万口。文钦欲让北方人全部出城省食,而与吴人坚守,诞不听,诞、钦本不和睦,先以诡计苟合,事急转相猜疑,诞遂手刃钦。钦子鸯、虎逾城投司马昭。昭听钟会计不杀而赦之,使将数百骑巡行城外,呼曰:“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城内军民闻之,即有降意。司马昭见城上持弓者不发,便对手下诸将曰:“可攻矣!”,亲自临围,捧军四面进攻,同时呐喊登城。二月二十日,城破。诸葛诞单马率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击斩之,夷其三族。吴将唐咨、孙弥、徐韶等都率其部投降。

司马昭手下诸将认为淮南地区仍为叛逆之徒所占据,这些吴兵的家室都在江南,不可放他们回去,要求把降兵全部坑杀。司马昭说:“古人用兵,以保全对方的国家为上策,只杀其首恶而已。吴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结果一个不杀,把俘虏带回在三河地区接近京师的地方加以安置。又授予唐咨安远将军之职,其余的副将,也都给了他们相应的地位和封号,众人都心悦诚服。

五月,魏帝命改丘头曰武丘,以旌武功。

这场战役中,南北双方投入的兵力分别为近三十万与二十五万,甚至大于魏灭蜀、晋平吴的规模。诸葛诞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准备不够充分,对贾充的试探也未多加考虑,而吴国的统帅孙綝军事才能平平,且深入魏境作战,补给相对较难;另外,诸葛诞和文钦之间缺乏比较牢固的合作基础,导致了统率层的崩析。所以战争仅仅持续了八个月就结束了。

与此同时魏国在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一带还在与蜀军作战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这表明了经过三十年的养息,魏国的国力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