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南都梁山仓记 |
释义 | 《淮南都梁山仓记》作者唐· 沈亚之。本文记述元和九年至十三年(公元814 - 818 年)李稼任泗州淮口院盐铁官期间,创建淮南都梁山仓,特别是十二年为保证“诛蔡之师”的粮饷供给,李稼的智慧精明之举;以及十三年夏泗州大水期间,都梁山仓在藏纳“盐铁货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品名称:淮南都梁山仓记 创作年代:唐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者:沈亚之 标题淮南都梁山仓记[1] 作者及朝代唐· 沈亚之 正文汴水别河[2]而东,合于淮。淮水东,米帛之输关中者也,由此会入。其所交贩,往来大贾豪商,故物多游利,盐铁之臣亦署致其间。因择官分曹以榷庶货[3] ,而部贡之吏[4],尽令盐铁诸官校遣之疾徐用赏罚。大梁、彭城控两河,皆屯兵居卒。食出官田,而亩犬亩颇夹河与之俱东,仰泽河流,言其水温而泥多,肥比泾水。四月农事作,则争为之派决[5] ,而就所事,视其源,绵绵不能通槁叶[6]矣。天子以为两地兵食所急,不甚阻其欲。舟妒曝滞,相望其间,岁以为常,而木文多败裂。自四月至七月,舟佣食尽,不能前。 元和九年,陇西李稼为盐铁官,掌淮口院[7] ,病其涸滞,思欲以为救,而乃与扬子留使议之曰:“今闽越以西,百郡所贡,辏挽皆出于是,而以炎天累月之久,滞于咫尺之地,篙工诸佣,尽其所储不能振,十年之食,只益奸偷耳。几或有终岁而不得返其家者。今诚得十敖仓[8],列于所便,以造[9] 出入,计无忧也。正月河冰始泮[10],尽发所蓄而西。六月之前,虚廪以待东之至者。如此,则役者逸,而弊何从生哉!”议定,即以状白,得遂其便。于是稼度泗土卑湿,无堪地,遂创庾[1l]于淮南都染山。 十二年诏,以诛蔡之师食窘,促令盐铁所挽皆趋郾城下。是时下淮南仓发舂[12] ,吏计舂其工。人曰,舂材必栎若榆[13]。吏欲令工就山林翦市之。稼曰:“夫火方焚,日将燋万家,当顷刻之间,虽得弊秽之器,奋浊污之波,百夫汲而扬之,立足灭患。如曰不然,我欲利其器,待我柘桂之杓[14] ,致滂沲[15]之流,操以救之。彼言而后谋,则然灰[16]尚不可望,而况全者。今县[17]军十万旦暮不振,其为急也,间不容厘[18]。今待汝访山求材然后用,何异乎柘杓滂流之语耶?其仓材所翦之余,大可以为臼,小可以为杵,长可以为杵之梁,薄可以为肶枢[19]夹峙。”促命裁之,即日而舂成百具。其余米与吏分办之,先以家奴就役,次及群吏,各有差,所舂凡二十八万石。不涉旬,俱得浮淮而西矣。 十三年夏,泗水大灾,淮溢坏城邑,民人逃水西冈,夜多掠夺,更相惊恐号呼。而盐铁货帛十余万,乃囊之于布缄,用吏名载与渡,货帛无遗尺。乃纳仓中,不能盈一敖,其余皆荫仕家[20]之急。时余过泗上,得其事,故与悉论善济之方[21] ,而著之以明其绩。 作者简介沈亚之,字下贤,唐代吴兴人,学于韩愈。工诗,元和中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有《沈下贤集》。 写作背景本文记述元和九年至十三年(公元814 - 818 年)李稼任泗州淮口院盐铁官期间,创建淮南都梁山仓,特别是十二年为保证“诛蔡之师”的粮饷供给,李稼的智慧精明之举;以及十三年夏泗州大水期间,都梁山仓在藏纳“盐铁货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注释[1]淮南都梁山:即今盱眙县城及其周围山陵的统称。[2]汴水别河:汴水的分支河道。隋唐宋时期,淮北的运河均引汴水东至泗州入淮河,再东行至淮安末口人邗沟,故泗州、盱眙为隋庸宋时期漕运中枢和南北交通孔道。[3]榷庶货:征收众多的商货流转税。[4]部贡之吏:负责送贡赋的官吏。[5] 派决:指人为地开决汴水以肥屯田、便农事。[6]槁叶:枯萎的树叶。[7]淮口院:即淮口盐铁院,初设于泗州,以泗州卑下,后移至盱眙。[8]十敖之仓:十栋粮仓。秦代在敖山上建粮仓,后将“敖仓”泛指粮仓。[9]造:建立。[10]泮:融解。[11]创庾:创建仓库。[12]发舂:征调经过舂制加工的米粮。[13]栎若榆:栎木和榆木。[14]柘桂之杓:用拓、桂制成的小木杓。[15]傍拖:即傍沱。[16]然灰:复燃之灰。[17]县:即悬。[18]厘:治理。[19] 肶枢:腹皖之枢。[20]荫仕家:庇护官绅。[21]善济之方:善于渡的方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