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 |
释义 | 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桐柏山腹地,共有维管植物181科,785属,1886种及变种,具有丰富的中草药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和许多珍稀濒危植物。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植物种类多方交汇,南北兼容,有许多原始或古老的科属,是一个温带性质的植物区系,而且温带成分和亚热带到暖温带过渡类型突出,其植物的进化类型、生活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66平方公里,核心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县城3公里,有淮源、太白顶、桃花洞、水帘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区,各类景观100余处。 简介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桐柏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被称为“盘古”之乡。“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夏商以来,历代帝王均亲自或派员到此祭淮,秦始皇建淮渎祠,康熙亲书“灵渎安澜”,留下了大量碑刻、诗章;水帘洞被道家称为“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水帘寺已有千年历史。 自然环境公园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必气候地带,植被分布区系交汇,南北兼容,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5%.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1694种,占全省维管植物总科的89.9%,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有香果树,珊瑚林,青檀,野杜仲,银杏等11种。野生动物资源中陆栖脊柃动物有240种,是中原地区独特的天然生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 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是豫南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主要分为淮源,桃花洞 ,太百顶,水帘洞 四个各具特色的高等旅游区,桐柏山主峰太百顶海拔1140米,是豫南第一高,水帘洞 ,桃花洞 史称"天下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之一,有"大复横,水帘挂雪,桃洞铺霞,清淮浸月,禹舟铁环,汉寺虬柏,玉井龙渊,金亭翠阁"八在景观,各类景点达118处。并有河南省唯一保存完好,有百年林龄面积达50.9公倾的桃花洞、马尾松模式林。这里峰峦叠嶂,植被茂盛,谷深幽溪,飞瀑流泉,四季景色秀丽。文化积演深厚,是淮源,盘古,佛道,苏区文化等多种文化遗迹汇集地。"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自夏商以来,历代帝王派员来此祭淮,清康熙亲书"灵渎安澜"镌碑于此。李白,苏轼等历代文人墨客均在此留下诸多千古绝唱。《桐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这里,依此改编成 的电影《小花》也取景于此。 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园内动植物区系复杂多样,南北交汇兼容并存。据调查,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1694种,3亚种,78变种及3个变型,隶属178科,756个属,占全省维管植物总种数的49.4%,总科数的89.9%,总属数的66.2%。其中,木本植物547种及变种。列为国家三级以上重点保护植物有:香果树、珊瑚扑、榉树、青檀、杜仲、银杏等11种;列入省重点保护的有河南杜鹃、杨子黄肉楠、河南柳等27种。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多,仅陆栖脊椎动物有240种,其中兽类40种,鸟类170多种,爬行类约30种,两栖类近20种,属国家二、三类以上保护动物有金钱豹、白冠长尾雉、大鲵、穿山甲、青羊等33种。淮河源森林公园山川形胜,风光旖旎,多洞、瀑、泉、溪、林、怪石、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树名木,世人称“比华山之高险,与黄山相竞秀”。文化积淀深厚,淮源文化、佛道文化、盘古文化,彼此浸润,交相辉映,繁衍许多有关盘古、大禹、太阳神、王禅、孙膑、张良等美妙传说。公园内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最为著名的有:太白顶、云台禅寺、大、小淮井、桃花洞、普化禅寺、仙人摆布、桃花洞原始森林、王禅洞、张良洞汉文化遗址、淮祠、银杏王等,有5个专题公园即:杜鹃园、红叶园、兰园、两松基地、走马沟动植物园。公园每年4月份举办兰花博览会,10月份举办红叶节、登高活动。公园内山野菜(菇)品种丰富,制成干、鲜山珍,畅销海内外。其中菊花心的山桔梗,医、食两用,风味鲜美,全国独有。 旅游特色淮河正源:是一条陡峭、幽深的溪谷。谷内林木蔽天,涧溪交错,怪石迭出,飞瀑绝尘,流水明潜无常,扑朔迷离,是秦汉以来淮水探源之路。 太白顶:海拔1140米,豫南第一高峰。是中共鄂豫边省委革命活动纪念地,有“大复横云”美景、“佛光”自然奇观。顶上云台禅寺是临济宗白云山系祖庭,大、小淮井是淮河源泉。 桃花洞:是一条奇险秀幽的峡谷。谷中有桃花溪,多桃树,两边岩石壁立,大小洞穴密布,有“桃洞铺霞”美誉。沿溪潭瀑相连,藤萝牵缀,古松入云,幽深莫测。 红叶园:有面积50平方公里的黄栌灌木。重阳前后,黄栌叶红如火,美艳欲滴,间以满山球状风化的奇石怪岩,素有“盆景公园”之称。 淮祠:用以供奉东渎大淮之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始建,后经历代扩修,是中国历史上建庙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庙宇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