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淮海经济区 |
释义 | 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的区域简图二十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200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地理位置淮海经济区处于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该区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在整个中国的公鸡地图板块中,淮海经济区处沿海中心位置。同时,淮海经济区本身也是颇具规模的市场,全国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虽然淮海经济区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东开发区早,但由于主要依靠四省二十个地市行政推动合作,缺乏市场的依存度,活力不够,整体经济比其他沿海区域经济落后,成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淮海经济区发展相对落后,令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两大区域中间出现落差。 文化资源淮海经济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老子、管子、孔子、孟子、曾子、庄子、墨子、诸葛亮、颜真卿、刘勰、蒙恬、左宝贵、匡衡、荀子、王祥、刘洪、桓谭、刘邦、项羽、曹操、袁绍,华佗、王羲之、刘裕、朱全忠、李煜、施耐庵、朱元璋、吴承恩、袁世凯以及近代周恩来、刘开渠等一大批名人遗迹,是中国旅游内涵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著名景点有泰山,孔庙,孔府,台儿庄古城,相山风景区,云龙山,云龙湖,龟山汉墓,高祖原庙,峄山,微山湖,泗水亭,张良墓,汉城公园,九里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太白楼,皇藏峪,包公祠,清明上河园,铁塔,大相国寺,翰园碑林,开封府,归德古城,白云寺,芒砀山,壮悔堂,梁孝王墓,汉高祖斩蛇碑,陈胜墓,阏伯台,张巡祠,帝喾陵,微子墓,仓颉墓,木兰祠,伊尹墓,商均墓,崇法寺塔,八关斋,造律台遗址,张飞寨,隋堤,梁园,龙岗遗址,隋唐大运河遗址,商丘古城,黄河故道,冀鲁豫革命纪念馆,金山,秦王洞,曹州牡丹园,防山墓群,伏羲陵,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沂南汉墓博物馆,孟良崮,抱犊崮,花戏楼,太清宫,华祖庵,薛阁塔,万佛塔,白衣律院,清真石寺,嵇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华山森林公园,颍州西湖,花果山,施耐庵纪念馆,骆马湖,宿北大战纪念馆,嶂山森林公园。 交通运输淮海经济区交通便利,区内京沪、京九、陇海、新石二纵二横铁路干线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沪、连霍、日东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密集运输网络。连云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南北,航空线路基本覆盖经济区,便捷的交通使本区具有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优势条件。 淮海经济区与高铁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 “五纵”客运专线:北京—上海(京沪高速铁路)、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京港高速铁路)、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商丘—合肥—杭州(商杭客运专线)、北京—合肥—福州—台北(京台高速铁路,大陆段叫“京福高速铁路”)。 “四横”客运专线:徐州—商丘—郑州—兰州(徐兰高速铁路)、杭州—南昌—长沙—昆明(沪昆高速铁路)、青岛—石家庄—太原、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沪汉蓉高速铁路)。 其中北京—徐州—上海(京沪高速铁路)和徐州—商丘—郑州—兰州(徐兰高铁)都紧密联系淮海经济区,一旦高铁建成,必将对淮海经济区和徐州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淮海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环渤海,淮海,长三角三大经济区将比翼腾飞。淮海、中原、兰西三大经济区贯穿沿海、中部到西部,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自然条件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其中苏北5.24万平方公里、鲁南6.00万平方公里、豫东2.91万平方公里、皖北3.66万平方公里。区内面积最大的市是临沂1.72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市是莱芜0.22万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7倍。地级市之间面积相差太大,不利于城市功能发挥。淮海经济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86%,比长江三角洲大7.8万平方公里。 淮海经济区20个市中,没有一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而长江三角洲区域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1个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含2个省会城市)。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发挥的龙头作用非常显著,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徐州。2002年,淮海经济区行政区划中共有147个县级单位,其中市辖区50个、县级市13个。鲁南有县级单位50个、苏北有40个、豫东有29个、皖北有28个。 淮海经济区2002年末户籍总人口12076万人,比上年增长6.2‰,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市有周口和临沂,人口最少的莱芜只有124万人。连云港人口464万人,占其中3.8%。淮海经济区人口占全国的9.4%,比长江三角洲多4542万人。淮海经济区人口密度为676人/平方公里,其中苏北609人/平方公里、鲁南662人/平方公里、皖北697万人、豫东800人/平方公里,基本呈自东至西递增状况。阜阳人口密度914人/平方公里,在各市中最高;淮安513人/平方公里,最低。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相比,淮海经济区每平方公里多543人。 经济总量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标准。2002年,淮海经济区实现GDP72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人均GDP6060元。绝对额、增幅和人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依次均为鲁南、苏北、豫东、皖北。实现GDP最大的市是徐州市794.9亿元;淮北和莱芜实现GDP最小,分别为117.9、141.9,这与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有关。当年增速最快的济宁达到14.0%,最缓的市只有4.1%,快慢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反映出本地区发展不够均衡。人均GDP最高的莱芜达到11467元,其他市都没有超过万元,最低的市仅有2342元 淮海经济区实现GDP占全国的7.1%,增幅比全国大3.2个百分点,人均GDP比全国少1937元。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GDP19141.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淮海经济区的2.6倍,对全国的贡献度也比淮海经济区高11.6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平均每个城市实现GDP达到1276亿元,而淮海经济区平均每个城市仅为365亿元。淮海经济区实力不足,GDP规模小,人均水平低,不仅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明显。占全国9.4%的人口只创造了7.1%的GDP,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3/4。 产业结构2002年,淮海经济区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812.3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040.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442.9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2%、5.7%、7.0% ,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三次产业当年增长速度都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分别快1.4、4.9、5.0个百分点。在各市中,完成一产增加值最多的是盐城(182.6亿元),增速最快的是蚌埠(8.6%);完成二产增加值最多的是徐州(367.1亿元),增速最快的是菏泽(20.3%);完成三产增加值最多的也是徐州(294.3亿元),增速最快的是临沂(15.9%)。 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4.8:41.7:33.5,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鲁南、苏北为二、三、一格局,豫东为二、一、三格局,皖北为一、三、二格局。20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呈二、三、一格局,有3个城市呈一、三、二格局,有两个城市呈二、一、三格局,还有两个城市呈一、二、三格局。 虽然近年来淮海经济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与全国和长江三角洲一样实现了二、三、一布局,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进程明显落后。一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高于长江三角洲19.0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个百分点,低于长江三角洲10.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低于长江三角洲8.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劣于全国水平,主要体现在一产和二产比重的差别。 成果展望淮海经济区联合协作结出了丰硕果实,给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富有成效的区域合作组织,受到了国家、四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十五年来,经济区成员共同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利用区域的广阔舞台,借力、借势、借天时、借地利,实施“大开放、大交通、大市场”的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加强,区域共同市场崭露头角,各地投资软、硬条件不断改善,使淮海经济区社会影响大幅度提高,已形成各成员市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2011年5月10日,淮海经济区2011年年会在淮北市成功举办。会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城市:徐州市、商丘市、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淮北市、宿州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和《关于共用连云港港的合作协议》,会上商丘市被推选为2012年年会轮值城市。 淮海经济区2012年年会轮值城市为商丘市。商丘市承诺:将按照“积极融入,主动作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强化政策对接、机制对接,着力于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着力于从马上见到成效的项目做起,求实求效,求好求快;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推动物流合作联盟建设,确保农产品“绿色通道”高效、畅通、惠民;进一步完善警务区域协作机制,加强警务联动,维护区域治安;通过促进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信息互用、文化互融、人才互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整合资源要素,合作共享,互利共赢,携手并进,联动发展。商丘市与各成员市在交流互访、项目对接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打破行政区区划界限,拓展更大发展空间;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各地的差异化错位发展,实现互补互惠、协同共进的倍增效应,加快共同发展。 淮海经济区现状当初淮海经济区的设立,是因为这一地区文化习俗语言有太多的相似性,兼之这一地区多为大平原,交通优势突出,故而本着造福一方人民的本意,设立了淮海经济区,不排除是为建立淮海省做准备。 可今天做为全国最早设立的经济区之一,淮海经济区显的默默无闻,好生寂寞,被戏称为养老院! 今天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虽然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都具有相当的同质性,但被分割为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个省份而分治,全都位于各省的边缘地带。尤山东主要沿胶济铁路发展,江苏主要沿沪宁铁路和长江发展,河南提出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安徽虽然还没有成熟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但安徽省对合肥的投入力度以及皖南芜湖经济中心的成长都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鲁南、苏北、皖北、豫东都是四省的边缘地带,成为无人喝彩的弃儿。行政区划体系中的边缘性,导致其很少得到省政府的重视和投入,长此以往,这一区域的居民也自然会产生心理层面的一些反映,即心理边缘感。 21世纪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21世纪的淮海经济区,它将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区域大市场,17.8万公里的广袤领域,1.2亿广大人民的消费需求,富含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成为商家驰骋运筹的绝好疆域。 21世纪的淮海经济区,将是一个适应国内外交流的交通大枢纽,畅南北、通东西,为加速中西部开发、为亚欧大陆桥的兴旺提供最便捷的条件。 21世纪的淮海经济区,将是一个国内外实业投资的大舞台,其农业发达、工业兴旺、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在中国东部是一片极具活力的投资热土。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2010年5月7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徐州市召开,标志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正式启动。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是指徐州市、商丘市、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淮北市、宿州市等跨四省的8个城市。2009年底,核心区城市区域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92万,地区生产总值9584亿元。 第一次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中,八位市长签署了《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商讨并通过了《2010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合作与发展协调机制(试行)》等相关文件。八市市长共同启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按钮。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市长会议旨在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促进核心区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争取早日将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5月10日,第二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淮北市召开,会议通过了《201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核心区8城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关于共用连云港港的合作协议》,淮北、宿州、徐州三市签署了《关于建设城际快速通道的合作协议》。会上推选商丘市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2012年第三届年会轮值城市。 2010年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 一、建立协调机制 (由徐州市承办) 二、共享连云港港 (由连云港市承办) 三、共享区域航空港 (由济宁市承办) 四、加快城际交通建设 (由宿州市承办) 五、成立企业家联合会 (由徐州市承办) 六、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 (由商丘市承办) 七、打造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通道 (由淮北市承办) 八、举办淮海经济区开发联合会旅游分会首届年会 (由徐州市承办) 九、召开人力资源交流大会 (由宿迁市承办) 201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将重点推进11项工作: 一、完善区域警务协作机制。按照“打击联手、整治联动、治安联防、维稳联管、信息联网、网上联控”,加强异地扁平化指挥、一体化运作、协同化作战的磨合演练,开发建设警务协作平台和PGIS警务地理系统,充实省、市农村交界地区治安联防力量,共同维护区域治安稳定。 二、共享连云港港。为成立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物流合作联盟,建立互惠互利的物流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制定统一的物流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区域大通关合作,加快区域间无水港建设,支持本地物流企业优先选择连云港口岸作为进出海通道。 三、共享区域航空港。建立徐州、连云港、济宁三个机场货运联系制度,协调统一货运运价政策。共同在核心区各城市发展货运代理,设立机场货运点。以观音机场开通航空邮路为契机,争取各市邮局与观音机场签署合作意向,发展航空邮运业务。推进机场串飞航线落实。加强对台航线合作。 四、推进区域间交通联网畅通。推进新沂至宿迁高速公路、连云港北疏港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徐州至明光高速公路、徐州至济宁段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徐连客运专线、连淮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实施湖西航道一期整治工程,推进“亿吨大港”建设;加快建设310国道徐商段、249省道新沂至宿迁段、236省道连云港段、344省道沭阳至连云港段,并争取开工建设252省道塔双公路北延至山东交界段等省际、市际干线公路。 五、深化企业家联合会合作。筹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企业家联合会秘书处和工作网站,建立各城市企业联合会、会员企业的联络机制。开展总部经济专题对接,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为区域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六、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力争在兖矿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等矿山建设1-2个“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建成淮海经济区技术交易中心,举办1次针对淮海经济区企业的产学研对接成果展示交易会。 七、召开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商会联谊会。同时,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示范区研究。 八、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汉文化精品游、红色旅游精品游、环微山湖游和山、海、泉休闲度假游等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围绕“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等主题词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推进无障碍旅游服务。包装旅游线路,开展旅游业务对接,出台针对台湾旅行商组织游客来核心区观光旅游的优惠奖励政策;重点开拓京沪高铁沿线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台湾、港澳、韩国、新加坡等市场。 九、完善区域金融合作。举办区域金融发展与稳定研讨会,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核心区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快速服务通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区域银团合作。 十、深化区域人才资源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扩大区域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区域内职业技能人才交流与合作。 十一、扩大医保异地结算范围。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制度,协调各市互认对方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异地就医经办服务协作机制。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2010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共同体8城市GDP及增速 成员(地市) GDP总计(亿元) 增速(%) 徐州市 2866.93 13.9 济宁市 2542.80 12.9 枣庄市 1362.04 12.6 商丘市 1146.50 11.1 连云港市 1150.81 13.6 宿迁市 1015.21 13.7 宿州市 650.30 13.1 淮北市 461.60 11.0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最新进展2010年11月25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地税局局长座谈会在徐州市召开。徐州市、商丘市、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淮北市、宿州市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的地税局长聚会古城徐州,交流工作经验,商讨区域合作,共谋发展大计。此次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地税局局长座谈会由徐州市地税局承办,旨在加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交流合作,构建核心区地税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地税工作快速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会上,本着“加强交流、密切协作、求同存异、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实现共赢”原则,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地税局长们围绕2011年工作设想和“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建立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地税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夯实征管基础、促进精细税源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畅所欲言,分析地税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交流地税工作经验,探讨破解地税发展难题,分享地税发展成果,共同谋划未来五年地税发展目标任务和发展良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很实用、可操作的创新举措,达到了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 2011年5月10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城市:徐州市、商丘市、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淮北市、宿州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和《关于共用连云港港的合作协议》。会议通过了《201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淮北、宿州、徐州三市签署了《关于建设城际快速通道的合作协议》。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城市全面合作向纵深推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