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化学分析教程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 邹明珠,许宏鼎,苏星光 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47114出版时间:2008-10-01版 次:1页 数:283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教材教辅 > 数理化

内容简介

是吉林大学多年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它将四类滴定分析法加以统一处理,形成了以滴定分析法理论概括的新体系。全书包括八章:定量分析概论、分析化学中的化学平衡、滴定分析法原理、滴定分析法的应用、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吸光光度法、分析实验数据处理。每章末附有习题。

目录

绪论

第1章 定量分析概论

1.1 定量分析的过程

1.1.1 取样

1.1.2 分解试样

1.1.3 分离或消除干扰

1.1.4 测定

1.1.5 数据处理和结果的表示

1.2 误差的基本概念

1.2.1 误差与偏差

1.2.2 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1.2.3 准确度与精密度

1.2.4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1.2.5 误差的传递

1.2.6 有效数字

1.3 滴定分析概述

1.3.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1.3.2 滴定分析法的类型

1.3.3 滴定分析对反应的要求

1.3.4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1.3.5 滴定方式

1.4 分析化学中的计量单位

1.4.1 分析化学申常用的物理量及单位

1.4.2 滴定分析计算

习题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化学平衡

2.1 平衡常数

2.1.1 离子的活度与平衡浓度

2.1.2 离子的活度系数与离子强度

2.1.3 非电解质的活度系数

2.1.4 浓度常数与活度常数的关系

2.1.5 总反应平衡常数

2.2 分布系数、副反应系数及条件平衡常数

2.2.1 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2.2.2 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

2.2.3 条件平衡常数与副反应系数

2.2.4 分布系数与副反应系数的图算法

2.2.5 浓度对数图

2.3 缓冲溶液

2.3.1 缓冲作用

2.3.2 缓冲容量

2.3.3 缓冲范围

2.3.4 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

2.3.5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和配体缓冲溶液

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法原理

3.1 生成反应型的滴定分析

3.1.1 滴定曲线

3.1.2 滴定误差与滴定突跃

3.1.3 实施滴定分析的可行性判据

3.1.4 混合金属离子M和N的配位滴定

3.2 质子转移反应类型的滴定

3.2.1 质子平衡原理及[H+]的近似计算

3.2.2 质子转移反应类型的滴定

3.3 电子转移反应类型的滴定

3.3.1 对称型滴定反应

3.3.2 非对称型滴定反应

习题

第4章 滴定分析法的应用

4.1 指示剂

4.1.1 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1.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1.3 指示剂的选择

4.1.4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4.2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2.1 酸、碱标准溶液

4.2.2 配位滴定的标准溶液

4.2.3 氧化还原滴定的标准溶液

4.2.4 沉淀滴定的标准溶液

4.3 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4.3.1 混合碱的分析

4.3.2 铵盐申氮的测定

4.3.3 磷的测定

4.3.4 硅的测定

4.3.5 水硬度的测定

4.3.6 水泥申铁、铝、钙、镁的测定

4.3.7 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中铁含量

4.3.8 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

4.3.9 高锰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

4.3.10 银量法测定卤素

习题

第5章 重量分析法

5.1 重量分析法概述

5.1.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5.1.2 重量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及对沉淀的要求

5.1.3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5.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5.2.1 溶解度

5.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5.3 沉淀的形成及颗粒的大小

5.3.1 沉淀的类型

5.3.2 沉淀的形成过程

5.4 沉淀的纯度

5.4.1 共沉淀现象

5.4.2 后沉淀

5.4.3 沉淀玷污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5.4.4 沉淀的过滤与洗涤

5.5 沉淀的条件

5.5.1 晶形沉淀

5.5.2 无定形沉淀

5.5.3 均相(均匀)沉淀法

5.6 有机沉淀剂

5.6.1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

5.6.2 有机沉淀剂的分类

5.6.3 分析中常用的有机沉淀剂

习题

第6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6.1 概述

6.2 沉淀分离法

6.2.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6.2.2 微量组分的沉淀分离和富集

6.3 溶剂萃取分离法

6.3.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6.3.2 溶剂萃取的类型和萃取条件

6.4 离子交换分离法

6.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和性质

6.4.2 离子交换的选择性

6.4.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6.4.4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6.5 色谱分离法

6.5.1 柱色谱法

6.5.2 纸色谱法

6.5.3 薄层色谱法

6.6 其他分离方法简介

6.6.1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6.6.2 浮选分离法

6.6.3 毛细管电泳分离法

习题

第7章 吸光光度法

7.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7.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7.1.2 吸收的基本定律

7.2 目视比色法、光度分析法及其仪器

7.2.1 目视比色法

7.2.2 分光光度法

7.3 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7.3.1 显色反应

7.3.2 显色反应的平衡及条件

7.4 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7.5 光度分析的应用

7.5.1 溶液中多组分的测定

7.5.2 差示分光光度法

7.5.3 光度滴定法

7.5.4 弱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7.5.5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7.5.6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习题

第8章 分析实验数据处理

8.1 数据的特性及分布

8.1.1 数理统计的某些基本概念

8.1.2 随机变量的频数分布

8.1.3 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

8.2 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8.2.1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8.2.2 置信区间与置信度

8.2.3 显著性水平

8.2.4 少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8.3 显著性检验

8.3.1 显著性检验的步骤

8.3.2 υ检验法

8.3.3 τ检验法

8.3.4 F检验法

8.3.5 可疑值取舍

习题

附录

表1 离子的体积参数α值

表2 水溶液中的离子活度系数(25℃)

表3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

表4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表5 金属离子与氨羧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gK)

表6 EDTA的lgαY(H)

表7 金属离子的lgαM(OH)

表8 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

表9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

表10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表11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表12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表

主要参考书

·收起全部<<

前言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分析化学由于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课程,正如分析化学的定义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一样,对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也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做相应的改革。自1994年我们参加教育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来,与兄弟院校共同研讨课程的改革,此后又三次被批准为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使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和建设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进行着。鉴于滴定分析法的理论部分与前行课程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平衡有相当多的重复,分析化学本身的体系一贯沿用四类滴定分析法,分章讲述时互相重复也不少,这不仅影响了课程魅力的发挥,而且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学生学过后仍建立不起来完整系统的化学平衡概念和处理方法,抓不住分析化学的实质和核心。兴趣是创新的推动力,没了兴趣何谈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由于化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学时在减少,因此感到有必要在化学分析课程的体系上做较大的改革,将四类滴定分析法加以统一处理,形成以滴定分析法理论概括的新体系。已于1996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教材《化学分析》,2001年又出版了第二版,使新体系更臻完善。该教材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一直使用至今,在此期间我们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积累了讲授的经验,又认真地进行了修改,从而形成此稿。

本教材在滴定分析部分打破了以化学反应平衡类型为线索,按四大滴定分析法组织教学内容的体系,建立了以滴定分析法理论概括的新体系,即以准确测定为目标,应用化学平衡处理复杂体系为着眼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形成内在有紧密联系的三章,每章解决一个层面的问题。头一章(本书第2章)着重于复杂化学平衡的处理和平衡浓度计算问题,为下一章做理论准备。第二章(本书第3章)以建立准确滴定分析方法为目标,以滴定误差为中心,以统一的处理方法解决滴定误差、滴定突跃、滴定可行性判据等滴定分析法的理论核心问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