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释义 | 该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3镇18乡,总人口21.45万人,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农业分川水、浅山、脑山农耕区,有耕地53万亩,已形成粮油、畜牧业、果品蔬菜生产基地。畜牧业是该县的优势产业,全县草场面积258万亩,牛羊饲养量42万头只。工业已形成选矿、冶炼、酿酒、发电、建材等为骨干企业的民族地方工业体系。镍、铝、铜、黄金、青稞酒、镍精矿粉、水泥、硅铁、碳化硅、精锌、洗净毛、皮革藏地毯是主要产品,畅销省内外。 中文名称:化隆回族自治县 所属地区:青海省 政府驻地:巴燕镇 面积:2740平方公里 人口:21.45万 著名景点:夏琼寺 乡镇简介(巴燕镇 群科镇 甘都镇 黑城乡 牙什尕乡 德恒隆乡 扎巴乡 谢家滩乡 加合乡 二塘乡 德加乡 昂思多乡 沙连堡乡 阿什努乡 石大仓乡 初麻乡 支扎藏族乡 查甫藏族乡 雄先藏族乡 金源藏族乡 塔加藏族乡) 基本概况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南部。东经101°39′-102°42′、北纬35°48′-36°17′。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湟中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毗邻,北与平安县、乐都县相连。东西长98.5千米,南北宽48.5千米,总面积2740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以回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52%,还有藏族、汉族、撒拉族等12个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距行署驻地75千米。邮编:810900。代码:632127。区号:0972。拼音:Hualong Huizu Zizhixian。 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境内呈11条沟谷均有大小不等的水系向南注入黄河。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年均温2.2℃,年降水量470毫米。? 行政区划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1个市、25个乡,48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一区辖巴燕市、加合乡、拉干乡、金家庄乡、谢家滩乡、查主乡、科沿沟乡、塔白尔乡;二区辖牙路乎乡、拉木乡、德恒伦乡、阿什努乡;三区辖多巴乡、群科乡、舍仁乡、梅加乡、昂思多乡、德加乡、二塘乡、若力尕乡;四区辖扎巴乡、拉曲乡、黑城乡、查甫乡、支扎乡、下扎巴乡。 1996年底,全县辖巴燕、群科、甘都3个镇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谢家滩、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石大仓、初麻13个乡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个藏族乡,共有368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5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37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巴燕镇 19383、群科镇 22 440、甘都镇 21899、牙什尕乡 8846、支扎藏族乡 2745、雄先藏族乡 6255、查甫藏族乡 6697、扎巴乡 11270、黑城乡 14047、昂思多乡 10616、德加乡 9159、二塘乡 10896、加合乡 14708、谢家滩乡 7324、德恒隆乡 13158、沙连堡乡 6148、阿什努乡 5310、石大仓乡 6678、初麻乡 6325、金源藏族乡 6056、塔加藏族乡 3746。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 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8个乡、5个民族乡,1个居委会、368个村(牧)委会。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8个乡、5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支扎藏族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德加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2006年8月,撤销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撤销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 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7个乡、4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 历史沿革化隆县历史悠久,从全县已出土的300余处古文化遗址及文物表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化隆地区繁衍生息。先秦时,化隆县为羌人牧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今化隆县地属金城郡辖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护羌校尉侯霸在东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 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前凉王张骏在今化隆县境内直湟河郡,筑湟河城(今群科镇日兰古城)。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凉亡,湟河郡地归前秦氏族政权,沿旧制,仍置湟河郡。太元十年(385年),吕光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建后凉王国,湟河郡归附后凉。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占领青海东部,建南凉王国,仍沿旧制,置湟河郡,郡治黄河城,并在今甘都设邯川护军。安帝义熙九年(413年),沮渠蒙逊的北凉占领今化隆等地,分原湟河郡东西地区为湟河、湟川两郡。义熙十一年(415年),鲜卑乞伏氏的西秦军队攻陷北凉湟河、湟川两郡,仍置湟河郡,今化隆即属之。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北凉再次攻占湟河郡,沿旧制仍置湟河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凉国亡,北魏占领湟河郡及其以西地区,置洮河郡,改邯川护军为邯川戎,隶鄯善镇(今西宁市)。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县(治今群科古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在邯川戍置广威县。是年鄯善镇废,洮河郡隶鄯州(治今乐都),石城、广威两县均属洮河郡辖地。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困境内有化隆谷,改石城县为化隆县。此为化隆县名之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黄河以南之廓州,改置浇河郡(治今贵德县河阴镇),化隆县属浇河郡辖地,后又划归西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收复河湟地区。武德二年(619年),改浇河郡为廓州,州治今群科古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唐移黄河以南之米川县于今化隆甘都,隶廓州。先天元年(712年),为避李隆基名讳,改化隆县为化成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广威县。天宝十三年(754年),改廓州为宁塞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廓州,辖今化隆县等地。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吐蕃进攻廓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攻陷广威、米川,化隆县地归吐蕃鄯州节度使辖。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张仪潮起义,推翻了吐蕃地方政权,廓州复归于唐。唐末,今化隆地区又归吐蕃地方势力统治。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后,今化隆地区被唃厮啰政权控制近百年。北来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占领河湟地区后,改廓州为宁塞城,属鄯州。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军退出青海东部,鄯州交唃厮啰自保。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再次进入青海,改宁塞城为廓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奔睹(昂)率兵占领廓州。绍兴七年(1137年),西夏占领今化隆等地,仍沿旧制置廓州。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以后,蒙古兵进入青海,今化隆等地属元西宁州辖。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西宁卫(治今西宁市),今化隆地区属西宁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府,化隆地区分别属西宁府西宁、碾伯二县辖。乾隆九年(1744年),置巴燕戎格抚番厅(治今巴燕镇),隶西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巴燕戎格厅为巴戎县,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巴戎县为巴燕县,二十年(1931年),改巴燕县为化隆县。1953年改设化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基础设施全县交通通信便利,城乡公路四通八达。黄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电站中,县内就有7座。? 社会经济农牧经济农业分川水、浅山、脑山农耕区,全县总人口2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91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53.95万亩,人均耕地2.46亩(2009年数据)。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青稞、豌豆、马铃薯等,已形成粮油、畜牧业、果品蔬菜生产基地。1997年粮食产量达到7309万公斤,油料产量达到605万公斤。畜牧业是该县的优势产业,全县草场面积258万亩,牛羊饲养量42万头只。? 化隆回族自治县农业紧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市场要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8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81.6元,占19.4%。 2009年,全县完成各类作物播种面积53.9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6.75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5.5万亩,种植蔬菜0.55万亩,种植其他作物1.15万亩。? 工业经济工业已形成选矿、冶炼、酿酒、发电、建材等为骨干企业的民族地方工业体系。镍、铝、铜、黄金、青稞酒、镍精矿粉、水泥、硅铁、碳化硅、精锌、洗净毛、皮革藏地毯是主要产品,畅销省内外。199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78万元。? 旅游资源基本概述2009年,化隆县提出“一个中心”、“两条景观带”、“两条旅游通道”、“六大旅游景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群科新区为中心,以完善服务接待设施、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景点建设,改善周边环境,打造雄先—塔加景观带、沿黄河景观带和马阴山—甘都旅游通道、扎巴—牙什尕旅游通道,建成巴燕景区、公伯峡景区、昂思多景区、雄先景区、塔加景区和李家峡—夏琼寺景区。? 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夏琼寺、马阴山、旦斗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 夏琼寺简介夏琼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 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咯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达赖捐金数千两修饰了该寺殿堂,使该寺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达赖,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静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夏琼,本为藏语,意即大鹏,乃附会山形之势以命名。其山在查 乡南尽头,势如展翅欲飞之大鹏,雄踞黄河北岸,俯瞰九曲盘旋,远眺千山万壑 ,左倚尕吾山,右靠多尔福山,后托八宝山,有赞日:“青龙游于前,黄龟伏于后,灰虎卧于左,红鸟翔于右”。东、西、北三面峰恋重叠,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万仞,险绝异常。山顶建有古刹夏琼寺,从南向北远望,寺院恰于大鹏右肩,古人誉为佛教圣地。 夏琼寺自创建以来,现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燃,气势磅礴。 地区特产地区的主要特产均为高原特产,主要有:发菜、蕨菜、羊筋菜、青海鹿茸、七十味珍珠丸等。珍贵野生动物有麝、岩羊、猞猁、蓝马鸡、雪鸡、石鸡等。名贵药材也有十几种。? 乡镇简介巴燕镇又称巴燕戎,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中部。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4%。面积25.4平方千米。辖金家庄、什吉列、上圈、绽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沟、儒家沟、西上、西下、南街、北街、东上、东下14个村委会和巴燕居委会。民国时设巴燕镇,1949年设巴燕市,1952年设巴燕乡,1966年改设巴燕镇,1958年与阿什奴乡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84年改为巴燕1个镇。 群科镇又名古城,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42千米。人口2.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5%。面积100平方千米。辖群科、则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毛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尔麻、向东、安达其哈、工农兵、日兰、公义、加鲁乎、邮电、水库滩、先口一、先口二、滩南、滩北、团结一、团结二、新村一、新村二、东风、滩心29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群科乡,1958年改设群科公社移治古城,1984年改为群科镇。 甘都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1.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7%,撒拉族占33%。面积164.9平方千米。辖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桥头、牙路乎、苏合加、西滩、阿河滩、甘都街、唐寺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车、东风、东滩一、东滩二、东淮三、东滩四、东滩五、东滩六、东滩七25个村委会。民国时设甘都镇,1950年属牙路乎乡、拉木乡,1956年将牙路乎、拉木等乡并为甘都乡,1958年成立甘都公社,1984年设甘都镇。 黑城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42千米。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1%。面积77.7平方千米。辖四哈宁、乙沙尔、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挖隆沟、拉公麻、鲁乎藏、拉让滩、窑洞、上滩、宗尕堂、城东、沙拉沟、完干滩、大拉曲、阿卡拉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黑城乡,1958年并入扎巴公社,1962年分设黑城公社,1984年改设黑城乡。 牙什尕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49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面积53.3平方千米。辖哇尔江、牙什尕、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参果滩一、参果滩二、参果滩三、园艺场、曲日麻卡、唐沙滩一、唐沙滩二、唐沙滩三13个村委会。1981年从群科公社划出牙什尕公社,1984年改设牙什尕乡。 德恒隆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39千米。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262.5平方千米。辖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纳加、直乎具、措扎、黄吾具、拉村、东加、若索、哇加、哇西、甲加、西后加吾具、石乃海、牙曲、牙曲滩、卡什代、安措、哇加滩、列村、团结一、团结二22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德恒隆乡,1958年与沙连堡乡合并成立德恒隆公社,1984年改设德恒隆乡。 扎巴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27.6平方千米。辖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结拉、本康沟、全藏、西滩、南滩、双格达、关沙、下扎巴、阳坡、阴坡、浪隆、冷扎、知海买、黄麻、下鲁乎藏、滩滩、科台、东拉卡、上脑、阿代、曲先昂2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扎巴乡,1958年改为扎巴公社,1984年复设扎巴乡。 谢家滩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4%。面积55.8平方千米。辖工扎、拉扎、窑隆、卡昂、吊沟、丁家湾、九道湾、朱家湾、韩家瑶、尔多其那、卷抗、西门泉、阴坡、下河淮、谢家滩、合群、马塘、牙合18个行政村。民国时设拉扎乡,1950年设谢家滩乡,1956年并入巴燕镇,1958年与阿什奴乡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63年分设谢家滩公社,1984年复设谢家滩乡。 加合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千米。人口1.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0%。面积125.3平方千米。辖上地滩、下地潍、庙尔沟、马场、寺尔沟、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瑶、窑湾、李家庄、阿扎卜扎、后沟、藏滩、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卧力尕、下卧力尕、下沟、下山根、水乃海、克麻2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若力尕乡,1950设加合乡,1958年与黑城、二塘乡合并成立城西公社,1962年分设加合公社,1984年复设加合乡。 二塘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1.8%。面积103平方千米。辖大塘、二塘、三塘、上滩、角扎、庄子湾、红牙合、尼昂、香里胡拉、隆欠、二塘沟、尕什加、尕吾山、科却、格许、工哇滩一、工哇滩二17个村委会。1950年设二塘乡,1958年并入城西公社,1962年分设二塘公社,1984年复设二塘乡。 德加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23.7%。面积105.7平方千米。辖尔尕昂、洛忙、山卡拉、白土庄、德加、尕什加、公布昂、河滩庄、尕麻南、五道岭、扎浪滩、牙什扎、寺台13个村委会。1950沿旧制设德加乡,1956年并入昂思多乡,1958年属昂思多公社,1962年分设德加公社,1984复设德加乡。 昂思多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面积83.9平方千米。辖具乎扎、公拜岭、阳坡、阴坡、沙吾昂、尖巴昂、红卡哇一、红卡哇二、梅加、关沙、关相口、玉麦街、先群、香加岭、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则塘、若麻岭19个村委会。民国时为昂思多镇,1950年设昂思多乡,1956年改设昂思多镇,1958年与德加乡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1984年复设昂思多乡。 沙连堡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1%。面积105.7平方千米。辖加仓、尔洞门、阴坡、关巴湾、其后昂、沙连堡一、沙连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昂、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1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乙什春乡,1952年设沙连堡乡,1958年并入德恒隆公社,1974年分设沙连堡公社,1984年复设沙连堡乡。 阿什努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6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面积107.5平方千米。辖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兰、纳哈龙、尕加、白加、全吉、刘什洞、赛什库、松赛、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17个村委会。民国时为阿藏吾具乡,1950年改设阿什努乡,1958年并入巴燕公社,1962年分设阿什努公社,1984复设阿什努乡。 石大仓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6.6%,回族占37.9%。面积202.9平方千米。辖关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仓、高跃、拉卡、香塔、吉加、旦庄、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岭、文加山、沙浪、台力盖一、台力盖二17个村委会。解放前置石大仓乡,1950年属金家庄乡,1956年设石大仓藏族乡,1958年并归城东公社,1962年分设石大仓公社,1984年改为石大仓乡。 初麻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6.5%,回族占25.4%。面积150.9平方千米。辖扎西庄、主庄、安关、初麻一、初麻二、沙尔洞、滩果、滩果台、拉尕鲁、上恰藏、下恰藏、拉许、梅加、塔麻、公保吾具、沙让、安具乎17个村委会。1950年设梅加乡,1956年并入沙尔洞乡,1958年并入金源、城东公社,1962年分设初麻公社,1984年改设初麻乡。 支扎藏族乡位于县境西端,距县府驻地89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8%。面积163.4平方千米。辖正尕、江扎、街道、东朋、卡阳、年办、拉格堂、上米乃海、下米乃海、朱洞1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支扎乡,1950年改设雄先乡,1956年改为雄先藏族乡,1958改为雄先公社,1963年从雄先公社析置支扎公社,1984年改为支扎藏族乡。 查甫藏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54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9.3%。面积60.2平方千米。辖查甫一、查甫二、药水泉、索拉、窑洞、上曲加、中曲加、下曲加、来洞、查让、加斜、东台、黄河沿13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查甫乡,1956年改设查甫藏族乡,1958年改设查甫公社,1984年复设为查甫藏族乡。 雄先藏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66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7%,回族占11%。面积124.9平方千米。辖雄先、花科、巴麻堂、乙麻昂、电岗、东由、完加、角加、拉赛、麻加、其大吉、其先、沙索麻、洛麻、上半主哇、东南村、西北村、沙柳湾、唐春19个村委会。民国时为支扎乡辖地,1950设雄先乡,1956年改为雄先藏族乡,1958年改设雄先公社,1984年复设雄先藏族乡。 金源藏族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5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2%。面积343平方千米。辖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仓、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关群哇1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科巴乡,1950年设科沿沟乡,1956年并为金源藏族乡,1958年改为金源公社,1984年复设金源藏族乡。 塔加藏族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84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面积193.8平方千米。辖塔加一、塔加二、白加集、白加拉卡、德扎、尕洞、牙什扎、贡什加、曹旦麻9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塔白加乡,1956年改为塔加藏族乡,1958年并入金源公社,1963年分设塔加公社,1984年复设塔加藏族乡。 青海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概况 现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自治州,以及4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 西宁市 城中区 | 城东区 | 城西区 | 城北区 | 湟源县 | 湟中县 |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 平安县 | 乐都县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互助土族自治县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晏县 | 祁连县 | 刚察县 | 门源回族自治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 共和县 | 同德县 | 贵德县 | 兴海县 | 贵南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县 | 尖扎县 | 泽库县 |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玛沁县 | 班玛县 | 甘德县 | 达日县 | 久治县 | 玛多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县 | 杂多县 | 称多县 | 治多县 | 囊谦县 | 曲麻莱县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德令哈市 | 格尔木市 | 乌兰县 | 都兰县 | 天峻县 | 大柴旦行政区 | 茫崖行政区 | 冷湖行政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