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画马 |
释义 | 《画马》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作品,出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小说叙述的是赵孟頫画上的马来到现实世界帮助一个书生脱离贫困的奇异故事。 作品名称:《画马》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聊斋志异》 文学体裁:小说 作者:蒲松龄 作品原文画马 临清崔生家屡贫,围垣不修,每晨起。辄见一马卧露草间,黑质白章;惟尾毛不整,似火燎断者。逐去,夜又复来,不知所自。崔有好友官于晋,欲往就之,苦无健步,遂捉马施勒乘去,嘱家人曰:“倘有寻马者,当如以告。”既就途,马骛驶,瞬息百里。夜不甚餤刍豆,意其病。次日紧衔不令驰,而马蹄嘶喷沫,健怒如昨。复纵之,午已达晋。时骑入市廛,观者无不称叹。晋王闻之,以重直购之。崔恐为失者所寻,不敢售。 居半年,无耗,遂以八百金货于晋邱,乃自市健骡归。后王以急务,遣校尉骑赴临清。马逸,追至崔之东邻,入门不见。索诸主人,主曾姓,实莫之睹。及入室,见壁间挂子昂画马一帧,内一匹毛色浑似,尾处为香炷所烧,始知马,画妖也。校尉难复王命,因讼曾。时崔得马资,居积盈万,自愿以直贷曾,付校尉去。曾甚德之,不知崔即当年之售主也。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临清:县名,即现今山东省临清市。 ⑵屡(jù巨)贫:贫陋,贫困。 ⑶围垣:指围绕住宅修建的垣墙。 ⑷黑质白章:黑皮毛,有白花纹。质,指马体,章,花纹。 ⑸晋:山西省的简称。 ⑹健步:指可供骑乘的大牲口马、骡之类。步,代步,坐骑。 ⑺嘱属:犹言叮嘱、嘱咐。 ⑻当如晋以告:此据山东博物馆抄本,原无“晋”字。 ⑼骛驶:急驰。 ⑽餤(dàn淡):同“啖”,吃。刍豆:犹言草料。刍,草。 ⑾紧衔:拉紧马嚼子。衔,衔于马口、制驭马之行止的铁链,即马嚼子。 ⑿称叹:此据山东博物馆抄本,原作“称欢”。 ⒀崔:此据山东省博物馆抄本,原作“催”。 ⒁无耗:无音讯,无消息。 ⒂校尉:武官名。秦设。隋唐后为没有固定职事的武散官,清制八品以下为校尉,明清也指称卫士。 ⒃马逸:马受惊狂奔。 ⒄子昂: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著名书画家,诗人。今存世画迹有《秋郊饮马》等。 作品译文山东临清有个姓崔的书生,家境很贫穷,就连围墙破损也无力修补。崔生每天早晨起来,常见一匹马躺在附近的野草中间,那匹马黑毛白花,只是尾毛不整齐像被火烧断了。崔生将它赶跑,但到夜间它却又来了,也不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崔生有个好朋友在山西做官,想去投靠他,但两地相距遥远,自己又没养马,于是,他想到了这匹无主的马,将它套住牵回家后,配上马鞍辔头。临走的时候,他就嘱咐家人说:“假如有来找马的,就把我去山西的情况如实告诉他。”上路以后,马飞快地跑,一眨眼功夫就跑了上百里路。夜晚也不怎么吃饲料,崔生怀疑它累病了。第二天就勒紧马缰不让它跑得太快,但马又嘶叫又喷沫。崔生只好松开马缰,任它飞驰,到中午时就赶到了太原。崔生骑马在太原的大街上行走,旁观的人无不叹赏称赞。晋王听说后,愿出高价买它。崔生恐怕丢马的人会来找寻,不敢出售。 过了半年,一直没有听说寻马的消息,便以八百两银子的高价将马卖给了晋王府,自己另外买了头雄健的骡子骑回家。后来,晋王有紧急要事,派一员校尉骑着那匹马到临清出差。但那马没走多远,就独自跑掉了,校尉一直追到了崔生邻居家门口,眼见马进门后便不见踪影。校尉就向主人索取。主人姓曾,他实在没有看到马的踪影。校尉不信,走进曾的房间,只看到他家墙上挂了一幅赵子昂画的马,其中一匹马的毛色与崔生卖的那匹马的毛色完全一样,尾巴部分被香火烧坏了一点,才知道那匹马是画里的妖怪。校尉因为无法向晋王交差,准备到衙门去告曾某。这时崔生用卖马的本钱,做生意已经积累过万。他自愿送曾某银子,交付给校尉就离去了。曾某非常感激他的恩德,却不知道崔生就是当年那个把马卖给晋王的卖马人。 作品简析《画马》出自《聊斋志异》卷八第一篇。这篇短篇小说赞扬赵子昂画马的高超艺术,生动地写出一篇神奇的故事,颇具诗意。作品也倡导了一种封建伦理、因果报应的思想。 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蒲家庄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