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释义

同济医院由德国医生宝隆1900年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现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培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医资力量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经过110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其综合实力跃升为国内医院前列。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4500多名职工中,博士生导师18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9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特聘9名院士为同济医院教授,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

医院现有病床2500张、5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国家重点学科8个,康复科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研究和培训中心。同济医院的医疗定位是:打造一个中心:国家中部地区医疗保健中心;创建三个基地: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手术治疗基地、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发挥四个作用:中心作用、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和辐射作用。主要医疗工作量不断刷新荆楚医疗史,年门、急诊量连续10多年保持湖北省第一。2009年门、急诊量达到255.6万人次,出院病人8.1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量3.93万人次。

科研水平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9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同济医院的科研业绩是我国医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被医学界誉称为“同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全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718项,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数突破80项。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数名列全国医院前茅。国内、国际论文发表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二位。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2000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创建国际一流医院!以全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受到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赞誉,并在全国医院推广;以科主任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医院管理体制创新,《健康报》在显著版面予以报道;以医院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同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对外交流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是同济医院迈向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美、俄等国6家医疗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同济医院所取得的成就,始终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同济医院的代表或亲赴同济医院视察工作,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和华中科技大学及同济医学院的领导多次到同济医院考察和指导工作。医院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连续两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历史沿革

1900年,由德籍医师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在上海创建一所医院,定名上海同济医院。同济二字寓意“同舟共济”和“Deutach(德国的)”谐音。起初开设病床约20张,每天门诊额约数十人。

1907年宝隆开设德文医学堂,命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 1908年更名为“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此即同济大学的前身。学堂学制为8年,包括德文科3年、医预科2年、医正科(亦称医后期)3年。医正科教员参加同济医院的临床工作,医正科学生上课和实习均在同济医院内。1909年宝隆医师因病逝世,为了纪念宝隆创办医院和医学堂的功绩,将同济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由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和宝隆医院院长职务。

1911年,宝隆医院购置西式楼房一栋作为病房和医正科学生宿舍。1912年建造德式楼房一栋,作为医正科教学和试验之用。到1927年时,宝隆医院已建成A、B、C、D、E四面合围的5座楼房。

1930年时,医院设病床约300张,拥有医、护、技人员138人,日门诊量近300人次。 1936年,宝隆医院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办护士学校,为半工半读形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医后期师生撤离宝隆医院随学校由沪西迁,9月医学院抵浙江金华复课,而德籍教授柏德此时辞去医学院院长职务返回上海继续担任宝隆医院院长和外科主任。11月迁至江西赣州、吉安时,绝大多数德籍教授都取道香港返回上海。此时,柏德与上海德国药理研究所所长欧特在石门一路82号筹办德国医学院,宝隆医院作为德国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1938年 7月迁往广西贺县八步镇,同年又迁往云南昆明。其间先后建立红十字会临时伤员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三救护院、南京军医署第五重伤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等,坚持办院、办学。

1940年初到达四川宜宾,医后期安排在宜宾女学街县立女中,附属医院住院部在西郊花园,门诊部设在宜宾女学街前都司衙门。在此期间共培养毕业生189人。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6月日军占用宝隆医院,改为日本陆军医院,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医院设备被日军洗劫一空。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宝隆医院被国民党军统局中美合作所抢先接收,改名“中美医院”。1946年6月同济大学迁回上海,“中美医院”归属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7年元月医后期学生参加了上海市声援北京学生反对美军暴行的抗暴斗争,五月又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

1948年1月29日,同济大学学生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发生了声震全国的“同济1·29”学生运动。同济职工积极参与救护受伤同学,以实际行动支援了“1·29”学运。

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的同时接管医院。

1949年8月医院派邵丙扬医师深入到太仓、南翔、嘉定等地疫区解放军驻地进行普查,历时三个月。

1950年1月3日至4月3日,医院组成血防大队第二中队,共计262人,负责治疗驻太仓的解放军。

1950年2月,政务院作出同济大学医学院前往武汉的决定。4月22日向全体师生员工传达中央的决定。5月2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暨中美医院组成代表团赴汉实地考察。

1951年2月3日,医院组成113人的上海市抗美援朝第一医疗手术大队到达长春军医大学开展医疗、教学的同时帮助建立规章制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年8月8日,同济医院又组成第二批医疗手术队奔赴长春。

1951年5月恢复初创时的原名――同济医院。

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教育部批复“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汉口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改称“中南同济医学院”。包括附属同济医院均划归中南卫生部领导。

1953年5月新院正式施工,1955年5月竣工。5月15日,在医院大厅举行开幕典礼,院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同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改名为“武汉医学院”, 我院相应改名为“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1958年,外科抢救成德保,内科抢救汪帮明等均曾轰动全省。

1964年,我院率先开展了“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的“两减一保”活动,得到湖北省委的肯定和赞扬。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路线指引下,医院开始拨乱反正,恢复各项医疗制度和秩序,逐步对医院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改革。

1979年,按照中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关于药品管理改革的精神,对药品进行了“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销实耗”改革,取消病区小药房,实行统一划价,集中摆药,做到病人药费日清月结。

1982年,开始实施门诊业余服务,开展周日业余门诊、专家挂牌门诊等改革,后勤部门实行小型工程单项承包。

1984年,医院推行干部聘任制、任期制。

1985年5月,医院恢复“同济医院”院名,同年7月,医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1989年,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开始实施技术经济责任承包,对医疗业务部门实行定任务、定质量、超额提成。

1991年,确立争创“三甲医院”的目标。1992年12月,通过了湖北省医院评审委员会的评审验收。1993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1996年11月,国务院纠风办、中宣部和卫生部把我院列入全国十家文明服务示范医院之一。

1997年5月,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全国百佳医院活动,1999年,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

1997年,医院试行成本核算管理改革。1998年在临床、医技科室全面推开。1999年,对后勤生产部门逐步开始实行成本核算管理改革。

2000年5月,国家教育部发文,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建学院等学校联合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000年元月,经过精心准备,科主任负责制正式实施。同时在中级以下医、护、技人员中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

2001年5月,医院首度召开财经工作会议,提出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高效、有序的医院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

2004年,提出建设“学习型医院”,推行“人人岗位责任制”。

2005年,按照卫生部的部署,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2008年提出建设“两型医院”,即医疗资源节约型和人文环境友好型医院。

教学成就

科研教学

医院承担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法医、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等10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接受德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实习生,并与香港大学联合培养高级康复治疗师。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科研课题451项。其中,国家“973”课题3项,“863”计划6项,国家五年计划攻关课题16项。已鉴定成果240项,其中,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59项,国内领先99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356项次,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次,部、委级奖励53项次,出版专著201部。一批久负盛名的专家、教授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省、市医学会的学术职务,使医院在国际和国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师资力量

医疗技术力量雄厚,3000多名职工中,正高职称111人,副高职称21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9人,以中科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享誉海内外。

成果展示

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医院取得显著效益,得到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医院连续3次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被授予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并被中宣部、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十家文明服务示范医院,2003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医院坚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20余年,成效显著,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医院”、第一届武汉市城市建设“十行业”新风杯竞赛白求恩杯、“十佳”文明医院、武汉市“文明单位”、“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和连续三届“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全国百佳医院”、 “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卫生系统唯一一家“98抗洪救灾集体一等功”、医院党委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唯一的“先进基层党委”称号。1996年医院被中宣部、卫生部确立为“全国十家文明示范医院”之一。

荣获奖项

该院在《2007全国医院排名》中综合排名名列第十,妇产科排名名列第四,呼吸内科排名名列第一。医院连续3次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被授予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并被中宣部、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十佳文明服务示范医院,2003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2005年被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协调小组授予“全国职工道德建设十佳单位”,200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科室介绍

心血管内科

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从1959年开始组建,1970年开展冠心病监护, 1979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6年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8年建立高血压病研究所,2001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6年复评连续获得教育部重点学科称号。本学科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和武汉市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在教学、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

我科具有全面的诊疗手段和丰富的诊疗经验,负责湖北省及周边省市心血管疾病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治,同时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普通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每年门诊量60000人次,收治3000人次,并不断增加,外地患者占总患者比率将近达到50%。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达到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前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

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全国最早开展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单位,同时也是最早开展冠脉造影及冠脉成形、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主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治疗的单位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辐射湖北及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心血管学科。总之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均处于国内先进或领先行列。

1、冠心病的防治及介入治疗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PTCA支架植入术及二尖瓣球囊血管成形术等介入心脏手术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率先开辟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赢得了时间。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防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和心肌力学的研究及交感神经递质与心肌缺血关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面,我科形成了可以在发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等任何时候进行介入治疗,从而形成全国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心单位,同时辐射到全国大部分省市。

2、心脏电生理学。包括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室速、房扑。房颤等心律失常成功率及安全性居国内先进行列。建立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的心电图数据库和心电图标准化的研究为国内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心率变异分析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在全国最早开展了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以基因表型特征指导临床个体化医疗的工作,如CYP2C9/VKORC1基因变异指导华法令的临床应用、FV因子突变的诊断、肥厚型基因诊断和心肌病恶性表型识别、氯吡咯雷抵抗(2C19状态)、SLCO1B1 基因型与肌溶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LIDDLE综合征、脂蛋白肾病等的诊断等,为临床疾病的病因诊断和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4、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开展了高血压社区防治;在难治性高血压病因诊断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绩,尤其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新诊断方法并将经验向全国推广(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

5、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及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用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人激肽释放酶基因等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CYP)表氧化酶代谢途径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处于国际研究前沿。

6、心脑血管新危险因素的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和进行中风、冠心病危险评估及预测,这一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并为国际认可。

7、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的研究。本学科从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对心力衰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重点研究心肌收缩蛋白的基因和心脏组织的自分泌、旁分泌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决策的选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我科陆再英教授主持编写了五年制《内科学》教材第六、第七版,为国家医学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陆再英教授还编写《英汉医学词汇》第二版,马业新教授也编写了《心血管病诊疗指南》第二版,指导医生临床工作。

心血管内科包括心内科两个病区及重症监护病房(CCU)、心脏导管室、心功能检查室(含心脏超声检查)及高血压研究所(含基因治疗中心及实验室、遗传学平台)五个部分组成,正式开放床位70张(实际开放床位90张),床位利用率近几年始终超过103%-108%。拥有大型医疗设备价值达4,000余万元,先进的心血管数字减影系统、血管内超声系统,Ensite3000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64导联心电监护记录分析仪,血流动力学和介入心电监护系统、数字化中央监护系统。拥有先进的CCU病房。

实验室占地680平方米,分为临床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包括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研究技术平台、临床分子检验室和细胞电生理研究室。装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总价值达2,000余万元, 先进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设备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完善的平台。实验室满负荷工作,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5-20篇。心功能室占地800平方米,含心电图、长程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倾斜试验、体外反搏等诊断,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2人)。

心血管专业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基础,现有工作人员98名,其中心血管专科医师33名,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3名,主治医师13名,住院医师3名,每位副教授以上级别的人均曾在国外著名心血管研究机构深造,33名医师中23名具有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5名学士学位。其余为护理人员46名,护工8名,技术人员10名,秘书1名。

为了科室长远发展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心血管内科每年派1-2名医生到国内著名医学机构进修半年以上,每星期一下午1次由陆再英教授主持的疑难病例讨论,每月组织1次科内业务知识学习,学习文献与指南;每年组织3-4次心血管进展方面的研讨会,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并派科内中青年医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著名心血管学术会议,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平台。2009年6月12日我科正式聘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为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兼职客座教授,指导我们科研工作。每年下乡进行继续教育和义诊4-6次,同时到地市和全国会诊每年200人次以上。

自2000年以来心血管内科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4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含2项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为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为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1项为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为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科技部863项目3项、科技部973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27项,包括湖北省科委项目8项、省自然基金项目9项等项目,总经费超过1700万。据不完全统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将近700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及源期刊杂志上,包括在Circulation Res, Hypertension, Cancer Res, J Pharmacol Exper Ther, Mol Cancer Ther,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Circulation Cardiovasc Genetics, Gene Ther, Hum Gene Ther 等杂志发表 SCI论文共8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为9.7。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8项,其中获得批准5项,其余3项正在公开实审中。

心功能室

心功能室隶属心血管内科,技术力量雄厚,有正教授、正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主管技师7人。分别拥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学士学位4人,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技术操作技能。检查项目齐全,检查设备先进,全部为进口医疗设备,有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运动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心室晚电位、立体心电图、起搏器功能测定、直立倾斜试验、体外反搏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心动脉压测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心脏功能检查,每年各项检查总人数10万人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拥有心脏超声检查。

心功能室是全省乃至中南地区心脏功能检测技术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每年为各地医院培养心血管医疗和技术人员;每年还承担院内多项重要合作科研任务,是医教研一体化临床检查中心。

消化内科

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由我国已故消化内科的先驱,著名肝脏病学专家过晋源教授创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在慢性肝脏疾病、胃肠疾病、胆道和胰腺疾病及治疗内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科先后共主持承担了近30余项国家级、省部委基金课题,共获科研经费近一千多万元。目前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经费充足,整体医疗水平先进。

科室组成:消化内科由消化一病区、消化二病区、消化内镜中心、肝脏胃肠病研究所及胃肠道动力检查室五部份组成。消化科病房拥有病床78张,配备有重症监护与抢救设备,专门收治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胰腺等脏器的肿瘤性、炎症性、功能性疾病及其他疾病)患者,成功救治了许多胃肠及肝胆胰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他们中有享誉国内知名的教授,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老专家,还有一批年富力强,诊疗技术精湛,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

人员结构:消化内科具备完善的三级医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医疗工作管理体系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各级专业人员齐备,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13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12 名、硕士学位者7名。出国留学或进修回国人员10名。

内镜中心:本中心是华中地区最大、设备最先进、诊疗例数最多的消化内镜诊断治疗中心之一,我内镜中心技术水平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居全省领先地位。本中心拥有国际先进的电子胃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结肠镜、小肠镜、放大胃镜、染色胃镜、放大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及一大批附属设备,并广泛开展无痛苦胃、肠镜检查。除可进行常规消化内镜检查外,中心还开展多项内镜下治疗项目,运用内镜进行消化道出血急诊止血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经内镜球囊扩张术、探条扩张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套扎治疗;食管恶性狭窄金属支架治疗,消化道息肉电凝切除术,异物取出术等。且我科在国内较先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鼻胆管引流术、胆道塑料及金属支架引流术,胰管括约肌切开取石术,鼻胰管引流术和胰管内置管引流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胰联合引流术等多种复杂内镜治疗技术,在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方面处于中南地区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使许多患者免除手术之苦,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肝脏胃肠病研究所:

消化内科及其下设的肝病研究所开展肝病研究20多年,对乙肝等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申报了多项乙肝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种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的新策略:通过调控两种门控蛋白启动的DNA DSB修复途径遏制HBV的整合”(No. 308722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研究”( No.3033068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子课题“乙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监测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宿主分子遗传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从新角度研究HSC的功能:TLR介导下的抗病毒效应”(No.30800968,2009.1-2011.12)。

还成功申报了肝癌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etrin-1对肝癌细胞EMT的调控及其侵袭表型逆转的实验研究”( No.30873038);”遗传印记基因PEG10,一个潜在的肝癌基因治疗的新的分子靶”( No.30471983);”HBx基因对DNA修复酶表达的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No.30570821)。并发表多篇SCI论文。

在多项基金资助下,实验室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室、生化室和细胞培养室,实验室设备齐全,并配有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

胃肠动力实验室:可进行24小时食道pH测定、食管测压、食管酸反流检测,胃肠起搏治疗,肛门直肠测压、肛门直肠生物反馈、动态胃电图、食物不耐搜检测等技术。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当时称为同济医院肺科,主要研究和诊治对人民群众健康危害最大的结核病和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996年以前,曾经承担包括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和WHO合作项目在内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10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农民肺的综合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学科点于1978、1981年先后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呼吸内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92年与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等其他4个部门一起被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2001年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2001年与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一起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

本学科点自80年代初至今一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本学科点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段生福教授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主编等重要学术职务;张珍祥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常务委员兼COPD学组组长、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常务编委等重要学术职务;现学科带头人徐永健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COPD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总编辑、卫生部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学科带头人。

呼吸内科的医师由2000年前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4人(占学科人员的64%),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6人(占学科人员的73%),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6人。目前呼吸内科主任为赵建平教授,副主任为刘辉国教授和刘先胜教授。

呼吸内科病房由2000年的半个病区、32张床位发展到目前拥有2个病区、84张床位(包括RICU 10张床位),并拥有多台先进的设备仪器,主要有全套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设备,12台先进的有创呼吸机,14台先进的无创呼吸机,2套睡眠监测系统,5套纤维支气管镜系统,4套肺功能仪等。呼吸内科的年门诊量由2001年的大约7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大约13万人次,年住院人数由2001年的1300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2056人次。

呼吸内科科临床基地直接为湖北省及临近的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呼吸系疾病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还为国家级重大临床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并培养了多名呼吸内科专科进修医师,为湖北省和邻近数省的呼吸内科专业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科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本学科在中南地区呼吸学界居龙头地位,目前年门诊量超过13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超过2000人次,并且收治的患者大部分患有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或疑难疾病。本学科为湖北省以及周边省份人民群众的呼吸疾病的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学科的努力工作为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学科取得了多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高了我国呼吸内科学的科研水平,部分研究成果为卫生管理部门政策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学科通过招收进修生和研究生的方式,为湖北省和其他省份医院的呼吸内科培养了大批临床和科研骨干,带动了这些单位呼吸学科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本学科利用同济医院与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关系,积极支持和扶持西部开发和建设,培训相关人员,带动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相关学科发展,使其早日步入新的台阶,为我国呼吸内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血液内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历史悠久,创建于1959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血液专科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点,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放射病应急诊治中心。现有在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10人,其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专科拥有普通病床70张,骨髓移植病床6张。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齐全,每年诊治省内外血液病患者万余名,诊治范围包括贫血、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等各种血液病。目前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声誉最佳的血液科之一。

本专科在多年的医疗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国内领先,完善的血液病诊疗体系,配备有专门的临床诊断实验室,拥有多种先进的血液病检测仪器。如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染色体工作站等多种大型设备,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诊疗技术,诊疗服务对象辐射中南地区多个省份。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已经由形态学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使治疗达到个体化,合理化,显著提高了疗效,不少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病人由此获得痊愈,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回到社会中去。在同济医院整体医疗实力为后盾的支持下,形成了长于解决血液病疑、难重症的诊治特色。

专科目前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课题,在引进和创造新的医疗诊治技术,推动国内血液病诊疗技术和理论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广大病友受益。近5年在“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 “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Molecular therapy ”等著名的国际期刊共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主编“中华内科学”,“白血病”等多本内科和血液专著。与美国Emory 大学血液科、德国海德堡大学血液科等国际著名血液诊疗中心建立了长期医疗协作关系,为保持临床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快速的交流通道。

硬件设施:

血液实验室拥有较完善和先进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设备,包括细胞培养室及相关设备(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和荧光倒置显微镜等)、凝胶成像分析系统、-80℃冰箱、低温离心机、PCR仪3台及实时定量PCR仪1台、杂交炉、纯水仪、制冰机、流式细胞仪以及其它分子生物学设备。

自1996年以来,已投资 1000 多万元购置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设备,包括核酸研究、蛋白分析、细胞遗传学分析、细胞培养设施等。

神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由裘法祖院士和蒋先惠教授由沪迁汉后于1954年正式创立,是国内最早的神经外科之一。经过李龄、薛德麟、胡文安、朱炎昌等教授共同努力,迄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作为湖北地区神经外科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作为我国早期批准的博士点(1985年)和硕士点(1978年)及临床博士后流动站点(1995年),为我国尤其是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神经外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各层次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集医疗、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医院专科,在颅脑损伤、神经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和分子神经外科多个方面全面发展。

本学科队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本学科现有中青年医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且一半以上获博士学位,九人有国外留学经历,三人有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经历,这表明了我科目前具有雄厚的后备力量,也是本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另外,随着科室与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本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位置也在逐渐上升。

科室现有正教授5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7人。我科现设神经外科专家和专科门诊、病房和研究室。开放床位135张(其中重症监护病房18张),年手术量超过2500人次,介入治疗量逐年提高。十年来,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课题的基础上建立的分子医学研究室,不断深入开展了脑胶质瘤、垂体瘤和功能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年来,还承担了多项863子项目和十一五支撑子项目。

本科现拥有全新进口高档手术显微镜,脑室镜,呼吸机,进口视频脑电仪、专用DSA及“细胞刀”等一大批高档先进仪器设备,综合实力雄厚。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将一如既往,以最优惠的价格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患者的康复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初建于1950年,由我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童尔昌教授创建,是我国除北京、上海最早在全国性综合性教学医院成立小儿外科专业的第三家医院。现专科有固定床位58张,每年收治病人1800人次左右,床位使用率95~125%,年门诊量达35000人次,手术量1900~2200人次,手术及诊治疾病覆盖小儿普外、新生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骨科等专业,并设有全国唯一的小儿巨结肠与便秘门诊。小儿外科研究室已具备进行各类研究的基本条件,有大型仪器设备多项,如多功能测压仪(适用小儿食道、直肠、泌尿系的各种测压)、手术显微镜、小儿腹腔镜、深低温冰箱、垂直电泳仪、冰冻切片机等。创建至今,我院小儿外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诊疗和科研水平上不断发展创新,一些领域已与国际接轨,综合实力十分雄厚。

小儿普外及新生儿外科在对小儿慢性顽固性便秘、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面处国内领先水平,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并设有全国唯一的巨结肠门诊。王果教授发明的“巨结肠根治心形吻合术”全国数十家省市医院采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并开展了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短段型和超短段型的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另外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各种肿瘤及小儿外科各种疑难杂症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还先后开展小儿腹腔镜辅助下的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梅克尔憩室切除和巨结肠根治手术。

小儿泌尿外科在先天性尿道下裂、先天性肾积水、肾盂输尿管各种畸形及肾母细胞瘤等疾病诊治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和先进水平。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一期成形术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开展了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重复肾切除术及高位隐睾探查术等先进术式,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

小儿骨科对先天性发育型髋脱位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针对不同年龄及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矫正效果好,并发症少;特别是髋脱位的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法,既保证了复位固定的可靠,又减少了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患儿痛苦少,便于生活护理,深受欢迎。对各种瘤样病变采用刮除加同种异体骨植入,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各种骨缺损,运动系统畸形及创伤、肿瘤、感染的治疗也独具特色。手术治疗结合康复锻炼和扶助器具的应用,使得病人术后矫正及恢复快,效果佳,体现了综合医院治疗的优势。

近年来,我科还开展了小儿腹腔镜手术,手术仅需在腹壁作几个0.3-0.5cm的小洞,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钥匙孔”手术。传统的外科手术需要在病人身上作一相当长的切口来显露手术的区域和病变器官,对病人损伤大,切口疤痕影响美观,也可能发生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疝、肠粘连等并发症。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恢复快、伤口感染机会极少、腹部美容及腹腔内粘连少、术后家属陪伴护理的强度小等特点。目前腹腔镜能完成的手术已超过60多种,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正逐步取代许多传统手术。

骨外科

1946年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后将中美医院收回为附属医院。由刚从德国回国的裘法祖教授任骨科主任。1947年裘法祖教授主持外科工作后,聘请屠开元教授担任骨科主任。1955年同济医学院由上海迁汉,1956年8月成立外科学和系统外科学教研组,这两个教研组的骨科分别由王泰仪、徐新六讲师负责,1958年成立统一的骨科专业组。同济医院骨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由王泰仪、罗永湘、夏仁云、陈安民、李锋到现在郭风劲几届主任的辛勤耕耘,现已成为拥有 120 张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具有较高医疗声誉和学术声誉的医疗教学研究中心和医学学术机构。

我科所属骨科治疗室,担负四肢、脊柱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复查等任务,建院之初即告成立。现在骨科治疗室主要担任急诊、门诊骨折、脱位病人的整复、固定与复查工作,对疑难、复杂以及关节内骨折的整复与固定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50年代骨科首先在国内开展髓内针内固定治疗长管骨骨折,并自制一套髓内针扩大器,为完善髓内针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当时国内应用髓内针经验丰富的医院之一。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人工关节,在当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土法上马,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人工关节,首先为一女病人切除肱骨上端肿瘤后置入自制人工肱骨头,是国内独立研制和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最早的医院。此外还开展了四肢各部位瘤段切除术,脊柱及四肢各关节的结核病灶清除术以及为髋部恶性肿瘤患者施行技术难度很大的半骨盆切除术。

60年代处理四肢血管损伤和神经损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65年断指移位再造拇指获得成功。1967~1968年断腿移位再植成功,有三例得到长期随访,至今生活能自理并能顺利完成所担负的工作。

70年代开展显微外科的实验及临床工作。770年代后期在临床上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十余项,如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复远离部位的软组织缺损;吻合血管的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长管骨大段缺损;吻合血管神经肌肉移植治疗前臂Volkmann氏缺血性挛缩;周围神经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等。此外还开展了各种带血管或带神经的皮瓣转位术,修复不同部位的组织缺损。在国内率先开展同种异体手指移植及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术。

80年代以来开展脊柱侧弯的手术疗法,使中度甚至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得到较满意的矫正。此外还开展骶尾部巨大肿瘤切除术、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等大型手术,并成功开展了小儿自体肢体异位再植术,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获得了好评。1987年以来开展了各种缓释体在骨科临床的运用:聚甲基丙烯酸酯-庆大霉素珠链治疗慢性骨髓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FP-陶瓷人工骨核治疗骨与关节结核(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临床应用载抗癌药的骨水泥治疗恶性骨肿瘤获得良好疗效,1989年进一步发展为可吸收缓释体应用于临床。1989年购买德国关节镜,正式开展对膝关节疾患的检查与治疗工作。

90年代以来开展了椎体截骨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脊柱后突(驼背)畸形;应用钉、棒、钩系统治疗脊柱侧弯;颈椎后路“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动脉、股动脉外膜剥离、选择性脊神经后根暨周围神经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神经端侧缝合治疗周围神长段缺损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临床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特色技术的成熟发展,同时,为适应学科发展、专业化的需要以及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专业化的服务,我科于2002年成立了人工关节置换中心和脊柱外科中心。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是国内最早的泌尿外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在中华泌尿外科学会、中华男科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会担任重要职位,中国泌尿系结石学组的组长单位,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分设泌尿外科专科门诊、住院部、腔内泌尿外科诊疗中心、泌尿系结石体外振波碎石中心、男科疾病诊疗中心等5个部门。

目前,本科拥有进口和国产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各一台,PDO诊断仪、进口和国产钬激光碎石机各一台,Lithoclast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和德国产气压弹道碎石机一台,LABORIE影像尿动力仪一台,UROSTIM生物反馈仪一台,进口磁治疗椅一台,西门子黑白彩超、B超各一台,肿瘤射频消融仪一台,STORTZ前列腺电切设备两套,Walf电切镜、奥林巴士各一套,等电子电切仪一套,软输尿管多套。男科学方面有NPT、rigitalRcan、精子自动分析仪。实验设备有偏光显微镜、热量仪、离子色谱等。STORTZ腹腔镜设备一套。诊治疾病范围基本囊括几乎所有的泌尿外科疾病。

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泌尿专科之一,在多种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微创手术一直是我科领先技术。二十多年前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和膀胱肿瘤切除术,为省内及周边地区该技术的推广作了大量贡献。近年来开展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后腹腔镜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开展了20余种腹腔镜手术,包括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术、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等。并协助国内数十家省部属大型医院开展该方面的手术。我科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奖。

该科很早就开展了泌尿系统结石的病因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研究,先后9次承担尿石症方面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主编国内权威专著《泌尿系结石》,较早成立了专门的碎石中心,拥有世界最为先进的具有双定位功能的德国Donier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美国科医人100+钬激光碎石机、输尿管软镜、奥林巴士电子腹腔镜、EMS第三代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机等各种最先进的治疗设备,可满足各种情况结石患者的治疗需要。成熟开展了药物排石或溶石、灌注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硬/软镜激光碎石、经皮肾微造瘘碎石排石、经皮肾超声气压弹道联合碎石清石、腹腔镜下切开取石等各种先进治疗技术,在尿石病因诊断、规范化治疗和预防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目前我科是我国泌尿系结石学组的组长单位。

该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一系列先进泌尿系肿瘤及肾上腺疾病手术,包括保留性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后各种正位或异位可控尿流改道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基底缝合法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或肾肿瘤剜除术、晚期肾肿瘤的射频微波消融治疗等和前列腺近距离放射治疗等。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动力学方法早期诊断(PDD)微小癌灶、不典型增生及难以发现的膀胱原位癌,同时光动力学方法治疗(PDT)晚期膀胱癌,疗效确切、创伤小、毒副作用低、恢复迅速,该项技术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我科每年开展大量肾上腺的外科手术治疗,并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科设有专门的男科中心和男科门诊,对各型前列腺炎患者进行规范的评估,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近年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包括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顽固性不射精症的电刺激取精术、应用阴茎硬度测试仪(RigiScan)诊断勃起功能障碍(ED)、腹壁下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性ED、三件套假体植入治疗重度ED、阴茎硬结症磨削术、阴茎弯曲矫正术、阴茎增粗延长术、阴茎成形术以及无精症、弱精症的精浆生化组项分析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辅助诊断、小剂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前列腺痛等,这些新技术的开展为男性生殖系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

该科率先在国内开展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TVT手术和in-fast SLING、TVT-O手术、人工尿道括约肌、MESH补片阴道前壁修补术以及排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手术等,且已成为开展此类手术最多的单位之一。而近年开展了影像尿流动力学诊断排尿功能障碍、磁疗椅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生物反馈仪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明显。

开放手术包括前列腺癌根治术、全膀胱切除术后各种正位或异位可控尿流改道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改良法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等。肾部分切除、肾肿瘤剜除术等。

心胸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胸外科成立于1951年,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心脏及普胸疾病治疗专科,经过50多年的奋斗,现已成为辐射全国的心胸血管外科疾病治疗中心。

目前拥有医师14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14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半数以上医师曾到德国、意大利及瑞士等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瑞士洛桑大学医院胸外科主任RIS Hans-Beat Friedrich教授担任我科客座教授。 科室设有开放病床56张(包括ICU病床7张),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心胸外科专业诊疗设备。

普胸外科

武汉同济医院普胸外科起始于60年代初期,在裘法祖教授和陈夏丰教授的带领下,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胸心外科手术和科技攻关,经过陈启福教授、汤应雄教授为代表的几代医生的努力拼搏,科室由小变大,从弱变强,逐渐成为全国胸心外科专业的排头兵和中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尤其是普胸外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和中南地区普胸外科的领头羊和湖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普胸外科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少数几家普胸外科专业博士培养基地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并成为全国肺癌研究和临床治疗网络中重要的中南地区中心。现科室正床位56张,年手术量千余台。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医疗精英人才从国外学成归来,同济医院胸心外科更是壮大空前、人才济济。医院领导高瞻远瞩、弘扬优势,抽调精兵强将,于2006年组建同济医院普胸外科。在付向宁教授的带领下,一群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平均年龄40岁、留学归来的医疗骨干怀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对祖国人民的感恩之情,团结在一起,开创历史、与国际普胸外科先进技术接轨,开展了大批的新技术、新业务,手术量、治疗效果和病房工作量突飞猛进,稳居全国前列。普胸外科拥有高素质的医疗和护理队伍,现有正教授、正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讲师、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4人及数十名年轻刻苦勤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团队,其中付向宁教授还是中华医学会武汉胸心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陈启福、汤应雄教授是中南地区胸心外科学会委员。优秀的护理队伍中拥有中高级护理师5人,国家、省市级的护理专家和标兵近十人。

普胸外科在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在理论研究领域积极探索,以理论指导临床,临床促进科研。近年来,我科共主持承担和完成十余项国家、省重大临床科研课题,在国内和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高水平的临床科研论文近百篇。

儿科

同济医院儿科医院和协和医院儿科分别拥有开放床位122张,年门诊量约35万人次。儿科学各专业临床诊疗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发挥了儿科疑难危急重症诊断和治疗中心的作用,多个专业诊疗技术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并已形成一定国际影响,甚至远至新疆、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和云南等地的病人也慕名前来就医。

自成立以来,本学科一贯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早在1959年就设立了专门的儿科实验室。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医院有6个儿科专业研究室(中心),实验室面积逾1000平方米,拥有全国一流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儿科遗传代谢实验室还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学科带头人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担任亚太儿童内分泌学会候任主席,提升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多名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学会常委、中华儿科学会委员和中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常委和中华医学遗传学会委员。为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组长,感染性疾病学组组长、消化病学组副组长,以及免疫学、新生儿学、肾脏病学、心脏病学和血液肿瘤学组成员所在单位,并为湖北省儿科学会、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多名专家担任省市儿科学会常委、委员、秘书及学组组长和副组长。多名专家担任国际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国内核心儿科期刊副主编和编委。

急诊科

急诊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各级专业人员齐备,科室医生1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1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15人,12人具有欧美留学经历。急诊科病房拥有急诊观察床30张、抢救床3张。配备有国际先进的重症监护与抢救设备,共有呼吸机16台(其中便携转运5台)、监护仪26台、除颤起搏仪5台、床边CRRT机2台、便携式血气分析仪2台、及纤支镜、可视喉镜、AED、心房调搏仪各1台。并配备有德国奔驰抢救监护型救护车4辆(其中新生儿转运车1辆)。

肿瘤科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综合性医院最早成立的肿瘤科。经过50年的不断研究探索、经验积累、设备更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肿瘤研究及治疗中心。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开放床位数近200张,现有工作人员一百余人,包括医生42人;护士80人;技术人员16人。教授、副教授10人,中级职称1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其中多人有留学国外的经历。与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聘请该中心的教授出任同济医院的名誉教授,多次来同济医院讲学和指导工作。

目前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要进行肿瘤的科学研究、诊断、综合治疗、预防和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宫颈癌、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软组织肉瘤、胃肠道肿瘤、食管癌、肾癌和睾丸肿瘤以及癌症的姑息治疗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其他少见恶性肿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在肿瘤的治疗上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其中宫颈癌、鼻咽癌治疗效果显著,近距离放射治疗、全身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和癌症疼痛治疗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现在已经开展了先进的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大面积不规则野照射。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近十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国家教委课题1项,省科委课题10项,省厅科教处课题3项,省自然基金5项,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课题2项,院、校级基金23项。近年来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参加了多项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如针对高危乳腺癌病人进行的分子靶向治疗新药抗HER-2单克隆抗体新药临床试验。规范化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为不少难治病人提供了新希望。

随着我院的建设与发展,肿瘤中心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同济医院团结、严谨的肿瘤中心工作者会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