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泰厚服装店
释义

简介

华泰厚是太原服装行业的老字号,创建于1928年,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它由一个名叫黄厚甫,又名黄土宽的天津人创建。华,象征服装华丽;泰,即信誉如泰山;厚,取其店东黄厚甫之名。因注重质量与式样,讲究信誉,所以业务活跃,买卖十分兴隆。

华泰厚服装店设有两个门市部:第一门市部驻太原市柳巷18号,南邻汽车仪表厂柳巷钟表门市部,北邻柳巷照相馆,西邻酱园巷居民区,占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第二门市部驻钟楼街32号,坐南朝北,东靠红星服装厂门市部,西邻钟楼街澡塘女部,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砖建筑二层楼房。

经营特色

华泰厚服装店的经营特征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前店设有裁剪、定做柜台,款式多样,做工细致,产品质量可靠。所以,长期以来顾客盈门,企业知名度甚高。

发展历程

1928年,黄厚甫出资银洋2000元,聘请北京永增祥服装局副经理孔兆祥为经理,先在郑州开设了华泰厚新衣庄,以批发服装为主,开业不久即被焚倒闭,被迫于1930年由孔兆祥和徒工吴秀岭迁来太原首义门内(今五一南路),开设了华泰厚军衣店。主要承做部队的军衣和学生制服。

1933年柳巷6号原鼎新号皮鞋店倒闭,华泰厚承接鞋店“铺底”,由首义门迁来柳巷,改为华泰厚西装店,同时,业务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代客加工扩大为企业备料,承做个人和团体的程式高档毛呢服装。因地处闹市,业务发展很快,逐渐在缝纫行业崭露头角,营业额在缝纫行业中名列前茅。1937年华泰厚西装店改为华泰厚服装店。抗日战争期间,“华泰厚”以重金厚礼从京、津、大连等地聘请名师20余人,专做高级呢绒服装。在量体裁衣、缝纫、锁眼、钉扣、缭边、整烫等各个工序,实行“工艺不规格不过关,衣服不合体不出门”的店规,成为当时太原市的“八大洋庄”之一。

到了1943年,华泰厚职工发展到70余人。然而,之后由于阎锡山推行平民经济“兵农合一”,加之日伪警务厅的勒索、物价飞涨等灾难,“华泰厚”濒临倒闭。太原解放后,在党对私营工商业政策的扶持下,“华泰厚”重整复业,迎来新生。经过民主改革,企业经营也得到发展。1955年,“华泰厚”提前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取名为“华泰厚缝纫厂”,有职工30多名,资金1.8万元。1956年,太原市推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又将太原的“华兴茂”、“利民服装店”等24家私营服装店并入,成立了“地方国营太原市华泰厚缝纫厂”,职工增加到107名,资金发展到4万元,“华泰厚”经营十分兴旺,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1955年之后,“华泰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断扩张,在西羊市成立了“地方国营太原市华泰厚缝纫厂”,后迁址二营盘,也就是后来的太原服装厂,以前店后厂的形式代料加工各式高档服装。同年,百货公司从企业抽调技术人员成立了“友谊商店缝纫组”,专门服务于省、市领导、苏联专家、出国人员。1965年,“华泰厚”从太原缝纫厂分出,成为“中国纺织品公司山西省太原公司第一服装店”,职工达95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和绝大多数老字号一样,“华泰厚”没能守住自己的牌子,被视为“四旧”砸烂。1966年11月,华泰厚改名为“太原市东方红服装加工厂”。1967年又改名为东方红服装店;不久又改为人民服装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正式恢复了华泰厚服装店的老店名。

1979年7月,诞生整整50年的“华泰厚”把老牌子重新挂起来。公司的发展也蒸蒸日上,承揽加工的传统业务逐渐扩大。而且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信誉,加强技术培训,专门成立了技术培训班,对传统工艺进行研究。“华泰厚”以承揽加工高级服装而闻名,产品质量是它的立身之本。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企业改进了生产工艺,先后引进日本先进设备26台,制定了一系列的检测细则,对生产的每个工序严把质量关。

为了进一步发挥老企业的经济优势,太原市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1983年,政府投资50万元,在柳巷“华泰厚”原址扩建1600平方米的四层大楼,企业面貌大为改观。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扩大经营,1989年又在大中市场内新建了“华泰厚第三门市部”,专营本厂及外埠名优服装。“华泰厚”进入了有史以来的经营高峰期。

“华泰厚”的不景气是从1993年开始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华泰厚”正式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的称号。如日中天的“华泰厚”开始扩大规模,兼并了一个服装厂、一个福利厂,人员最多时达到500多人。当时的华泰厚上下都想大干一番。然而,单纯的扩张并不意味着实力的增强,企业的效益并没能因此增长,兼并的工厂和人员也成了“华泰厚”的包袱。

分析这一阶段的发展,一位华泰厚昔日的负责人认为,在扩张的时候,企业并没有在产品上、技术上、工艺上创新。而仅仅凭着“华泰厚”的金字招牌,就想做大做强,这种单纯的吃老本式发展,给企业带来是泡沫。比如对老产品,企业没有改良,工艺落后,款式陈旧,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创出新产品。在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创新是最致命的,在这一点上,“华泰厚”恰恰没有做好。西装品牌没有打响,也没有及时推出一些很有市场的时装、休闲服之类的产品,致使效益日益滑坡。客观地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伴随的是进一步的全球化。相对食品等行业,服装行业更容易受到外来冲击,处于不进则急退的境地。放眼中国国内,能实现顺利过渡的服装企业老字号并不多,更何况太原处于轻工业相对滞后的区域。“华泰厚”在内外双重压力下,终于由顶峰开始滑落。

后来,“华泰厚”又和刚进太原时一样,主要业务是承揽加工各种制服,包括民航,一些着制服的政府部门,都是“华泰厚”的老客户。在“华泰厚”二楼的车间内,一台台摆放整齐的缝纫机都开着工,一派繁忙的景象。“华泰厚”总经理是马福进,他的父亲正是从黄厚甫手中接管华泰厚的马砚明。他介绍说,“华泰厚”包括退休职工在内,共有职工300多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定做制服,除太原市外,“华泰厚”也派出业务员,从省内外往回揽活。当然,也有市民来定做件衣服什么的,“华泰厚”也接并一如既往认真地完成。此外,“华泰厚”在钟楼街和柳巷的两个门市部都将一层店铺外租,也算是一份收入。

尽管资金比较紧张,2008年太原市对柳巷进行改造时,“华泰厚”还是筹钱将四层大楼外面粉刷一新,并将“华泰厚”三个字醒目地做在街面,看起来也显得有精神。马福进说,太原市好多老字号都维持不下去,消失的,改行的都有。华泰厚日子过得虽然不宽裕,但仍然将企业维持下来了,保住了这块牌子,传统工艺也保留了下来。谈到未来的发展,马福进说,第一要务是先让企业顺利实现改制,从根本上为企业的发展扫清体制障碍。

荣誉

1982年至1989年,华泰厚服装店生产的男女西装、中山服、男女中大衣、男女裤等七个品种,连续被评为省优产品,设计生产的“V”字形衣领的女衣等荣获全国服装评比最佳设计奖。

多年来,华泰厚服装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诸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被太原市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获得“A级信用度企业”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