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尔街
释义
1 纽约市曼哈顿区街道

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仅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于此。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至今仍是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华尔街”一词现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成为附近区域的代称,亦可指对整个美国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基本简介

荷兰统治时,在这里筑过一道防卫墙。英国人赶走荷兰人后,拆墙建街,因而得名。这里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在其东北角矗立着古老国库的分库大楼(现为陈列馆),是在华盛顿发表就职演说的地点修建起来的。

走上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抬头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现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华尔街。

早在二十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

毫无疑问,现在当我们说起华尔街,是指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它早已远远超越了这条小街,也超越了纽约市最繁华的市区——包括华尔街在内的纽约金融服务区,而发展成为一条遍布美国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华尔街已经跨越了国界,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华尔街,不仅包括每天在华尔街上忙忙碌碌的几十万人,也包括远在佛罗里达的基金经理、加州“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或美国投资银行在伦敦的交易员等等。事实上,作为美国金融服务业的总称,华尔街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帝国。

经典政治学给世界强国所下的定义为:“其利益必须被其它国家所考虑的国家。” 因此,今天的俄罗斯虽然经济非常落后,但它仍然是一个世界强国。按照同样的道理,华尔街本身也已经强大到了一个世界强国的地步,尽管它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根据2004年美联储数据,美国的资本市场(也称作证券市场,通常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的规模已远远超过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2004年,美国股市的市值达到17.2万亿美元,是美国GDP (12万亿美元) 的143% ;美国债市市值达到36.9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8%。而在更早些的2000年,这两个数字还要更高些。

2001年9月11日,位于华尔街附近纽约金融区的世界贸易大厦遭到恐怖袭击,纽约交易所停止交易,这一刻,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几乎停摆,华尔街这个金融帝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追溯

华尔街的童年期是从1653年到十九世纪末期。现在的纽约(New York)最初是荷兰殖民地,是荷兰裔移民的聚居地,当时叫做新阿姆斯特丹(Niew Amsterdam)。普遍将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委员会成立的那一年,即1653年,当做华尔街童年期的开始。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纽约早期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业在纽约的兴起,与荷兰人的商业精神有相当大的关系。尽管资本主义的早期萌芽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开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是到了17世纪中叶在荷兰逐渐完善的。当时的荷兰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体系的发展催生了荷兰的经济起飞,使得这个面积很小的欧洲国家,一度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当荷兰人移民到北美,他们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带到了新阿姆斯特丹。

在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国人攻陷,这个城市从荷兰人手里转到英国人手里,并被命名为新约克郡(New York,简称纽约),以献给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和继承人,约克公爵(Duke of York)。但是纽约的市民保持了荷兰人热爱商业、热爱挣钱的文化。今天在纽约工作和生活的人,还能体会到纽约这种崇尚金钱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业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往往对金钱越崇尚。

当今状况

说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尔街公司”,并不是指该公司的办公室在华尔街上,更有可能是在说他们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业,其公司的总部有可能位于全球的任何一个地点。今天,华尔街的劳动力主要是在中型和大型企业工作的法律、财经专家。附近的商业区大多是符合这些专家口味的区域性公司和连锁店,提供他们生活必需品。大部分在金融区工作的人每天从邻近的长岛、康乃狄克州、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北哈德逊村等地通勤至此工作。

华尔街文化被一般大众认为过于死板,数十年来华尔街的公司为了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造就了这些陈规,同时也导致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集团的出现。近年来对华尔街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基本结构问题和拒绝改变确立已久的习惯。华尔街的公司反对政府的监督与管制。同时纽约市又以复杂的官僚制度闻名,让中产阶级企业家难以进入华尔街和邻近区域的市场。

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银行系统建立以来,位于金融区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就一直是美国货币政策执行的地点,不过制定政策的权利则是在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的中央管理委员会。纽约是美国各州中唯一拥有自己联邦储备银行的行政区,部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纽约庞大的人口。(在1960年代以前,纽约的人口数高居全美国之首,现在则排名第三,次于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是联准会管理委员会中唯一的常任代表,传统上担任管理委员会的副主席一职。该银行地下25米有一个用于储藏黄金的地窖,规模世界第一,其储藏量甚至大于诺克斯堡。

复兴衰退

1920年9月16日,一枚炸弹在华尔街23号,摩根大通总部前爆炸,造成38人死亡,300余人受伤。曼哈顿金融区的规模在纽约仅次于中城,是全美国最大的商业区之一。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纽约的企业文化是争相建造摩天大楼,当时的对手只有芝加哥。即使在今日,金融区的天际线的确保有自己的特色,与位于北侧数公里的中城有所分别,纵使大楼的高度略逊一筹。

位在华尔街23号的摩根大通总部于1914年建造,数十年来这个地址在美国金融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过目前正改建成公寓。1920年9月16日中午,摩根大通银行前一枚炸弹爆炸,造成38人死亡,400人受伤。炸弹引爆前不久,一封警告信被投递进柏树街和百老汇路口的信箱,上面写着:“记住我们不会再忍受下去。释放政治犯否则你们肯定统统都会死。美国无政府主义战士。”(原文:Free the political prisoners or it will be sure death for all of you. American Anarchists Fighters.)经过20年的调查当局仍然无法找到嫌犯,1940年联邦调查局将档案闲置,尽管仍然有众多理论试图解释华尔街爆炸案和猜测嫌犯的身份。

华尔街股市崩盘后聚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外的人群。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并导致之后的经济大萧条。在大萧条年代,绝大多数位于金融区的计划都被迫延宕,世界贸易中心是少数在20世纪最后三季进行的主要计划,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非常成功。世界贸易中心事实上是政府投资的计划,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为了刺激下城经济的发展而决定建造,国际交易所需的所有工具都已包含在这两幢超高层复合大楼内。尽管如此,完工后初期大楼内大部分的空间都乏人问津。

但是,部份大型有影响力的厂商的确进驻世贸中心,更进一步吸引其他有影响力的企业买下中心里的办公室。有些观点认为,世界贸易中心俨然取代了华尔街,成为金融区的核心。在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中,世贸中心被摧毁,让1970年代开始兴建复合大楼风潮,留下了断层。九一一恐怖袭击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纷纷离开华尔街,原本在新泽西的临时地点变成了长期的办公室,或甚而将业务分散至其他如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

不管是以什么角度来看,华尔街本身和金融区确实是充斥着高楼大厦。失去了世贸中心反到让金融区出现数十年来未曾见过的大规模开发,一部份是归因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希望刺激开发的税赋奖励。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纪念基金计划中新的世界贸易中心复合大楼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其中一幢大楼已经被替换。计划的中心是541.32米(1,776英呎)高的自由塔。新的住宅大楼也已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同样受惠于税赋奖励,旧的办公室大楼被整修成住宅。金融区也计划更新交通系统,包括一个新的通勤车站和福顿街(Fulton Street)的运输中心。

文化影响

本质

相较于商业街,华尔街通常指商业影响力大于中小型企业和中产阶级的公司企业,有时特别用来代表分析师、持股人、和诸如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人对商业街的印象通常不外乎地区性的企业和银行,另一方面华尔街则普遍作为私有、重视自身利益的“美国企业”的代名词。有时华尔街会用以区别投资银行和财富500强企业在影响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与小企业之间的差异。

看法

旧式的摩天大楼通常有精美的外观,但已有数十年这种精致的美学不曾在现代企业的建筑上见到。1970年代建造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现今重视实用性的摩天大楼的代表,其外表单调、简单,世贸双塔常被批评为长得像两个高高的盒子。

华尔街比任何事物都更能代表金融和经济力量。对美国人而言,有时华尔街等同精英主义、强权政治和割喉形态的资本主义,但同时华尔街也唤起美国人对市场经济的骄傲。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华尔街是一个依靠贸易、资本主义和创新,而非殖民主义和掠夺成长的国家和经济系统的象征。

文学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书记员巴特子比》的副标题是《一个华尔街的故事》,对一位好心又富有的律师有绝佳的描绘。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声音与愤怒》中的杰森·康普生将手中股票表现不佳的原因怪罪给犹太人,凸显大众对于华尔街的看法。

音乐

10cc在1970年代的流行歌曲《华尔街曳步舞》(Wall Street Shuffle)以华尔街为题材。

电影

①:1987年电影《华尔街》叙述企业的私下往来和内线交易,表现出一般大众对华尔街的看法。

②:2010年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则叙述华尔街如何引发次贷危机及投资银行间的相互斗争。

③:《星舰奇航记》中极度崇尚资本主义的外星种族佛瑞吉人会定期前往华尔街朝圣。

④:《虎胆龙威3》中恐怖份子赛门·格鲁伯在华尔街制造爆炸,欲偷取储藏在纽约联邦准备银行地窖中的金砖。

⑤:《酷斯拉》中变种蜥蜴酷斯拉在践踏摧毁福顿渔货市场后沿着华尔街行走。

著名建筑

华尔街上的建筑风格多以镀金年代为基础,附近地区同时也受到装饰艺术的影响。联邦国家纪念堂和位于百老汇街口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是街上最著名的建筑物。此外,亚托罗·迪·莫迪卡(Arturo Di Modica)所雕塑的公牛可以说是表华尔街的的代表。1989年12月,莫迪卡将这尊代表牛市的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放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方,后被移至华尔街附近的博灵格林(Bowling Green)公园。

华尔街1号:纽约银行大楼(原欧文信托银行大楼)

华尔街14号:美国信孚银行大楼百老汇街8号:纽约证券交易所大楼

华尔街23号:原摩根大通大楼,现改为公寓

华尔街37号:原美国信托公司,美国大通银行,现改为出租住宅

华尔街40号:川普大楼,曼哈顿信托银行

华尔街45号:原多伦多道明银行,现改为住宅

华尔街48号:原纽约银行总部,现改为美国金融博物馆

华尔街60号:德意志银行大楼,摩根大通大楼

华尔街63号:原布朗兄弟哈里曼信托大楼,现改为住宅

华尔街111号:花旗银行大楼

铜牛雕塑

华尔街的铜牛雕像一直是美国资本主义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也是外来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这座铜牛塑像是由意大利艺术家狄摩迪卡设计的,铜牛身长近5米,重达6300公斤,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都愿与铜牛合影留念,并以抚摸铜牛的牛角来祈求好运。狄摩迪卡是在1987年纽约股市崩盘之后,有了创作的灵感。他说:“当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我感到非常难过,于是我开始为年轻的美国人创作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为了筹资,他卖掉了家乡西西里祖传农场的一部分,总共筹得资金36万美元。 1989年的一个午夜,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外将这座后来举世闻名的铜牛塑像竖立起来,宣称它是“美国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由于狄摩迪卡无法取得许可,数日之后,铜牛于1989年12月20日被迁移到几条街之外的鲍林格林公园现址。

相似地点

足以匹敌

英国伦敦的伦敦市

日本的东京

香港的中环

潜在中心

中国的上海

新加坡

其他信息

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其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侧重金融、商业领域报导的日报,创办于1889年。日发行量达200万份。同时出版了亚洲版、欧洲版、网络版,每天的读者大概有2000多万人。《华尔街日报》新闻舆论通过尖利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让商业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华尔街英语

华尔街英语(中国)是全球教育出版集团的巨头--培生教育集团旗下的分支机构。培生的足迹遍布60多个国家,并同时在纽约和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年销售额超过80亿美元。培生出版了一系列英语培训书籍和词典,如朗文和《新概念英语》在中国家喻户晓。

华尔街现代老板俱乐部

华尔街现代老板俱乐部WALL STREET MODERN BOSSES CLUB的创始人就是1792年5月17日在华尔街68号前的一棵梧桐树下,讨论了有价证券交易的条件和规则的24位股票买卖经纪人。其结果就是他们共同签订了举世闻名的《梧桐树协议》,英语称之为ButtonwoodAgreement。这24位在梧桐树协议上签了字的经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享有交易特权的有价证券交易联盟合作,即卡特尔—属封闭式的最富有、最创新的经纪人老板俱乐部。也是后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雏形,因此,1792年5月17日这一天也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诞生日。

2 奥利弗·斯通导演电影《华尔街》第一部

《华尔街》是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华尔街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结果却败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轻营业员手上。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藉盖柯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迈克尔·道格拉斯的演出气势逼人,并因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马丁·辛与查理·辛父子亦有精彩的搭档演出。

中文名:华尔街

外文名:Wall Street

出品时间:1987年

出品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奥利弗·斯通

编剧:Stanley Weiser

制片人:Edward R. Pressman

类型:剧情,犯罪

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查理·辛,马丁·辛,达丽尔·汉纳

片长:126分钟

上映时间:1987年12月11日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imdb编码:tt0094291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Gordon Gekko 迈克尔·道格拉斯

Bud Fox 查利·希恩

Trader 奥利弗·斯通

Darien Taylor 达丽尔·汉纳

Carl Fox 马丁·西恩

Roger Barnes 詹姆斯·斯派德

Sir Larry Wildman 特伦斯·斯坦姆普

Kate Gekko 肖恩·扬

Lou Mannheim 哈尔·胡尔伯克

Marvin 约翰·迈克格雷

Stone Livingston 保罗·盖尔福勒

Hooker 安德列·汤普森

Harold Salt 索尔·鲁宾克

Charlie 法兰克·亚度尼斯

职员表

▪ 导演:奥利弗·斯通

▪ 编剧:奥利弗·斯通、 斯坦利·卫斯勒

剧情简介

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华尔街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结果却败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轻营业员手上。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借盖柯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麦可.道格拉斯的演出气势逼人,获最佳男主角金像奖。马丁.希恩与查利.希恩父子亦有精彩的搭档演出。

影片评论

Every dream has a price.

在本片中,你能看到资本的邪恶推动力。

——华盛顿邮报

奥利弗·斯通的《华尔街》是对资本主义资本贸易状况的激进抨击。

——芝加哥太阳报

“贪婪是好东西。”这句台词已经成为经典名言,看过本片,你将会留下深刻印象:贪婪可能是好东西,但如果你不小心,它也可以是致命的。

——REEL电影评论

无疑是八十年代的经典片之一,为迈克尔·道格拉斯创造了全新的角色形象。

——BBC DVD评论

本片有很多值得推荐之处,但它随片附送的道德观点却不见得有多大的影响力。

——阿波罗评论

幕后制作

本片是导演奥利弗·斯通继《野战排》的反战主题以后,以一个白领股票新手的视觉为切入点,拍摄的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贪欲罪恶的电影。本片的时机显然也是有所选择,它挑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公债丑闻出现以后,华尔街特别容易受攻击的时候出现在公众面前。

影片指出,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是很容易受愚弄的,像戈登这样的大市场杀手们,他们总是像猛禽一样,突然俯冲下来,从股东们的鼻子底下将整个公司然后攫取飞走,毫不留情。戈登们的行为是道德败坏和非法的,但是他们总是喜欢用几句话就让自己的良心宽恕了自己的行为,例如“没有人会受伤”、“人人都这么做”、“这个交易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每个人的”、“除了我们,谁会知道呢?”

电影有着传统的情节设计:饥渴的年轻人渴望接近前辈得到成功,结果被引诱,被欺骗,最后试图翻盘。实际的细节其实并不太重要。八十年代的银幕上少有角色如戈登这般的冷酷无情又令人信服。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缺陷的话,可能设置的查理·辛一角有问题。因为他看上去还不够贪婪和无情,不大容易让人觉得他最后确实有勇气把戈登拖下马来。

奥利弗·斯通本片的最大成功在于公认他将金融市场的不择手段演绎得复杂而又可信,同时又显得十分有意义。任何人都可能被它吸引,因为股票操纵的细节和走漏消息描绘的很真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从头至尾,我们知道这一切发生是为了什么。

尽管戈登的违法行为让华尔街的大多数人反对,但他的大价值观将是被赞同的,合法的骗局能带来金钱,他们一定就会去做。可能被提名为总体候选人的大金融家Donald Trump,就曾在他的自传中说道:很简单,金钱对他的吸引力已经不太大了,他更多的动机是为了参与这种挑战并且成为赢家。他的坦白让人欣赏。但是人们要警惕的关键在于,这种价值观的两面,一边是金钱,一边是获胜,并没有提及到任何的生产商品和服务、制造产品、发明某些设备、建造某些厂房等实业方面的财富创造手段。

本片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是抨击华尔街的罪行。奥利弗·斯通攻击的是将追求利润与财富置于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价值观。他的电影体现出了一种金融世界的凶残气氛,即不管道德的死活,一切向钱看。随之而来的法律,应该仅仅是惩罚的一部分而已。

幕后花絮

·片中由特伦斯.斯坦普饰演的英国人“拉里怀特曼先生”,大家公认他的原型来自汉森公司的“戈登·怀特先生”。汉森是一家专门从事收购、清算、拆散公司进行售卖的公司。

·父亲的角色卢·曼海姆是导演奥利弗·斯通用自己父亲路易斯·斯通的名字命名的。路易斯·斯通是一个真正的华尔街股票经济人,他在本片发行前一年去世了。

·导演奥利弗·斯通对主角戈登的首选是理查·基尔和沃伦·贝提,并不是麦克·道格拉斯。

·汤姆·克鲁斯很想出演巴德·福克斯这个角色,但是奥利弗·斯通已经早答应把这个角色给查理·辛,后来,奥利弗 ·斯通为汤姆·克鲁斯准备了另外一个角色,那便是1989年的《生于7月4日》的主角。

·导演奥利弗·斯通给了查理·辛两个选择,片中父亲的角色卡尔·福克斯将由他从杰克·雷蒙和马丁·辛两人中选一个,查理·辛选了他自己的父亲,同样也是著名老牌演员的马丁·辛。

·这个故事是在美国80年代的后保债券丑闻事件发生后写就的。

·电影中戈登的一句台词:“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被评选为2007年的“100句最伟大的电影台词”的第70位。

·到2007年为止,这是唯一一部既得到奥斯卡也得到金酸莓奖的片子。分别是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迈克尔·道格拉斯,金酸莓最差女配角:达里尔·汉娜。

·在片子结尾处,巴德·福克斯下车,走了一段长台阶的路到法庭,他路过的报刊车门上贴的是《财富》杂志的海报。

·片中有一个公司的名字叫“Anacott Steel”,这也是在另外一部1974年的影片The Longest Yard中曾经出现过的公司名字。它可并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

·在Teldar Paper股东大会上,越过戈登·盖科的肩膀,可以看到有个姓名牌上写着“肖恩·斯通”。

精彩对白

Gordon Gekko: When I get a hold of the son of a bitch who leaked this, I'm gonna tear his eyeballs out and I'm gonna suck his [内容被过滤,请注意论坛文明]ing skull.

戈登:抓到这个狗娘养的泄密人,我要抠出他的眼珠子,然后吸他的脑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rl Fox: Stop going for the easy buck and start producing something with your life. Create, instead of living off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others.

卡尔 福克斯:停止这种“轻易的跳跃”,在你的人生中开始生产点什么吧,创造,而不是买卖其他人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ordon Gekko: The richest one percent of this country owns half our country's wealth, five trillion dollars. One third of that comes from hard work, two thirds comes from inheritance, interest on interest accumulating to widows and idiot sons and what I do, stock and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It's bullshit. You got ninety percent of the American public out there with little or no net worth. I create nothing. I own. We make the rules, pal. The news, war, peace, famine, upheaval, the price per paper clip. Now you're not naive enough to think we're living in a democracy, are you buddy? It's the free market. And you're a part of it. You've got that killer instinct. Stick around pal, I've still got a lot to teach you.

戈登:这个国家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群,拥有全国财富的一半,5万亿美元。三分之一来自努力工作;三分之一来自遗产和遗产的利息,留给了寡妇和蠢儿子;剩下就是我所从事的:股票与地产交易。胡说八道。百分之九十的美国公众几乎都没有资本净值。我什么也不创造,我们制定规则,伙计。新闻、战争、和平、饥荒、剧变、每个纸夹的价格。现在你不那么天真地认为我们生活在民主社会了吧,是吗伙计?这是自由市场,你是身处其中的一份子。你已经拥有了这种杀生本性。留下来伙计,我还会教你更多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ordon Gekko: You're walking around blind without a cane, pal. A fool and his money are lucky enough to get together in the first place.

戈登:你正在瞎转圈,伙计。首先一个傻瓜和他的钱要足够幸运才能凑到一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ud Fox: How much is enough?

Gordon Gekko: It's not a question of enough, pal. It's a zero sum game, somebody wins, somebody loses. Money itself isn't lost or made, it's simply transferred from one perception to another.

巴德:多少才够?

戈登:这不是多少才够的问题,伙计。这是个零和博弈。一些人赢,一些人输。钱本身不会变多或变少,它只不过是简单地从从一个人转到另一人手里。

穿帮镜头

·在一部电脑屏幕显示日期为1985年5月6日时,前面有个镜头是挑战者航天飞机爆炸的镜头,明显时间上出了纰漏,因为挑战者航天飞机升天是在1986年的1月28日。

·当卡尔把他的眼镜取下来以后,下一个镜头,眼镜又回到了他的鼻子上。

·当戈登在巴德的公寓对卡尔发表言论的时候,窗户里反射出了拍摄用的麦克风。

·在会议进行时,戈登的鞋子在镜头切换时变化了。

·在戈登和巴德首次会面的那场戏中,在巴德离开戈登办公室时,领带还完美服贴地打在脖子上,当巴德到达门外时,他的领带就变得歪七扭八的,而且还拉开了一半。

·电影结尾公园处,戈登外套上的水量,在镜头切换的时候变化了。

·巴德是触犯联邦法律被逮捕的,但是在电影中,他却走进了纽约州立最高法院,而在它的隔壁才是联邦法院。

·当戈登让巴德从豪华轿车里下车时,街道的地面是完全干燥的,而就在此地之前几个街区,还下了很大的雨。

·当戈登从衣帽间走出,巴德在说“我不仅仅是另一个经纪人……”时,如果你注意看戈登的脚下,他穿着一套正装,配了一双网球鞋。

·当卢.曼海姆对巴德说“金钱会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时,在曼海姆领带下藏着的麦克风露出来了。

·怀德曼在电脑键盘上打字的镜头,当镜头拉回来时候,可以看见屏幕是黑屏状态。

·当巴德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前播放戈登的录音时,对话听起来是在室外录的,在中央公园里,戈登站的距巴德和他的隐蔽麦克风也比较远。但是当调查人回放这个带子时,室外的嘈杂消失了,戈登的声音又清晰又明亮,明显是在室内录的。

·当巴德在和一个地产经济人一起看房,想买一个高层单元的时候,在屋里,街道的市声包括警笛的声音都能听到,但是从窗户往外看,你会发现这个楼层太高了,理应听不见任何的市声才对的。

·在怀德曼海滨别墅的楼上,戈登谈判时,他背后的画,随着场景切换变化了!

让我想起了这句话:今天的华尔街变成了坟墓的海洋无论如何,愿华尔街能够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果不其然,已经变成了坟墓的海洋!

3 奥利弗·斯通导演电影《华尔街》第二部

《华尔街2》是1987年版美国电影华尔街的续集。由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故事发生在第一集结束20年后。准备重新投身到华尔街的戈登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现在这个华尔街比他当年更加贪婪和凶险。他警告人们危机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但没人把他当回事。戈登只好转向自己的家庭,试图修补与女儿破裂的关系。戈登女儿与股票交易员杰克·摩尔订婚了,后者希望戈登能帮他对付一个操纵全球股市的投资银行老板,因为这个人导致了他导师的自杀,并间接毁掉了他的前程。戈登与这个年轻人做了个交易,他帮助杰克复仇,而杰克也要帮他和女儿和好。

中文名:华尔街

外文名:Wall Street 2: Money Never Sleeps

出品时间:2010年

出品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奥利佛·斯通

编剧:Allan Loeb,Stephen Schiff

制片人:Edward R. Pressman

类型:剧情,犯罪

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希安·拉博夫,凯瑞·穆里根

片长:133分钟

上映时间:2010-09-24

色彩:彩色

演员表

迈克尔·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希亚·拉博夫 Shia LaBeouf

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乔什·布洛林 Josh Brolin

弗兰克·兰格拉 Frank Langella

查理·辛 Charlie Sheen

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埃里·瓦拉赫 Eli Wallach

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

娜塔丽·莫瑞丝 Natalie Morales

职员表

摄影 Cinematography

Rodrigo Prieto 罗德里格.普瑞托

剪辑 Film Editing

David Brenner 大卫.布伦纳

Julie Monroe 朱丽叶.门罗

选角导演 Casting

Kathleen Chopin 凯瑟琳.肖邦

Sarah Finn 莎拉.芬恩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Kristi Zea 克里斯蒂.吉

上映时间

中国大陆 China 2010年10月15日

法国 France 2010年5月14日

美国 USA 2010年9月20日

比利时 Belgium 2010年9月22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10年9月23日

希腊 Greece 2010年9月23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10年9月23日

科威特 Kuwait 2010年9月23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10年9月23日

马来西亚 Malaysia 2010年9月23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10年9月23日

瑞典 Sweden 2010年9月24日

波兰 Poland 2010年9月24日

巴西 Brazil 2010年9月24日

加拿大 Canada 2010年9月24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10年9月24日

挪威 Norway 2010年9月24日

印度 India 2010年9月24日

美国 USA 2010年9月24日

法国 France 2010年9月29日

波黑 Bosnia and Herzegovina 2010年9月30日

匈牙利 Hungary 2010年9月30日

丹麦 Denmark 2010年9月30日

俄罗斯 Russia 2010年9月30日

西班牙 Spain 2010年10月1日

芬兰 Finland 2010年10月1日

冰岛 Iceland 2010年10月1日

英国 UK 2010年10月6日

德国 Germany 2010年10月21日

意大利 Italy 2010年10月22日

日本 Japan 2011年1月28日

国内译制名单

电审进字[2010]27号

译制导演:胡平智

翻译:高 红

录音:杨培德

剪辑:葛昌明

混合录音:杨培德、魏鲁建

主要配音演员:

迈克尔·道格拉斯 饰 戈登

配音 周野芒

希亚·勒伯夫 饰 杰克

配音 吴 磊

乔什·布罗林 饰 布雷顿

配音 郭易峰

嘉丽·穆丽甘 饰 薇妮

配音 詹 佳

艾利·瓦莱西 饰 朱里

配音 王肖兵

苏珊·萨登兰 饰 希尔维娅

配音 王建新

弗兰克·兰盖拉 饰 路易

配音 程玉珠

其他配音演员:

海 帆、桂 楠、胡平智、倪 康、张 欣、黄 莺、陈兆雄、曾 丹

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

美国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引进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上海电影译制厂数码声制作

上海电影技术厂拷贝洗印加工

拷贝规格:35mm胶片、数字

本数:7本

音效:SR.D、PCM

剧情

2001年戈登(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服满刑期,步出联邦管教所的大门。当年他因证券诈欺、洗钱、不法牟利等罪入狱,如今他已经不再是华尔街之王,蓬头垢面,一头乱发。没有人为他接风,早已不亲的女儿薇妮没有现身,他在华尔街的同事也没来,他们在他入狱这段期间,忙着累积更多财富。戈登被关了8年之后,现在孑然一身,成了局外人。

2008年,年轻又聪明的自营交易员雅各布(希亚·拉博夫 饰)在颇负盛名的路易斯·扎贝尔投资公司赚了好几百万美元,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雅各布的恩师路易斯·扎贝尔(弗兰克·兰格拉 饰)。雅各布对于投资绿色能源一头热,女友薇妮(凯瑞·穆里根 饰)在他身上看到了父亲戈登所没有的理想跟抱负,所以也很支持他。

此时扎贝尔公司被毒债套牢了好几十亿的传闻在市场上蔓延开来,公司股价暴跌,路易斯·扎贝尔不得不在一场联准会的会议上为自己的公司而战。不过政府拒绝替扎贝尔纾困,知名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布兰顿·詹姆斯(乔什·布洛林 饰)便开始计划要到扎贝尔公司分一杯羹。结果路易斯·扎贝尔被逼自杀。

现在雅各布负债累累,工作也快要不保,失去了恩师之后,雅各布到福特汉姆大学听戈登讲课。戈登正忙着宣传新书《贪婪不好吗?》,他认为贪婪不但很好,而且还很合法。他还在课堂上说到,投机客猖獗,过度举债的恶质金融系统,将带着美国经济走上绝路。

雅各布背着薇妮偷偷跑去找戈登,表示他愿意协助戈登重新接近薇妮,代价就是戈登得提供情报,让雅各布找出路易斯·扎贝尔被其他银行家出卖的原因。于是这两人开始合作,好让雅各布可以替一蹶不振的扎贝尔公司报仇,而戈登也能跟女儿重修旧好。

雅各布进入詹姆斯的公司,企图为恩师报仇。与此同时,在雅各布的努力下,戈登与女儿的关系虽进展缓慢但也逐日变好。

金融危机爆发。詹姆斯邀雅各布进行一场摩托车比赛,最后关头雅各布赢了。雅各布向詹姆斯摊牌,于是雅各布失去了工作。

在一次谈话中,戈登告诉雅各布,他在入狱前为薇妮存了10亿元钱。薇妮想把这钱在她25岁时捐给慈善结构,雅各布劝说她把钱投资给他热播时的一个博士的核能事业,薇妮被说动了提出了只有她能提出来的那10亿元。

但戈登骗走了那10亿,随即利用这钱重出江湖,生意越做越大。而雅各布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他把房子买了,薇妮也离他而去。雅各布找到戈登,给他看薇妮肚子里孩子的B超像,劝说他把10亿还给薇妮,但遭戈登拒绝。

思索一夜后,雅各布把詹姆斯对路易斯的阴谋写成报道,让薇妮发在她的网站上。这篇报道被引起了高度关注,詹姆斯身败名裂,薇妮的网站火了起来。詹姆斯的投资商对他失去了信任,转投戈登的公司。

看着B超,戈登思索再三,还是觉得家庭重要,在薇妮家的门口,他对正要分别的雅各布和薇妮表示,他将投10亿给那个核能公司,两人听到这个消息,幸福相吻。

一年后,他们的孩子周岁生日,在生日party上,每个人都很开心,他们孩子的名字叫Louie,正是雅各布恩。

幕后故事

·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是奥利佛·斯通担任导演以来的第一部续集电影。

·电影公司原计划是让哈维尔·巴登出演片中的反派,但因为他无法抽出时间接拍电影,所以换成了乔什·布洛林主演。布洛林曾经主演了奥利佛·斯通的上一部作品《布什》,而他也和哈维尔·巴登合作过《老无所依》。

·第一集《华尔街》的分级是R限制级,而第二集则是PG-13。

·迈克尔·道格拉斯拍摄本片的第一天,是2009年9月18日。正好在一个星期前是他65岁的生日。而他的第一场戏,是走出监狱。

·娜奥米·沃茨和凯特·布兰切特先后都拒绝了片中的西尔维亚·穆尔这个角色。

·凯瑞·穆里根为了温妮这个角色,而进行了三个星期的精心准备。

·本作的原标题是《金钱永不眠》,而没有“华尔街”的字样,因为奥利佛·斯通希望这部电影能看做是一个独立的续集故事。但因为没有“华尔街”的标题,本片的关注度直线下降,出于商业考虑,最后奥利佛·斯通还是将本片命名为《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在本片里出演比尔·克拉克的约翰·贝德福德·劳埃德是第二次和奥利弗·斯通合作,他曾经出演过奥利弗·斯通的《尼克松传》。

·本片是希亚·拉博夫第二次扮演名叫“雅各布”的角色,第一次是2008年的《纽约我爱你》。

·本片是苏珊·萨兰登在两年里第二次和迈克尔·道格拉斯与凯瑞·穆里根合作电影。她去年主演的《孤独的人》是与迈克尔·道格拉斯合作,《最伟大的》与凯瑞·穆里根合作。

·为了出演好本片里的布瑞通·詹姆斯,乔什·布洛林减掉了30磅的体重。

·为了和《成长教育》的巡回宣传错开档期,本片针对凯瑞·穆里根的拍摄进行了特别的安排。

·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于2009年11月25日在本片客串扮演自己。

·本片的编剧之一阿兰·娄伯,本身就是一个持牌的股票经纪。他本来想把马多夫丑闻写进故事里,但奥利弗·斯通最后否决了这个提议。

·曾经撰写第一集剧本的斯坦利·卫斯勒,本来在2006年就写好了本片的剧本,但因为诸多创作上理念的冲突,以及时效性,例如涉及到主角戈登·盖柯以及中国市场等等剧情,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世纪福克斯下令剧本重写,特别是有关时事的段落。卫斯勒并不想更改自己的剧本,所以他最后退出了编剧,而由阿兰·娄伯接手,起草新的剧本。

·本作的副标题“金钱永不眠”,来源于《华尔街》的一句对白。

·第一集里出演的迈克尔·道格拉斯、查理·辛、查克·普菲尔和西尔维亚·迈尔斯都在续集里继续出演各自的角色,而奥利弗·斯通也依旧在本片里进行了客串。

·本片的拍摄时间距离第一集整整有23年,而在故事里,时间也过去了23年。

·为了准备自己的角色,在这之前并不熟悉金融业的希安·拉博夫,和金融界的朋友一起研究金融市场,甚至自己还投资了2万美元,结果最后盈利超过40万美元。

·这是奥利弗·斯通继《世贸中心》和《布什传》之后,连续第三部描述21世纪政治事件的电影。

一句话评论

一部聪明、有想法、制作精良的电影。

——《芝加哥太阳时报》

比起最近的大多数续集电影,《华尔街2》绝对算得上是最好的一款。

——《好莱坞报道》

尽管奥利佛·斯通在本片里显得过于说教,但光靠迈克尔·道格拉斯就足以值回票价。

——《今日美国》

在本片中,你能看到资本的邪恶推动力

——《华盛顿邮报》

奥利弗·斯通的《华尔街》是对资本主义资本贸易状况的激进抨击

——《芝加哥太阳报》

“贪婪是好东西。”这句台词已经成为经典名言,看过本片,你将会留下深刻印象:贪婪可能是好东西, 但如果你不小心,它也可以是致命的

——《REEL电影评论》

无疑是八十年代的经典片之一,为迈克尔·道格拉斯创造了全新的角色形象

——《BBC 》

本片有很多值得推荐之处,但它随片附送的道德观点却不见得有多大的影响力

——《阿波罗评论 》

4 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纪录片

纪录片《华尔街》由中央电视台和招商证券联合拍摄。该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梳理了现代金融的来龙去脉。《华尔街》剧组汇集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及国际知名导演、拍摄制作人员,诚邀等国际知名大学人士担任国际制片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制片保障体系,确保了该片在央视2010年经济开篇之作中的卓越水准。外景摄制组前往纽约、华盛顿、洛杉矶、底特律、费城、芝加哥、达拉斯、斯托克顿,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伦敦等国际重要金融城市,分别拍摄代表性的金融家、学者、企业家、政治家等。 该片于2010年9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

中文名:华尔街

出品时间:2010年

出品公司:中央电视台,招商证券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李成才,周叶,黎亚辉

编剧:万剑英

集数:10集

类型:历史,纪录片

简介

《华尔街》以高清格式制作,并邀请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Value Engine公司创始人陈志武为学术总指导,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为学术总顾问。总导演则由曾在《20年·20人》、《资本市场》、《大国崛起》、《秋天的故事》、《癸未之战》等大型电视纪录片或政论片中屡现锋芒的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别节目组主编李成才担任。

《华尔街》的创作缘于全球化的金融尴尬、国情的需要和媒体责任感。该片从地理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角度出发,呈现世界金融史,关照、对应中国问题。

全片总镜头长度约为500分钟,其中特效镜头长达70多分钟。影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清晰的视觉表达力。该片既是央视的首次金融类题材特别节目,也是央视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的一次庄重表达。

该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梳理了现代金融的来龙去脉。此次拍摄,外景组前往纽约、阿姆斯特丹等金融城市,采访了近百位金融家、学者、企业家和政治家。

十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是中央电视台首次采用高清格式倾力制作的金融类特别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中国政府一等奖)、《水问》(亚广联纪录片大奖)之后的又一重大选题;是中央电视台首次全面深入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采用以大量纪实为主的拍摄手法,充分体现电视本体语言的全新创作;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寻找他山之石的重要作品。

主创人员

制片人:许文广

现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助理。1993年,许文广留校北京广播学院担任教师,后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工作。2000年,许文广出任《经济半小时》制片人时,是中央电视台时任最年

轻的制片人,后又兼任《经济信息联播》栏目制片人。同年,他创立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人物评选活动之一。2008年,他策划并参与的《直击华尔街风暴》开创了央视专业频道大型主题活动100天的直播纪录。他参与创作并获奖的节目有《收获——95农村小康纪实》,《话说农民负担》,20集纪录片《20年20人》,6小时大型直播98年《3.15行动》,纪录片《资本市场》,《2005中国经验》,大型公益活动《春暖2007》等。曾被评为央视十优青年,《新周刊》中国十大创新电视人等。

制片人:闫维毅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1985年留校,任教6年后,调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经济半小时》栏目任记者。曾任《商务电视》、《中国财经报道》主编,《经济信息联播》、经济部特别节目组副制片人,并曾担任《金土地》栏目制片人,该栏目是全国知名的三农类优秀栏目,承制过多项大型特别节目、特别项目。

总导演:李成才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别节目组主编,曾荣获国际纪录片奖和中国政府新闻奖等奖项。

主要作品有:二十集电视纪录片《20年·20人》总编导,十集电视纪录片《人在单位》总编导,十集电视纪录片《资本市场》总编导,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导演,十二集电视纪录片《秋天的故事》导演,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千秋万代话资源》导演,五集电视纪录片《癸未之战》总撰稿,八集电视纪录片《水问》总撰稿,五集电视纪录片《沙尘暴》总策划,2004年3·15晚会总导演,2007年《平安中国》晚会总导演,2003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启动仪式《现在出发》总导演。

总撰稿:万剑英

中央电视台导演。199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长期在《经济半小时》担任记者和栏目《全球资讯榜》主编,除负责日常报道之外,还参加《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话说农民负担》,3.15特别节目等大型系列节目的报道。

主要作品: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导演。

国际制片主管:梁燕

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

曾先后任职于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和英国广播公司,具有丰富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制作经验。并参与了大量纪录片项目的国际制片工作,例如美国探索发现频道的《麦加朝觐》、美国动物星球频道《湄公河流域》、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野性星球》等。

导演:赵良

中国第一位与Discovery探索频道直接签订制片合约的导演。Discovery“新锐导演计划”评选活动的中国评委。与日本NHK等国际电视媒体有着直接密切的合作。从事纪录片制作已有十四年,题材涉及广泛,从2007年开始参加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的制作。

主要作品:八集电视纪录片《水问》导演;十集电视纪录片《坐标》导演。

导演:周叶

独立导演。2004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担任编导。

主要作品:八集电视纪录片《水问》导演;十集电视纪录片《坐标》导演;十四集系列片《大洋彼岸》导演。

导演:黎亚辉

从事纪录片制作18年,共导演纪录片60余部,题材类型涵盖政治、经济、人类学、环保、历史等各个学科。曾获得马赛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主要作品:十集电视纪录片《资本市场》导演;十集电视纪录片《跨国风云》导演;八集电视纪录片《水问》导演;十集电视纪录片《坐标》导演。

摄影:魏圣泽

主要作品:纪录片《湖》导演、撰稿、摄影,该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电视“骏马奖”纪录片类一等奖;八集电视纪录片《水问》摄影。

摄影:佟志坚

主要作品: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长城》摄影;半岛电视台《中国财富女人》摄影;美国探索频道亚洲电视网纪录片《绿茵佛子》导演。

摄影:毛继东

主要作品:日本放送协会NHK高清晰度特辑《何日君再来》摄影;特别节目《小皇帝的婚姻》摄影;美国国家地理《小皇帝与独苗苗的终身大事》摄影;十集电

视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摄影。

摄影:朱亮

200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并在德国慕尼黑电影学院进修一年。参与中央电视台多部纪录片拍摄。

主要作品:十集电视纪录片《跨国风云》编导、摄影;十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国情报告》编导、摄影。

特效导演:李思 李扬,李俊秀,耿晶磊,孙健,曹彬

学术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吴敬琏

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IEA)执委会成员、国际管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IAM)会员;《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耶鲁大学金融学院 终身教授 陈志武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因开发了以数学计算为手段的量化投资模型,陈志武教授创立的valueEngine公司在华尔街名声显赫。他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三位合伙人之一,以及《新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和学术顾问。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陈志武教授的排名是第202位。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鶤

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3年起先后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香港中银集团、招商银行证券部、深圳中大投资管理公司、长盛基金管理公司、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何 帆

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做博士后;2002年8月晋升为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主持世界银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东亚发展网络(EADN)、财政部多项课题。

承制公司

北京新线联合广告艺术中心

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致力于电视及平面媒体开发及代理,为客户提供电视及航空类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及媒体广告代理发布的综合性广告公司。曾多次参与CCTV综合频道、经济频道、体育频道及新闻频道时段广告、套装广告购买; 2008年,荣获中央电视台2008年度诚信标兵广告代理公司。

北京中视广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中视广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经中央电视台批准注册的文化企业,是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的市场运营平台。公司依托经济频道的节目资源,以多种形式开发各类栏目的潜在市场价值,延伸节目影响力,提升栏目品牌价值,实现节目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公司受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的委托,承制并在经济频道播出室内剧、模特电视大赛、公益演唱会等大型系列节目。公司还利用自身的传输平台和技术优势,常年为中央电视台及社会其它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内容介绍

第一集 《资本无眠》

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第二集 《墙在哪里》

华尔街是英语“Wall Street”的中文音译,它起初就是一道墙,是由最先买下纽约曼哈顿的荷兰人建立的。因为成功打通了北美和亚洲海上贸易通道,世界上的第一个金融中心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诞生,他们发明了股票,创造了股票交易模式,并建立起了现代银行体系。但因为郁金香泡沫而引发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中心的航船开始起航,在绕道伦敦后,奔向纽约。华尔街的历史完全可以代表纽约的历史,华尔街墙的建立与消失,以及后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都在着力塑造着纽约这座资本之城。

第三集 《两条道路》

停留在广袤的土地上,依赖着纯朴的美德,过着平静而优美的田园生活,是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为美国描绘的明天;而另一位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希望,美国将是一个运用理性,不回避人性弱点的未来世界,它将是由现代金融业支撑起的工业强国。 本集通过对美国建国之初的债务问题,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时存时亡的中央银行,华尔街上的强势人物摩根,以及当下的金融危机等典型历史片段的描摹,呈现了在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与制衡下,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琐碎的历史牵连,轮回的人性善恶,使得今天的美国人依然挣扎在这些选择中,寻找着回馈他们的天赋与激情的方法,和走出金融危机的道路。

第四集 《镀金时代》

改变纽约城市历史的是一条贯穿美国东西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200多年前纽约州政府通过华尔街发行工程债券完成了这条投资巨大的人工运河,运河的开凿使得纽约成为美国第一大港口,而债券的发行也让华尔街备受关注。 四年的美国内战中,华尔街给北方军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资金,战争结束后,一位南方的将军说我们不是被北方的军队打败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败的。

当JP摩根出现在华尔街上的时候,就注定华尔街的历史和地位将被改变,摩根时代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摩根以一己之力担当了这一特殊的角色,化解了华尔街与华盛顿政府的诸多矛盾,摩根还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并购狂潮。

19世纪,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华尔街的镀金时代。

第五集 《硅谷方程》

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帮助美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硅谷创造了美国的现在,那么又是谁创造了硅谷的现在?硅谷对世界科技具有巨大影响且久盛不衰,令人禁不住要问一声:硅谷有何奥秘?在这里我们将以硅谷为例揭示华尔街在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以及加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升级到底要靠什么?政府、市场、企业、资本家、科学家如何分工。

第六集 《投资之道》

早期的华尔街是富人俱乐部,投资对于普通人而言望尘莫及,在此后的200年时间里,从19世纪妇女投资群体的出现,到1967年第一位女交易员,美国的投资文化逐渐遍及普通家庭。 道琼斯指数的出现第一次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信息,此后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投资方法,技术分析,价值投资,指数投资,人们从混沌的股票市场中,总结出投资之道,也诞生了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

然而各种投资方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风险,在学习大师的同时,对风险的承受力,更是投资者必须考量的因素。

第七集 《阳光交易》

麦道夫曾经是纳斯达克的创始人,是慈善机构的积极捐款人,但是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成为金融诈骗的麦道夫,华尔街人的贪婪始终成为人们诟病华尔街的理由。 回顾华尔街历史,华尔街最初的100多年并没有监管。于是出现了德鲁和掺水股,当人们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之后才有了财经报纸和股票指数,1929年大萧条之后,华尔街开始受到真正的法律约束。安然事件的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重创华尔街,塞班斯法案的出台是一次对华尔街的及时修复。

华尔街每一条监管法案的出台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这些监管法案制定的唯一原则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

第八集 《明暗创新》

2009年秋天,华尔街正在进行着规模巨大的整休工程,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市场也在对自身进行着深入的反思,在纽约佩思大学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银行家、学者正在举办“梧桐树下再聚首”的研讨会。期货定价模型的创立者、诺贝尔奖得主休斯教授与华尔街资深投资银行家布克斯泰伯正在围绕金融创新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本集从美国移民的历史入手,对美国移民的冒险创新精神和美国信贷消费文化进行思辩式梳理,并以此为依托对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景式表现。通过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和根源的揭示,表述金融创新的两面性,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关系。

第九集 《拯救危机》

2008年3月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低价收购,成为金融危机的第一滴血。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局,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正式登场。面对危局美国政府宣布了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却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个人失业,公司破产,国家经济动荡,让拯救的过程极具挑战。 而就在80年前,正经历战后繁荣的美国,同样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灾难性的一年。在80年前的那次危机中,从个人到国家,是如何面对危机,拯救危机,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能为今天提供方法与思考?在这条危机不断的街道,人们该如何做好准备。

第十集 《资本之河》

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座城市——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而将资本之河引入中国的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 17、18世纪是英国的时代,随着英国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地的畅销,强大的经济实体支撑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而英国也为资本之河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英国人确立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第一个世界货币,英国银行家在世界各地布局,英国人将世界通过金融之手联为一体。

20世纪初,英国的金融地位开始受到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彻底改变了世界金融格局,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008年金融海啸使得人们对世界金融格局有了更多的展望,既然金融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制高点,那么国家应该如何寻找金融坐标?资本之河又将流向哪里?

相关图书

基本信息

作 者:纪录片《华尔街》主创团队 编著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1

版 次:1页 数:276字 数:170000 印刷时间:2010-10-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504469205包 装:平装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图书

编辑推荐

《华尔街》云集了国内外金融界知名学者、专家、政府高管及企业界精英参与创作,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寻找他山之石的重要作品。本书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

内容简介

一条新旧夹杂的长街,掌控着世界金融的命脉,经历过战火洗礼,恐怖袭击,却仍然站在世界金融的最高峰不断地缔造神话。中国人第一次深入探索世界金融的心脏,第一次与华尔街的力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华尔街》中,你会与“股神”巴菲特聊聊独特的投资之道,探探查诺斯做空中国的口风,跟罗杰斯讨论时下金融危机的局势,跨越时空近距离守望华尔街辉煌的历史。央视纪录片《华尔街》仅仅只是个开始,本书深入华尔街,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做一次庄重地表达!

图书目录

上 篇:华尔街

第一章:资本无眠

纽交所的开市钟声牵动的已经不仅仅是华尔街上的人,而是全球的各个角落的人们。资本在这里进入了无眠时代。

第二章:墙在哪里

华尔街起初就是一道墙,最先来到这片土地上的荷兰人在与土著人进行战争时建立了它。华尔街的历史就代表着纽约的历史,华尔街墙的建立与消失,都在着力塑造着纽约这座城市的性格。

第三章:两条道路

一棵梧桐树、一座雕像、一个教堂。华尔街就是以这样简洁的方式叙述着自己。街道尽头的三一教堂,是这一切开始的地方。一个叫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选择了长眠于此。200 多年来,汉密尔顿是这条街道上永远的路标,指引着华尔街抵达了今天。

第四章:镀金时代

19世纪的华尔街诞生了J·P·摩根的金融帝国、约翰?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卡耐基的钢铁城市。华尔街在创造了财富神化的同时,悬殊的贫富差距也将当时美国社会矛盾推向了极致,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镀金时代。

第五章: 硅谷方程

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交易场地,一块电子屏幕,不停闪烁变化的数字就是它所有的外在形式,能够让自己公司的名字出现在这块不足100平方米的屏幕上是无数企业家的梦想。这就是纳斯达克。

媒体评论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会更快,会有很多好事情将在中国发生。 ——巴菲特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如果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味模仿我或他人,你就无法成功。找出你擅长的东西。我挣钱是为了换取自由,钱能给我自由。 ——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大部分人不该干卖空这行,他们最好还是在卖了之后还能睡得着觉的情况下卖。卖空需要很多勇气和个人力量。 ——做空大师詹姆斯·查诺斯

把国际货币体系搞得更健全,就关系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信任关系、信任资源是华尔街公司最核心的资源,也正是这些客户资源,使得华尔街公司可以轻松地融到几十亿美元、几百亿美元的资金。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

华尔街的规则就是丛林法则,胜者为王,败为寇。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深顾问陈思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