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东理工大学
释义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主页:

中文名:华东理工大学

外文名: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华理

校训: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创办时间:1952年

类别: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钱旭红博士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市

主要院系: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

硕士点:121个

博士点:50个

院士:4人

博士后流动站:9个

综述

创始与出处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校区与资源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76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74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院与学科设置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化工生工全国第一。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61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规模与教育团队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7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389人(其中博士生1433人),全日制本科生17265人。教职员工3579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综合办学成果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1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国家工科化学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研究基地与合作发展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8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0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9年超过4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国内外专利10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智库研究

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

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澳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荣誉与奖项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6年以来连续八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江泽民题“人才辈出”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1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大学发展目标与方向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相关信息

校庆日

10月25日。

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校训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勤奋求实”是学校的老校训,自建校以来流传至今,意在凸显工科院校的实干精神,提醒每一位华理人都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励志明德”是进入新世纪后结合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出的新的要求,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寄托了对全校师生品质道德培养的重视,进一步强调了人文文化在学校校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歌

集体 作词

朱良镇曲

我们在这里放飞,放飞青春的理想。我们在这里播种,播种明天的希望。

我们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时光,我们用智慧打开世界的门窗。

啊,勤奋求实,名师的教诲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知识的殿堂浇铸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们在这里遨游,遨游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里插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篇章。

啊,勤奋求实,优良的校风激励我们茁壮地成长,啊啊啊啊啊华东理工,

美丽的校园永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

办学理念

指导思想

培育英才,服务社会;

注重过程,勤奋求实;

协调发展,特色鲜明。

目标定位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发展思路

传承拓展,励志图新;

产学结合,学研互动;

服务全国,面向未来。

培养目标

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英才。

学科定位

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过程工程相关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服务定位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办学特色

传承拓展,励志图新,构筑过程工程学科与人才培养高地;

产学结合,学研互动,全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大学简史

1952年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由 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单科性化工院校——华东化工学院。学校设在上海市江湾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张江树教授出任院长。

1953年0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占地610.2亩。

1953年0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我校。

1954年07月:学校迁址梅陇,当年投入使用各类建筑约3.85万平方米。

1954年0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我校。

1956年0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

1956年11月:学校获准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8年09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学校首次招收工农预科。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

1965年0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分校,我校在四川自贡建设西南分院,简称“652”工程。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2年04月: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年08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3年01月: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催化专业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我校。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重又开始招本科生和研究生。

1978年11月:为了加快培养人才步伐,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9年0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

1980年0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1988年05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人才辈出。

1990年02月:学校开设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1993年0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0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6年06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我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12月正式并入成为学校的金山校区。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

2000年06月: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2000年10月:学校承办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校女子乒乓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赛,囊括女子单打等4枚金牌。

2000年11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

2002年0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03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0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区,占地1544亩,计划兴建各类建筑64万平方米。

2004年0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

2005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2006年02月:学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

2006年11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2007年07月:学校奉贤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08年10月:学校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

领导

历任书记

余仁(任期:1952.10-1960.2,1981.2-1985.9 )

田辛(任期:1960.3-1966.12)

潘文铮(任期:1972.12-1981.3)

蒋凌棫(任期:1986.4-1994.2)

徐凤云(任期:1994.2-2004.6)

沈伟国(任期:2004.7-2011.11)

历任校长

张江树(任期:1952.12-1966.10,1978.8-1981.2)

朱正华(任期:1981.2-1982.10代,1982.11-1985.9 )

陈敏恒(任期:1985.9-1994.2)

王行愚(任期:1994.2-2004.6)

钱旭红(任期:2004.7至今)

现任名誉校长 成思危

成思危,汉族,湖南人,1935年6月生,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民建成员,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

现任党委书记 杨贤金

杨贤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2月出生,1980.9—1984.7天津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生,1986.9—1989.6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1997.9—2000.12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1984.7—2011.11在天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历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校党委副书记、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2011.11—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现任校长 钱旭红

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博士、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基金会学术大使。1962年生于江苏宝应。1978.9 进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1982.7 获学士学位,1982.9 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研究生,1985.4 获硕士学位,1988.7 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8-1990.8 美国德克萨斯州拉玛大学Research Associate;1990.9-1991.12 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兹堡大学洪堡基金(AvH)博士后。1988-1992.4 华东理工大学讲师;1992.8-1994.7 副教授;1994.8至今,教授;1995.12至今,博士生导师。1986-1987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1992.8-1995.4先后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学科主任、药物化工研究所所长;1995.5-7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员;1995.9-1996.2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1996.3-2000.10 任副校长;2000.9-2004.6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1-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2003.3-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主任(兼)。2004.7-华东理工大学校长。2007.4-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2007-2008,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

名师与专家

院士

胡 英(科学院院士) 袁渭康(工程院院士) 钱旭红(工程院院士) 田 禾(科学院院士)

双聘院士

沈寅初(工程院院士) 杨胜利(工程院院士) 王基铭(工程院院士) 邢定钰(科学院院士)

国家“千人计划”

胡培君王 平章文俊王 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田 禾钟建江钱旭红涂善东刘洪来施 敏钱 锋刘昌胜施剑林许建和王辅臣王健农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韩清龙

教学名师模范教师

房鼎业黑恩成

全国优秀教师

徐永祥钱旭红许三保田 禾王亚平鲁习文许建和

“973”首席科学家

钱旭红卢冠忠王辅臣李元广钱 锋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田 禾周其林钱旭红刘洪来涂善东钟建江刘昌胜钱 锋林嘉平李春忠龙亿涛汪华林马铁驹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于建国张元兴

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田 禾钱 锋凌立成刘昌胜钟建江王辅臣林嘉平汪华林

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沈伟国陈敏恒胡 英戴干策张成芳张鉴祖居德华焦扬声王行愚黄 道王 俊

上海市科技精英

黄 道钱旭红蒋华良钱 锋刘昌胜汪华林

上海市领军人才

钱旭红卢冠忠李春忠林嘉平刘洪来魏东芝陈 彧徐 宏许建和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

陈 彧钟新华杨 弋龙亿涛朱为宏易建军龚学庆杨化桂马铁驹解永树胡爱国朱麟勇

上海高校讲座教授

姜近勇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刘昌胜汪华林

上海市千人计划

杨化桂陈 新

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钱旭红于建国蓝闽波魏东芝钱 锋谭文松卢冠忠刘昌胜李春忠

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张金龙程振民魏东芝王辅臣郎美东林嘉平陈 彧周兴贵王艳芹马海燕轩福贞杨 弋

于广锁钟新华朱为宏邓卫平李 忠乔文明伍新燕叶邦策周炜星胡爱国唐 赟刘海峰

宋兴福汪华林郭杨龙刘 琴马铁驹颜学峰杨化桂赵 玲

知名校友

国家领导人(列举)

成思危

省部级领导(列举)

方毓棠 华 建 顾传训 高云龙 刘志峰 任德权 王基铭 吴锡军 吴亦新

夏克强 阳安江 朱道本 章建华 张人为 张学兵 张永根  

诺贝尔获奖者(列举)

Alan J. Heeger(阿兰·J·黑格尔),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Alan J. Heeger 教授,曾为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两院院士(列举)

顾真安 胡 英 蒋士成 舒兴田 沈寅初 苏元复 王基铭 颜德岳 杨胜利

袁渭康 朱道本 周 俊 周其林 钱旭红 田 禾 南策文 谢克昌 汪燮卿

海外院士(列举)

陈 德 胡国华 胡培君 列文斯比尔 王金安(初步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央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石化化工事业部主任 吴海君

中石化科技部副主任 徐惠

中石化炼油部副主任 王树德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 张勇

中国石化北京工程公司副总裁 王子宗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工程建设部主任 张克华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管理部办公室 吕长江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公司经理办 唐苏欣

中国石化集团物资装备公司党委办 陈国福

中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 方向晨

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副总经理 马伯文

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 江烈民

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党委书记 汪镇安

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总经理 吴德荣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史伟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建平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杜重骏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 谢在库

中石化股份公司广州分公司总会计师 周峰

中国石化股份茂名分公司总经理 王强

中国石化股份茂名分公司副总经理 卞凤鸣

中国石化海南长城机械工程公司总经理 杨龙文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忠安

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总经理 赵日峰

中国石化股份杨子分公司总经理 马秋林

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副总经理 邬智勇

安庆石化总厂副厂长 朱建平

安庆石化总厂副厂长 成雷

中国石化股份安庆分公司副总经理 李继柄

中国石化股份安庆分公司副总经理 刘晓华

中国石化九江石化总厂总工程师 蔡智

中国石化宁波工程公司总经理 朱海兴

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江正洪

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戴宝华

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剑利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吉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段良伟

吉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周海峰

大连西太平洋集团党委书记 朱廉宝

党委政府与媒体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 许涛

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司长 戚秀琴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联络司司长 华建

北京空军技术一局副局长 吴洪棠

商务部科技司副司长 刘俊生

国防科工委二司司长 徐玉明

国家经贸委石化机关服务局局长 潘五星

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贺黎光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裘庆军

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 田锋

山东省团委书记 陈伟

威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高杰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周迪颐

山东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颖

山东省经贸委副主任 孔繁礼

宁夏交通厅厅长 刘学军

宁夏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张玉英

广西百色市副市长 高云龙

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 黄布毅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 陈兆麟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 朱匡宇

政协上海市副秘书长 周骏羽

上海市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 孔长明

上海市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 项伯龙

上海青浦区副区长 杨劲松

上海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叶汝强

上海市经委副主任 杲云

上海市委组织部调研员 陈国华

原上海黄浦区区长 姜亚新

甘肃酒泉市委副书记 朱维繁

青海省外经贸厅副厅长 何少民

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 李华

青海格尔木市昆仑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军

四川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陈桂生

贵州省交通厅副厅长 程孟仁

都市审计局局长 陈效全

原无锡市政协主席 韩军

南京市副市长 蒋裕德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陈千茂

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廖铁生

湖南省经贸委副主任 陈锋

湖北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立洲

西安市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 贾军孝

沈阳市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涵

安徽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副局长 高宗宏

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学院消防指挥系系主任 李建华

科研

中国石油大学校长 山红红

上海海关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二级关务监督 石良平

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院长 李志强

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 陈忠钰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黄向阳

上海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麦永懿

上海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朱永明

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副院长 程天铿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 朱威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 陈列胜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 卢冠忠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川国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市评审委员会委员 何品晶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所长 贾有良

四川省化工研究院院长 李辑超

四川省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 古共伟

重庆市化工研究院院长 吴渝

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 王志贵

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宋箭

安徽省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袁淮海

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党委书记 周斌

化工部第二设计院院长 张庆庚

化工部第三设计院副院长 章敦辉

国家海洋局水处理中心主任 郑根江

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院长 路永林

天津市药物(医药工业)研究院总工程师 邹美香

西安市轻工业研究所所长 陈荣

云南省化工设计院院长 杨绍兴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 张国才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施纯仁

各行业(含私企)

长春一汽副总经理 陈辑

沈阳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总经理 董增贺

大连化工集团副总经理 陈文臻

沈阳第一制药厂厂长 郑白水

中国烟糖酒业总公司总经理 谷深

中国银行业务部经理 高迎欣

中国化工供销总公司总经理 周德春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总裁 刘新来

中纺对外集团公司副总裁 贺凤仙

山东潍坊亚新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著名企业家) 陈华森

盛大网络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董事 谭群钊

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训峰

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蓝先德

延华智能(002178)董事长兼总经理 胡黎明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淳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李国华

上海埃力生集团公司董事长 俞伯伟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总经理 王济明

香港裕昌集团上海办事处董事长 齐家珊

中国钢铁炉科华东公司总经理 杜炳建

陕西煤炭集团副总经理 尚建选

陕西星王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应虎

中信银行西安分行行长 刘小军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全国十大青年标兵) 李小松

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顺福

贵阳鸿宝集团实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郝鸿志

安徽淮南化工集团董事长 杜健

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王英茹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京源

深圳市科技工业园总公司副总经理 詹其乐

深圳中联广深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许邦威

深圳燃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李青平

深圳一可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萍

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钧厚

河南省第十一化工建设公司总经理 陈德塘

浙江省杭州市新纪元消防科技公司总经理 李深梁

知名人士

中国著名维权律师 秦兵

山东省乒乓球管理中心主任 乔云萍

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帖亚娜

自由撰稿人,文艺界知名人士 陈万宁

中国著名绘画艺术家、《中国网》专栏作家 朱明

香港宏仑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仑千

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其东

华尔街知名人士 索索

美国AC Optics Inc. General Manager 林翠莲

华盛顿华裔留学生知名人士 王彪

洛杉矶华人知名人士 袁锡民

美国贝尔斯登投资银行(美国前六位)董事长 唐伟

洁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宁炬

南非警民联合中心主任 姒海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 张志斌

英国北爱尔兰女王大学教授 胡佩君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研究员 林勋国

新加坡化学与工程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韩一帆

艺术家

中国音乐舞蹈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李忠豪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程建新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王庆斌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正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姚国禄

辽宁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史联文

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 曹宝麟

中国流艺术家国画流派创始人,经济观察家 朱明

创业先锋

盛大在线首席运营官 朱继盛

上海五分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郜韶飞

上海泰坦化学有限公司总裁张 庆

上海梵谋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绍瑞

上海昊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任鲁海

美国中华视频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强 祥

校区介绍

徐汇校区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邮政编码:200237。

徐汇校区目前为学校的主校区,占地868.74亩,各类建筑面积近41.3524万平方米,其中教室5.6614万平方米、实验室11.851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1幢11.7131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5000人。

奉贤校区

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999号,邮政编码:201424。

奉贤校区占地1544.3亩,2007年9月正式启用,已进驻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现完成一期工程19万平方米,拟建各类建筑60余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万人。

金山科技园区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学府路1000号,邮政编码:201512。

金山科技园区占地239.2亩,各类建筑面积9.9890万平方米,现发展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

扩展阅读:

1

http://www.ecust.edu.cn

开放分类:
教育重点大学高校211工程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29次
最近更新:2012-05-21
创建者:mocica2000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卡洛特Z 

辛勤贡献者:

朱明188188 展开

cyworld88 展开

饮不完的杯中九 展开

114911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