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东地质学院 |
释义 | 概述华东地质学院,即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是一所具有核工业特色的,以工为主,文理兼备的多学科性普通高等学校。 沿革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56年6月创立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校址有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1959年9月,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学校迁至邻近某特大型铀矿区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名改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本科)。1969年至1973年,受“文革”的影响,学校停办。1974年开始筹建复校。其间培养了三届中专生。1978年4月复办大学,校名为抚州地质学院。1982年1月,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学院是全国第一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4月,学院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转属地省管理,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以江西省人民政府为主进行管理。2002年1月,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该院。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7年1月 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8000多名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为创建中国的核工业,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建立了功勋。 专业学院现设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核能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核工程技术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长江学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海军后备军官学院、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和军事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研究生部等,并设有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质谱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地球环境”实验室(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和江西省国际合作基地)、 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核技术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工程中心、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单位,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本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学院现有155个本科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院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师资学院现有教职工2670人,其中,正教授级教师500人,副教授级教师600人.目前在册学生35000人.学校多年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九个国家和机构的高校、科研所建立了学术联系,并派留学人员。学院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高级培训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同位素水文学培训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的主办单位。 学院图书馆藏书430万多册,各类期刊14000多种。出版国内外发行的报刊有《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约260000万元。地质陈列馆中收集有国内外岩石、矿物、矿床、古生物化石等标本数千种。学院建有先进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学校常年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为提高我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创造了条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