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北国医学院 |
释义 | 华北国医学院由施今墨先生创办于二十世纪30年代初,校址位于北京西城大麻线胡同。施先生创办的这所新型的中医高等学府,汲取了西医学院式教育之长,改变了中医“师承家传”的传统带徒形式,为近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介1931年,当时担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的施今墨先生,与医界著名人士一起,首先组建了北平国医学院。1932年春,又同魏建宏、刘肇甄等人一道,另建了华北国医学院,施今墨先生任院长,魏建宏任教务长。担任教授的有杨伯澄、朱壶山、施光致、陆湘生、刘砥中、张瑞祺等先生。著名中医学家周介人、赵炳南、方伯屏等,以及西医专家姜泗长等,也曾在该校任教。 当时,中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外来的西医西药不断冲击着中医,而那时的政府又不重视中医,使中医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庸。施今墨先生深切地感到,要使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惟有振兴中医教育,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 办学宗旨华北国医学院创立时的宗旨,是学习借鉴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整理中医遗产,发展国医教育,培植专门人才。学院开设的课程,有伤寒、金匮、内科、妇科、儿科、外科、药物学、处方学、医学史、西医学、解剖学、病理学、法医学、眼科及耳鼻喉科等。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办学方针。施先生主张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提出汲取西医科学化的病理分析和诊断方法之长,与中医在中药与处方方面的丰富经验相结合。他还提出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明了。施先生在60多年前提出并实践的这些主张,都极富科学性和预见性。 在教学中,施先生特别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院附设诊所,施先生亲自应诊,并现场为学生讲解。施先生不仅向学生传授医学的真知灼见,而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感悟到“救中医救中国”的道理。 学制与学生华北国医学院学制为4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北籍的学生较多。第一届学员是由北平国医学院转入的,共20余人。第二届学员于1932年入学,入学时共有学生30余人,其中女生6名。当时,华北地区战乱不断,农村也连年饥荒,使一些学生被迫退学。第二届学员于1936年毕业时,只剩下26人,其中女生只有1人。 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华北国医学院仍然取得了发展。学员由最初的20余人,到1936年已发展为4个年级共200余人。最初建院时的1间教室已增加到4间。办学所需的经费,除收取少量学费外,不足部分均由施先生补助。 华北国医学院从1932年建院,历时17年,共招生16班,入学人数636人,毕业人数347人。该院的毕业生大多数后来成了名医、专家、教授。施今墨先生创立的华北国医学院,对中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确实是颇为深远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