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椰菜黑腐病 |
释义 | 病原Xanthomor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称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单生或链生,革兰氏染色阴性。 发生规律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从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可以带菌,病菌在种子上可以存活28个月左右,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多数在莲座期至结球期开始发病;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农具传播,使用带菌种子、带菌菜苗可远距离传播。高温、高湿多雨,叶面结露叶缘吐水,均有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经常大水漫灌,种植过早,与十字花科蔬菜常年连作;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偏施氮肥,长势差或旺长徒长,中耕时伤根,虫害较多较重的地块发病也重;尤其是暴雨后,病害极易流行。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幼苗受害,子叶初始产生水渍状斑,后迅速枯死或蔓延到真叶,根髓部变黑,逐渐枯萎。成株期染病,引起叶斑为黑脉。病斑多从叶缘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的褐黄色叶斑,斑的外围组织淡黄色,与健部无明显界限,严重时形成大块黄褐色斑或网状黑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王久兴认为,V形病斑是黑腐病识别的关键特征。叶柄染病,沿维管束向上扩展,造成干腐或折歪、脱落。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或形成穿孔状。 分布危害黑腐病是花椰菜的主要危害之一。在我国各十字花科蔬菜产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发病年份可减产20%~30%,有的年份减产达50%~60%。厦门地区在10月开始发病;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10~12月为发病期,上海地区主要发生在5~11月。 染病环境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 2氮肥施用过多, 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差; 3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或带菌; 4早春多雨或霉雨来早、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地势高燥的田块,并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 2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残体; 3水旱轮作、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4选用抗病 、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5播种后用药土做覆盖土,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治病虫的重要措施; 6合理密植,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防治用药(一)拌种剂: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种子重量的0.4%拌种 农抗751杀菌剂100倍液15毫升拌200克种子,吸附后阴干 (二)喷施剂: 50% 速克灵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2% 农用链霉素 可湿性粉剂 4000 倍液 新植霉素 4000 倍液 50% 敌枯双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丰护安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70% 敌克松 可湿性粉剂 500—1000倍液 47% 加瑞农 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20% 龙克菌 悬浮剂 500—600倍液 50% 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 70% 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77% 多宁可溶性粉剂600倍液 30% DT可溶性粉剂600倍液 14% 络氨铜水剂35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