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溪镇山 |
释义 | 简介花溪镇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坐落在花溪水库北岸。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有村民147户,582人。民居多为干栏式石木结构建筑,普遍为四榀三间,面扩14~18米,上下两层。进深5~8米。一楼一底。面阔三间9—11米,进深4—5米。寨内除有古民居外,有武庙、屯墙、城门、表演场,保寨树。寨脚有码头,寨后有芦笙场。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毁于火。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由大殿、两厢,过厅组成一四合院,占地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坐北朝南。今仅存大殿,面扩5间20米,进深9米。为抬梁穿斗式歇山顶木构建筑,盖小青瓦。 名称由来很久以前,秦始皇用他那威力无比的赶山鞭挥赶着群山,想要群山按他的意志重新排列。可就在花溪湖上游的群山中,有一座山硬是架驾不驯,偏偏不听始皇帝的调遣。始皇不禁龙颜大怒,雷霆做声,当赶山鞭再次猛挥的一瞬间,一座头颅高昂的山 峰刹那间被劈成两半,一半被赶到了云南,另一半却始终坚守在花溪湖畔,镇守着这静穆的山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1800年过去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一位叫李仁宇的年轻将军从京城来到了这里,看到这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有几户人家,石墙石瓦,犬吠鸡鸣,薄暮时分,一缕炊烟飘起,牧童响笛,"鸡栖于谢,日之久矣,牛羊下来"。在落日的余晖中,半边山更是金碧辉煌,雄姿独立,像一位金爱殿前的卫士,镇守着这恬静的山村。将军被眼前的一幕陶醉了,心想,这境哪得人间有,分明桃园神仙地。想毕,便派人趋前向山人叩问此地何处,山人答曰:只知耕织,不知何处。将军往半边山头一瞥,脱口说道:那叫镇山吧,有神山镇守,鬼神不犯,人畜安康。众山民听了都一齐叫好。从此,这个山寨有了自己的名字--镇山村。将军也在这里定居下来,娶了一班姓姑娘为妻,生下二子,一子随父姓李,一子随母姓班。从此,班李二姓,实为一家,主宰着这小山的村落,沿袭着古朴的民风家训。 特色从陆路入镇山。西出贵阳,驱车行20余千米,出石板镇,左转,再行干余米,便见畜老的石径和城墙,这便是镇山了。从陆路到镇山,是从高处进村。一条古老的石径,宽约5米,掩映在绿树丛中。石径沿山而造,右临岩壁,左瞰湖面。湖面低于石径约数十米,人在径上,不能观湖全貌,需透过密密匝匝的林木,方能看见斑驳的湖影,偶有渔舟划过,也是时隐时现,不能尽观全貌。高贵矜持,近得似伸手可及,又远得逞不可及,像是在梦里又像是在画中。石径不长,但古而深幽。古老的石板,千百年来已被磨得光滑铮亮,虽是高高低低,却没有一点儿松动的痕迹,在林木的掩映下,这石径显得幽深神秘,一阵微风掠过,有沁人心脾的山野之香。 沿石径向前,有一拱形门洞,便是寨门了。而今国泰民安,加之历来民风纯朴,寨门早已卸去,只留下这古老的门洞欢迎着今天的客人。进得门来,还是清一色的石径,古老铮亮,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着千百年来的沧桑岁月,映衬着布依人家的古朴民风。不惟石径,连房子也是石造的,石地、石墙、石瓦,还有露天的石桌和石凳,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和石头潜连了一起,一个名副其实的石居世界。 民居镇山村在山上,民居皆缘山而建,依势造形。从山顶到山脚,有一条两米来宽的石径连通,石径左弯石曲,顺山面起,宣抵湖边码头。石径两边,是顺势而建的民居,有石墙石瓦的,也有木柱石瓦的。那木柱房的墙体,有木的,也有牛粪和泥糊在竹墙上的,平滑整洁,透出一种原始和古朴。镇山村的房顶,既不用草,也不用瓦,更没有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材料,而是用清一色的薄石板盖成。这里盛产石板,其厚薄天然生成,大致在1-1.5厘米之间,工匠们只需将其,裁成菱形或方形便成了天然石瓦。由于盛产石板,镇山村附近的小镇是出了名的石板镇。 镇山村的民居不仅用石板建成,其布局也显得别有情趣。因为依山而建,从山顶到山脚形成了无数阶梯形的院落,每个院落又多为一正两厢的布局。院落接着院落,地面连着屋顶,一层层,一叠叠,全是石板缀成的鳞甲,似乎显示着这里的人家同水中龙王的亲近。这里的房屋,纵向看,层层叠叠,横向看,鳞次栉比,寨中石径纵横,每一条石径,都连接一溜院落,而院落的石墙,又将每一条石径封闭成一条条悠长的石巷,每逢夏季,繁茂藤蔓植物爬满了石墙和石院,一两条家犬奔逐,三五只小鸡觅食,整个是一幅农家乐的画卷。 饮食镇山的布依人家,饮食也别吕特色,就连餐桌也透出古朴之风。要么石桌石凳,要么木桌木凳。木桌木凳,没有上漆,没有色彩,抹得纤尘不染,木纹清晰可见,有的甚至抹出了沟回。餐桌上的菜肴,也透着原始和古朴。一切都出自农家之手,蔬菜瓜果自种自采且不必说,单是餐桌上的小鱼小虾,也是山民现捕现吃的鲜活产品。黄脆香酥的油炸鲫鱼,肥嫩香软的清炒河虾,算得上是镇山餐桌上的一绝。这些鲜活水产,不用人工喂养,不用饲料催肥,不仅没有污染,还因其生长缓慢自然而味道鲜美。 如果你尝过了镇山的河湖水鲜,那么且慢,你再来尝尝这里的南瓜汤和老腊肉吧。这里的南瓜,色泽红润,酥软清甜,怎么吃怎么觉得与众不同。挟上两片纯香老腊肉,品一口布依人家自酿的米酒,那可是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里的野菜也不可不尝,那可是都市中难觅的付挂肴。如若在夏季,你可在布依人家的庭院中摆上一桌农家菜,就着和照的阳光,任轻风拂面,听小鸟啁啾,偶或可见湖面上鹰击长空的壮景。若是临湖而坐,低头还可见鱼翔浅底。此情此景,细斟细酌,如再得二三知己相伴,那可真是要乐不思归了。你还可以在镇山的农家小住几日,晨曦有清脆的鸟叫蛙鸣,静夜听潺潺的流水和砚砚的风声。这时候,你的心随自然一起跳动,倾听那来自天上的声音。 在镇山,你一定会为这里古朴的民俗所震撼,不论你是从水路或是陆路进入,只要你踏上镇山的土地,这里的姑娘小伙便会为你唱起多情的山歌,敬上一杯香甜的米酒,芦笙唢呐合乐,姑娘小伙跳舞。这时候,不由得尔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当然,这只是进寨时的欢迎,到你坐在了农家的餐桌前,盛情的主人还会为你敬歌敬酒,其时,酒未沾唇,你已经先醉了。 这里的布依族姑娘个个都是唱歌能手。她们的敬酒歌,曲谱固定,歌词却多是即兴创作的,常常视现场气氛和客人的身份而定,信口唱来,悦耳动听。 婚俗镇山的婚嫁习俗也别有情趣,这里班李二姓相传,从不通婚。不仅如此,就是外姓人家,同居一寨的也不通婚,姑娘必定嫁出寨,小伙子也只能从外边迎娶,说来也巧,这从古沿袭的婚嫁习俗,竟然与今天昌导的优生优育丝丝合缝。难怪镇山的布依人家人人健壮,个个机敏、水灵。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傍水而居的民族,有着水的灵性与柔美,更与他们的文化习俗尤其是婚嫁习俗的科学化密切相关。 镇山的布依姑娘美丽、贤淑、泼辣、大方。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有繁琐的封建束缚。也许,我们无从知晓她们过去的恋爱和婚姻,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今天布依姑娘"抢新郎"的游戏中窥见她们过去婚恋习俗之一斑。今天,如果有珍贵的客人来临,布依姑娘会邀请他们中的年青小伙与她们一道做"抢新郎"的游戏:在芦笙和唢呐的伴奏下,姑娘小伙们一同跳起欢快的舞蹈。突然,乐声骤停,姑娘们迅即跑向"意中人",你若被哪一位姑娘抓住,你就成了她的新郎,然后携手进入"洞房"。在今天,这当然只是游戏而已,但过去布依人婚俗的影子却清晰可见。布依人的率真,布依人的奔放,布依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也许都已经包含在这婚恋的习俗中了,或者说是通过这婚恋的习俗折射出来,至今仍然色彩斑斓。 布依人的服饰也很美丽。今天,随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平时已不大能分出布依人独特的民族服饰,不过,在镇山村,这种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男人是对襟衫,大方领,布纽扣;姑娘的衣服则是小方领,细腰大摆,镶上精致的花边,缀以美丽的刺绣,就连裤脚上也是有花边和刺绣的。未婚女子的衣服短些,下摆长至臀部。已婚妇女则着庆装,多是长至膝盖,也有更长些的。不管已婚未婚,布依女子都喜欢包头巾,扎围裙。布依人的服饰颜色多以青、蓝为基调,配以彩色的刺绣和镶边,朴实而有色彩,艳丽中言庄重。他们的服饰,都是手工做成的,体现出布依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