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护珠塔 |
释义 | 护珠塔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境内,塔位于天马山的中峰之右,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残高19 米 。 斜塔概况护珠塔又称宝光塔。在上海市松江区天马山中峰。因塔身倾斜,故又称斜塔。天马山是“云间九峰”第八峰,为九峰中最大的一座。圆智教寺是九峰中较大的一座佛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原在华亭县城西南,五代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2年)道水灾坍塌,遂迁到山上。宋代又扩建。寺后有护珠塔,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栱云山的许大全建造。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重修。建筑结构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18.82米,楼阁式。每层有腰檐、平座、栏杆,原是一座玲珑的宝塔。据史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山顶因佛事,爆竹引起火灾,外廊及塔心均遭焚毁,仅存 色塔身。之后,当地百姓迷信塔砖中有舍利宝珠,大肆挖掘觅宝,塔基两处挖去三分之一,致使古塔明显倾斜,加之塔四周土壤不一,造成塔身沉陷不均。 历史发展护珠塔建于北宋元末二年(公元1097年),砖木结构,八面七层,高18.81米。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灾,只剩砖砌塔身。该塔塔身倾斜度达30。52`52`,顶部垂线已距底层塔心2.27米,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成为上海一大奇观。为了保护珠塔,1987年底对塔身进行了加固,以保护珠塔斜而不倒之雄姿。 勘查结果1982年经勘定,塔顶部垂直线与塔中心相距2.27米,塔身向东南倾斜6°52’52”。1987年,文物管理部门对护珠塔进行修理加固,保持其斜而不倒。护珠塔数百年来斜而不倒的原因,还有一则神秘的传说,在塔的东面20米处,有一株古银杏树。相传是周文达所植,古树分技呈龙爪状,向西扑抱塔身。当地老人云,此银杏树是山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所以几百年来斜而不倒。今塔斜度很大,是我国斜塔之一,塔虽倾斜,但历时200多年不倒,今仍屹立于山巅。 护珠塔 又称护珠宝光塔,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马山中峰之右。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残高19米。塔始建年代,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五《圆智教寺记》;“寺后护珠宝塔,宋元丰二年(1079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建。”又据《干山志》卷十记载:“宝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级,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干山杂志》:“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显宝光,故名。”塔因长年无人管理,损坏严重。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1982年,勘查结果,塔身向东南倾斜6°51′52″。因塔严重倾斜,故俗称斜塔。1982年,市文管会组织成立“天马山宋护珠塔研究修缮组”,确定了“按现状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缮方案。1984年,开始施工修理,采取传统建筑工艺,先用竹木架支撑,扶住塔体;再在每层腰檐筑铁箍;然后用8根钢筋,从塔顶贯穿而下,到达塔基后,似“蟹爪”向四面八方横向伸出,直接连结地下岩石,以拉撑塔身,保持斜而不倒的奇姿。经测定,经过修缮后的护珠塔,可抗6级以下地震和10级以下风力。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 护珠塔又称宝光塔。在上海市松江区天马山中峰。因塔身倾斜,故又称斜塔。 不倒之谜相传护珠塔中藏有舍利珠,时现宝光,故塔又名“宝光塔”,亦称“宝光护珠塔”。护珠塔因长年失修,损坏严重。据记载,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山上因佛事燃爆竹,引起火灾,烧毁塔心木和各层木结构,引起塔身倾斜。又说,造塔时砖缝里原 塞有铜钱,后有人为找铜钱,拆掉塔砖,致使塔基毁坏而造成倾斜。如今,护珠塔伺东南倾斜6度51分52秒,比世界著名的意 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得还厉害。爬上山顶,近塔仰视,欲倒之势 令人胆寒。但从乾隆至今二百余年,历经无数次的狂风暴雨,峰巅的斜塔却依然如故。1982年,护珠塔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1983年成立的“天马山护珠塔修缮组”,制订了以民 族传统建筑工艺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科学修缮方法,采取我国传统修建古塔的工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层层加箍,纵向面面加筋,并用钢筋混凝土灌注“蟹脚撑”,使七层宝塔层层连接,塔基和山岩结成一体,外貌不变,斜而不倒。维修工作于1987年12月竣工。 民间传说对于它的不倒有很多传说和科学解释。传说,百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神秘人来到护珠塔脚下,他们用镐在塔底刨个不停,一阵忙碌后,他们好像找到什么。于是只要到了夜晚,护珠塔脚下就会经常出现挖宝人;终于有一天,护珠塔塔底被挖出一个大洞。于是一种恐怖的说法开始流传,护珠塔的镇塔之宝被人挖走,护珠塔就要倾倒。根据这个传说,林晓明认为传说中被挖走的镇塔之宝很有可能是舍利子。但这颗舍利子真的是在塔底被偷的吗?按照江南古塔的结构,五色舍利珠应该藏在塔叉顶部,塔砖结构有一个天宫,天宫里有一个银匣藏在里面,然后盖顶时把它封起来。经过查找资料,林晓明似乎找到答案:“乾隆五十三年,护珠塔经历一场火灾,塔顶全部烧毁,木结构荡然无存。”据传说,护珠塔之所以会发生该次大火,也是与塔藏著舍利子有关。据了解,传说塔里埋藏舍利子后,人们都来朝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香火非常旺,到清代乾隆年间,朝拜时焰火掉在塔心里,就造成火灾。根据该说法,似乎护珠塔倾斜的原因是挖宝引起的。对于护珠塔倾斜的真正原因,早年参与护珠塔保护工作的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家佑说:“塔建在一个山坡上,从土层来讲,东南土深一点,西北土浅一点,那么它的基础是一边硬一边软,这就是塔倾斜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乾隆时期的那场大火对塔身破坏比较严重,也进一步加剧塔身的倾斜。” 专家意见建筑力学专家认为,意大利比萨斜塔高五十四米,全都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按理说,意大利比萨斜塔很容易倒塌,但从一开始建造时,就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因此一直到现在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但是护珠塔的倾斜角度要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斜很多,而且以前从没进行过任何保护措施,并且经历各种天灾人祸的威胁,从这点上看,护珠塔能够现在倾而不倒,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建筑专家提出真正的原因,应该和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有很大关系。护珠塔的材料是混凝土结构,古代建筑用很粘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砂子拌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很坚固,接近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除了建筑材料外,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护珠塔的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而且每层的门不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著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同时因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断裂塔身也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