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释义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的前身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于2008年4月28日正式成立,主要负责“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和“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下设办公室、农村经济研究室、农村社会研究室、乡村治理研究室等。 (一)历史沿革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前身是2006年3月27日成立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当时,为顺应湖南新农村建设的形势要求,院党组整合全院各学科农村研究的力量和资源,在本院原“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心”和“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主任由朱有志院长兼任;王晓天、方向新、贺培育、肖毅敏、乌东峰、汪金敖、陈文胜为副主任,陈文胜兼任秘书长(负责中心具体工作);谢瑾岚、杨天兵、刘险峰、陆福兴、王文强、张超美为副秘书长。2007年元月,中心被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批准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2008年4月28日,院党组发文正式成立农村发展研究所,负责“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和“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2010年3月30日,院党组发文成立“院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挂靠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下设办公室、农村经济研究室、农村社会研究室、乡村治理研究室;现有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2人,博士(含在读)4人;现任所长陈文胜,副所长王文强。 (二)学科特色农村发展研究所秉承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的学术传统,按照院智库建设的要求,以“推动湖南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紧紧围绕湖南农村实际问题开展科研工作,旨在探索农村发展规律,研究农村发展热点难点,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致力于树立一面学术旗帜,引领湖南农村研究方向,建设在中部地区乃至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农村问题研究机构。 1.独到的研究取向 立足于湖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要开展农村经济、乡村治理、农村教育、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公共政策等方向研究,侧重湖南“三农”应用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决策当好参谋,尤其注重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性建议。 2.立体的研究方阵 农村发展研究所继续发挥“中心”的优势,在所内研究人员不同学科背景的基础上,注重发挥院内涉农研究的力量,多学科整合,多视野审视,多层次探讨农村问题。充分发挥“中心”建立的外联优势,注重理论、实践、决策三者的互动,借助“中心”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等院外不同层次的力量,形成湖南农村研究的合力与品牌。 3.广泛的对外合作 农村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各地方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学府的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等全国知名的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基地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4.理论与实践密切对接 农村发展研究所为获取第一手真实有效的调研资料,并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到农村基层,在“中心”的基础上已相继在湖南典型的农业地区宁乡县大屯营乡、衡东县大铺镇、耒阳市哲桥镇、耒阳市新市镇、衡阳县三湖镇、澧县宜万乡、凤凰县吉信镇、望城县光明村、宁乡县关山村、浏阳市石江村等14个乡村成立了调研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对接。 5、良好的学术平台 农村发展研究所现挂靠有2007年审批成立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有2006年9月9日开通的“中国乡村发现网”,该网站已经成为全国“三农”学术界的知名网站,荣获2007年“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称号;有2006年11月3日开始定期出版的三农通俗读物《中国乡村发现》,该书2007年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得到了读者、决策层、理论界的一致好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捷(时任)作出肯定性批示,张晓山、李培林、王东京、曹锦清等2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给予了书面高度评价。同时,农村发展研究所还与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等民间团体密切合作,构筑了农村研究的良好平台。 (三)主要成果原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和现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致力学科建设,力争学术突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农业农村经济研究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在现代农业、粮食安全、集体经济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诸多成果。组织开展了20余项相关课题研究,其中国家重大招标课题2项:“中心”主任朱有志院长2009年主持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乌东峰教授2009年主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中心”主任朱有志院长2008年主持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乌东峰2008年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现代多功能农业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研究4项(分别由陈文胜、王文强、刘新荣、陆福兴主持),省社科规划、省软科学等省级一般课题5项;横向委托课题8项,包括省政府委托课题《转变发展方式: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获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省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委托课题《湖南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出版了《湖南农业现代化研究》(朱有志主编),《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0》(朱有志等主编、陈文胜执行主编)。公开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其中在《光明日报》发表3篇,即朱有志、陈文胜论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一致性》(《光明日报》2009年11月3日)、朱有志、陈文胜论文:《四个转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光明日报》2010年2月21日)、陈文胜论文《国民经济转型必须从三农突破》(《光明日报》2010年7月13日);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国情国力》、《中国财政》、《当代世界》、《制度经济学研究》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如陈文胜撰写的研究报告《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得到原省委书记张春贤的肯定性批示,农村发展研究所集体完成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持续发展调研报告》得到省委常委、秘书长杨泰波的肯定性批示。 2.农村社会与乡村治理研究 重点在乡镇改革、乡村债务、农村教育、农民工问题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等相关省级课题研究5项。出版《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陈文胜著,2007年);《乡镇视角下的三农》(陈文胜著,2007年);《教育资源整合中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研究》(张黎著,2009年)相关学术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其中,陈文胜论文《乡村债务的社会公共危机研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三农学界的五种倾向》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陈文胜、陆福兴论文《新农村文化的战略思考》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另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他报刊转摘20余篇;陈文胜论文《化解乡村债务的对策与建议》还被人民网评为“2006年度最受关注的五大网络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如2006年,陈文胜调查129个乡镇撰写的《乡村债务的社会公共危机研究》,得到了原省委书记张春贤、原常务副省长肖捷和原副省长杨泰波(现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的肯定性批示,陈文胜还参与了省政府关于化解村级债务文件的起草工作。2008年,陆福兴撰写的《切实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得到副省长郭开朗(现省委常委)的肯定性批示。 3.新农村建设及有关综合研究 农村发展研究所与原“中心”科研人员还紧跟时代形势,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共完成相关课题研究6项,包括省重大课题《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战略对策研究》(朱有志主持),与中国社科院农发所联合承担的国情项目《中国村庄调查》,与省发改委规划处联合开展城乡一体化系列课题研究等。出版著作5部,包括专著《新农村建设热点难点着力点》(陈文胜著);编著《湖南新农村——名人·名村·名乡镇》(陈文胜执行主编),《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湖湘三农论坛·2009常德》、《湖湘三农论坛2010·邵阳》、《湖湘三农论坛2011·衡阳》(陈文胜等主编),其中《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十届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陈文胜等著《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分别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2010年第4期,后者还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党政部门的采用,如陈文胜、王文强、陆福兴2010年撰写的研究报告《将县域发展作为推进“四化两型”的主战场》得到了省委书记周强的肯定性批示,有关内容写入了省“十二五”规划。 4. “三农”理论的通俗化研究 近年来已经出版相关书籍20多部,包括朱有志主编、陈文胜执行主编的《中国乡村发现》14辑),朱有志主编、陈文胜执行主编的《中国乡村建设》4辑;陈文胜主编的《新型农民能力培养丛书》5本(分别是刘新荣编著的《交往与礼仪——我们的生活充满礼仪》,王文强、贾建友编著的《求职与创新——我们的前途自己打造》,陆福兴编著的《保护与维权——农民的安全自己把握》,范东君、陈旺民编著的《理财与消费——我们的财富自己支配》),该丛书得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的肯定性评价,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2010—2011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 (四)学术交流1.举办学术会议 2007年11月8日,“中心”举办了解读“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农村政策的精神”的学术研讨会,“中心”部分顾问、特约研究员、特邀嘉宾、专家和媒体记者等30余人参加座谈会;2008年7月12日,“中心”与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湖南天君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大国治理”第1期论坛;2008年10月25日至27日,“中心”联合有关单位承办了在长沙举行的第四届社科农经研究大会暨首届“湖湘三农论坛”,300多位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参加研讨,多家中央和省内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还承办了第二届“县乡干部论坛”。2009年10月24日至26日,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承办了在常德举行的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2009年11月6日至8日,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承办了在长沙宁乡县举行的“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国家及国内研究“两型”农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加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11月9日至10日,“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等共同主办了第三届“县乡干部论坛”。2009年至2010年,农村发展研究所以“中国乡村发现网”为平台,举办了六届“三农”QQ学术论坛,开创了全国利用QQ举行学术论坛的先河,在全国“三农”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0年10月24日至25日,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承办了在邵阳举行的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11月20日至21日,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主办了第四届“县乡干部论坛”。 2.开展多方交流 近年来,“中心”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共参加过全国性学术会议100余人次,并接待各类专家、党政干部、农民来访交流200余人次。如2006年陈文胜应邀以访问学者身份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2009年组织开展了3次外出交流活动,与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所、湖北省社科院及农村经济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等享有盛名的三农研究机构以及三农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3.推进学术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服务学术与社会,如陈文胜研究员于2006年5月起分别应邀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省政府农办、省地震局、株洲市财政局、望城县委党校、浏阳市政府、湘潭县委、宁乡县大屯营乡政府等单位做学术报告30余次,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乡镇改革问题提供专家意见;应长沙市委邀请,为市委中心组作了《世界金融风暴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专题辅导等。“中心”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还接受中央及省内新闻媒体采访300余人次。 附:历任所领导名单及其任职时间 所长及任职时间 陈文胜(2010.6-) 副所长及任职时间 王文强(2009.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