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泊生态系统观测方法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陈伟民,黄祥飞,周万平 著丛 书 名:野外试验站(台)观测方法丛书 出 版 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ISBN:9787801637451 出版时间:2005-01-01版 次:1页 数:259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地球物理学 内容简介《湖泊生态系统观测方法》是野外实验站(台)观测方法丛书之一。该书是依据《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中的一些方法,参照日本、德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陆地观测系统、英国环境变化网络、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和国际标准组织资料确定湖泊生态系统野外研究站(实验站)观测指标体系等编撰完成的。内容包括采样;湖泊环境调查;气象与辐射观测;水的理化性质测定;湖泊沉积物分析;主要水生生物现存量的测定;生物生产力的测定;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调查;编制湖泊观测、监测数据的有效位数表和各种观测、监测记录表格等。 目录第一篇 绪论 1 湖泊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1.1 野外观测的目的 1.2 野外观测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1.3 野外观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 湖泊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历史与发展 2.1 国外野外观测的历史与发展 2.2 国内野外观测历史 2.3 野外观测的发展趋势 3 湖泊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3.1 国内外湖泊研究站(试验站)指标体系分析 3.2 野外研究站(试验站)观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采样 4 湖泊水质样品采集程序的设计 4.1 概述 4.2 范围 4.3 水样采集的目标 5 采样点的确定 5.1 概述 5.2 选定长期观测点 5.3 垂直分层观测 5.4 采样安全注意事项 5.5 采样时间 5.6 采样频次 6 采样技术 6.1 采样种类 6.2 理化采样 6.3 微生物采样 6.4 生物采样 6.5 样品的保存、运输与处理 7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7.1 样品的采集 7.2 样品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湖泊环境调查 8 湖泊流域与湖泊形态特征调查 8.1 概述 8.2 流域面积和湖泊补给系数 8.3 湖泊水面面积 8.4 湖泊长度 8.5 湖泊宽度 8.6 湖泊岸线长度 8.7 湖泊岸线发育系数 8.8 湖泊形态系数 8.9 湖泊岛屿率 8.10 湖泊容积、深度、底坡形态特征 9 湖泊水文要素观测 9.1 概述 9.2 湖泊水位 9.3 湖水水深的测定 9.4 湖流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气象与辐射观测 10 气象观测 10.1 概述 10.2 云 10.3 气压 10.4 风 10.5 空气温度(气温) 10.6 空气湿度 10.7 降水量 10.8 积雪 10.9 霜期 10.10 蒸发量 10.11 水面蒸发 10.12 日照时数 11 辐射观测 11.1 概述 11.2 总辐射 11.3 散射辐射 11.4 反射辐射 11.5 直接辐射 11.6 净辐射 11.7 分光辐射 11.8 可见光辐射 11.9 紫外辐射 11.10 气浑浊度 参考文献 第五篇 水的理化性质测定 12 水温的测定 12.1 概述 12.2 水温计法或颠倒温度计法 13 浊度的测定 13.1 概述 13.2 分光光度法或目视比浊法 14 水色的测定 14.1 概述 14.2 铂钴标准比色法或稀释倍数法 15 透明度的测定 15.1 概述 15.2 塞氏盘法 16 电导率的测定 16.1 概述 16.2 电导率测定法 17 水下辐射的测定 17.1 概述 17.2 辐射计测定法 18 pH值的测定 18.1 概述 18.2 玻璃电极法 19 溶解氧的测定 19.1 概述 19.2 碘量法 19.3 电化学探头法 20 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的测定 20.1 概述 20.2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20.3 电位滴定法 21 钾和钠离子的测定 21.1 概述 21.2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3 火焰发射光度法 22 钙、镁离子的测定 22.1 概述 22.2 EDTA滴定法 22.3 原子吸收法 23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3.1 概述 23.2 氧化还原电位计测定法 24 氯化物的测定 24.1 概述 24.2 硝酸银滴定法(莫尔法) 24.3 离子色谱法 25 硫酸盐的测定 25.1 概述 25.2 重量法 25.3 铬酸钡光度法 25.4 EDTA滴定法 26 总磷的测定 27 磷酸盐的测定 28 总氮的测定 29 硝酸盐氮的测定 30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31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32 氨态氮的测定 33 二氧化硅(可溶性)的测定 34 总有机碳的测定 35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3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第六篇 湖泊沉积物分析 37 沉积物含水量测定 38 沉积物粒度的测定 39 沉积物中凯氏氨的测定 40 沉积物中总磷的测定 第七篇 主要水生生物现存量的测定 41 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测定 42 大型水生植物现存量的测定 43 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测定 44 底栖动物现存量的测定 45 鱼类调查 46 细菌现存量的测定 第八篇 生物生产力的测定 47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48 浮游动物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第九篇 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调查 49 概述 附录1 湖泊观测、监测数据的有效位数表 附录2 记录表格 ·收起全部<< 前言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研究有三大试验基地:一是用于研究自然界演化规律的大自然这个天然试验基地;二是用于研究物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实验室;三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这个最庞杂的人类社会。大量事实表明: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领域诸多学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的实验研究,而地球科学、宏观生物学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则除了实验室外,还要依赖于野外考察和试验站的长期观测试验、示范与资料积累。随着资源环境等学科领域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对野外试验站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概括地说,野外试验站的主要功能是:对自然界的关键要素做长期、系统的监测,进行基本数据的积累;对自然界发生的重要过程进行实地的系统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构建各种优化模式,进行示范。 野外试验站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地。野外试验站的优势在于具有多学科结合,系统、综合的研究条件。这对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自然界一系列复杂系统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间的渗透、交叉日益频繁,研究的思想也从过去仅注重单一的过程研究,而发展为以整体、系统和时空多尺度的角度,综合地研究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的整体行为。野外试验站所在的典型地区或典型环境,大多是各种自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自然单元,是开展综合研究的理想场所。 野外试验站是进行长期观测和数据积累的基地。野外试验站所取得的长期序列资料,充实了相关学科的内容,为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交叉学科的创立和新领域的开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国科学院建立的由35个野外试验站组成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建立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等。这些网络的建设,使我国积累资源、环墙等方面基础数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