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释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地处国家南湖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其前身是1950年11月14日国家建立的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其最早历史可以上溯至190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创的南湖农业试验场。1978年正式定名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是直属湖北省政府领导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职责是从事农业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科技产品研制与开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概述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唯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现设有作物育种栽培、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果茶蚕桑、生物技术、辐照加工、农业测试与科技信息、生物农药等8个研究所、中心,37个研究室。现有在职职工2487人,其中科技干部60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9人,其中国家级专家8人,省级专家4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1人。全院国土面积1200公顷,固定资产总值6560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915台。

成果

建院以来,取得科技成果60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282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103个。自1987年湖北省设立科技进步奖以来,全省仅有2项科技进步特等奖,本院均为主要完成单位,19项一等奖中全院有8项。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我院已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利用、瘦肉猪育种、生物农药研制、新型微肥和复合肥开发、动物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领域达到和保持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通过“九五”的发展,又培育了家禽、兽药、动物营养、蔬菜、复配农药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学科。

目前发展

目前全院承担科研课题140多个,其中国家“863”课题8个,其它国家级课题43个,国际合作课题9个,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和饲养技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农用新产品研制及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研究,农业宏观战略及科技管理等软科学研究等。近年来,本院积极开展科技兴农活动,加快成果的推广转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区域开发先进集体”、“省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山区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科普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为湖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全院还先后两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发展历程介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11月14日新中国最早成立的6个大区性农业科研机构之一的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其历史还可以上溯至二十世纪初叶,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创的南湖农业试验场。中南农科所隶属于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领导,主要服务湘、鄂、赣、豫、粤、桂等6个省。1955年3月,中南农科所改组为华中农科所,隶属于农业部,主要服务湘、鄂、赣3个省。1958年元月,华中农科所与湖北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合并成立湖北省农科所,划归湖北省领导。1978年元月,湖北省委将省农科所、省畜牧特产所和省蚕种场合并设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省政府直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

到2010年,全院在职干部职工1500多人,科技人员725人;设有9个研究所(中心),分布在武昌、江夏和恩施;按照农业生态区,依托省农科院建设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还下设有4个综合试验站;建有国家长江中游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1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中心;拥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围绕“一轴四心”建设的南湖农科城,逐步成为支撑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和环境优美的农业科普观光园区。“十一五”以来,省农科院荣获“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获“省级文明单位”、连续3年获“全省目标责任制管理先进单位”以及“全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等称号。2010年8月3日,省委书记罗清泉视察省农科院后给予充分肯定:“省农科院‘十一五’期间,变化很大、成绩巨大、贡献重大”。

创建60年纪略

60年辛勤耕耘,湖北省农科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900多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138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384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205项(次),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2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5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省农科院在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瘦肉猪育种、高山蔬菜、生物农药研制、新型肥料、动物生物技术、南方砂梨、猕猴桃、板栗栽培技术等研究领域达到或保持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培植了生物农药、家禽、兽药、动物营养、中药材、蔬菜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新学科。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院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244项,项目总数同比增加60%以上;争取项目经费连年突破历史,总经费接近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鉴定成果69项,审定品种35个,与“十五”相比翻了一倍;取得获奖成果60余项,有5项科技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发明)一等奖。

湖北省农科院育成、示范了水稻鄂中5号、培两优3076,小麦鄂麦18、鄂麦23,棉花C111和EK288等一批大宗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为全省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他们还集成创新了水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小麦高产创建核心技术、棉花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一批具有大面积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并在稻麦棉主产区示范推广,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深情扎根荆楚地 成果服务千万家

湖北省农科院先后组织实施了大别山区科技致富、特困县对口科技扶贫、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建设、鄂北岗地农业综合开发、茶叶亿元工程、科技稳农业促增收应对金融危机“四三”活动、“616”对口帮扶工程、对口援建地震灾区等项目;组织开展了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救灾等科技支农活动;还初步构建起了院县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的成果转化体系,已在全省建立了11个专家大院。

“全国科普先进集体”、“全国科特派先进集体”、“省区域开发先进集体”、“省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山区建设先进单位”、“科技副县长管理与选派先进单位”、“科技援建地震灾区先进单位”……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技专家付出的肯定与赞许。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省农科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化道路,并培育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科技型产业。

全院现有科技产业15个,其中公司制的产业有9个。科技产业建设重点围绕种业(包括作物种子种苗、畜禽良种等)、药业(包括生物农药、兽药、中药材等)和技术服务型产业(辐照加工、分析测试等),以自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基础,开发出BT生物杀虫剂系列产品,猪用预混料、添加剂,畜禽品种,水稻、棉花、蔬菜、蚕、桑品种,兽药、蚕药产品,果树、茶叶、中药材苗木等。

近年来,全院科技产业年总产值达2亿元左右,年创利润3000多万元,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的重要平台。

人才强院是根本

目前,全院在职科技人员725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6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7人;博士80人、高级职称人员248人;中青年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量的60%以上。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该院提出做强做大研究所的思路,突出了科技人员主体地位,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了科技人员待遇,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一家四级”岗位,聘请客座研究员,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产业基地,与武汉大学、中国农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举措,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此外,他们还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演讲,同时也派出一批中青年专家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把拔尖人才、后备人才送出去进行专门培训;通过为老专家配备助手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先后与100多个国家、5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近几年来,省农科院共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20多人,聘请客座研究员22人,还吸引了一批科研领军人才,初步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聚集。

谋发展 绘蓝图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湖北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重大需求,突出学科结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境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循环农业、设施农业、高山蔬菜等十大学科;

加强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重点实施长江流域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联合攻关、鄂北岗地综合农业技术联合攻关、“南水北调”中线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攻关、江汉平原种养加新模式联合攻关以及畜禽适度规模高效健康养殖联合攻关五大工程;

继续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加大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9个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南湖农科城“一轴四心”建设步伐,启动并部分完成金水循环农业研究试验基地、鄂州植物科学试验基地和海南南繁试验基地3个综合试验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全省建立30个专家大院,巩固深化“四三”活动,加快5个院企联合研发体建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