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北三湖农场 |
释义 | 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位于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境内,始建于1960年9月,国土面积6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万亩,林地1.7万亩,精养渔池2000亩,总人口1.5万,职工7000人,辖3个分场、26个生产队,3家国有控股企业及13家民营企业。 三十年来,农场稳步发展,成就辉煌。1999年农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业现代化试点单位和棉花产业化示范单位。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长江流域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双百示范场”,即:百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联系村(场)之一和百家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场。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为湖北农垦和周边农村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438万元增加2007年的到2057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由39万元增加到9560万元,人均年收入由181元增加到5160元。棉花单产从1978年的70斤提高到现在的660斤,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195%的比例实现了快速增长。现在农场常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优质专用棉6000吨左右、粮食2000余吨、油料1000余吨、水产品2000吨,出栏生猪1.5万头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0.9%、6.2%、3.9%、34.8%和14.2%。棉业和种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成为农场发展的主导产业。“天星”牌皮棉、“三湖”牌种子及种猪、“星都”牌罐头等形成了省内知名品牌。形成了棉花公司、种子公司、畜牧公司等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 二、职工收入稳步增长 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的同时,农场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对农工增收的贡献率,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一是推行“一队一品、一队一特”的庭院经济模式,形成了“菜篮子庭院经济”、 “多种经营庭院经济”、 “生猪小区庭院经济”、 “粮棉制种经济”和“特种养殖庭院经济;二是调整种养结构,引导职工开发新的种养品种;发展连作套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近年来复种指数均达到190%以上,把增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棉花以外的种养业上。三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鼓励职工务工经商,发展劳务经济。四是依托棉花、种子、畜牧、罐头四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拓宽职工增收渠道。 近年来,农场人均收入以每年400元的速度增长,2007年达到5160元。比江陵县农民人均收入高1283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1163元。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稳步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小学常年在校生达2400人;常年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职工超过3000人次,每两年全场职工全面培训一次,1100人参加二三产业劳动就业培训,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达到274名,科学种田明白人普及到户。全场职工已整体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007年底,实际参保职工达6076人;低保实行了应保尽保。医疗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人口全部进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人口全部进入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医疗统筹覆盖率达到98%,基本消除了有病无钱医和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居民的通电率达到100%,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饮水问题总体上得到了有效解决。合作医疗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万人科技人员数、居民质量指数、信息化程度等指标达到小康生活基本标准。 四、基础设施持续加强 农场现有硬化公路110千米,水泥晒场6万平方米,60%以上的职工建起了小康住宅楼。基本实现了家家门口通水泥路。 农田建设全部实现标准化。全场耕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沟硬化的标准。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现有排灌泵站65座,装机83台、6500千瓦,排水渠道纵横交错;硬化灌渠总长90千米,高效种植模式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全部耕地实现了排灌自如,水旱轮作,做到了“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上”;90%以上的面积已经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防洪、排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灌溉能力明显增强。 五、优势产业发展迅猛 棉花生产稳步发展。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业现代化试点单位和棉花产业化样板建设单位,200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长江流域专用优质棉生产基地。在棉花生产方面:一是推广了“五统一”的生产模式。统一棉花良种供应,以鄂杂棉6号和鄂杂棉26号为主推品种;统一主要生产技术,在棉花种植、生产管理环节、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统一连片种植,棉花品种实行一场一品连片种植;统一机械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统一抗旱排渍,分场和生产队负责及时组织抗旱排渍,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二是加强“水旱轮作”力度。我场现有耕地5万多亩,每年除安排1万亩实行轮作换茬外,其余耕地全部种植棉花。三是发展连作套种。连作以优质小麦、油菜为主,复种指数常年保持在19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场棉花生产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产量达到了一平方米一斤籽棉,注册的“天星牌”皮棉标准级达到85%以上,纤维长度达到29-31毫米,马克隆值B级达80%以上,品级一致性好,基本无“三丝”( 头发丝、麻绳丝、塑料丝)。亩产达到600-700斤,按2007年市场价2.98元/斤计算,亩创产值1788-2086元。除去农资、人工等费用800元,亩获纯利1000-1200元,加上套种小麦创产值300元(400-700斤),亩纯收入达到1300-1500元。按每户25亩面积计算,户均纯收入达到3.25万元-3.75万元。 三湖种业快速壮大。一是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先后投资285万元,完善了试验示范基地的农田排灌降工程、田间路网林网工程、田间闸涵桥配套工程建设以及田间物理防治设施,按标准建成棉花优质高产核心试验区500亩,核心展示区5000亩。二是更新棉种加工设备,扩建种子仓库,添置化验测定仪器。三是加强棉种研发力度。研发出5个优质棉新品种,且有1个品种进入国家区域试验,另有2个品种正在参加省级区域试验和长江流域区域试验,在去年全省8县3场棉花板块建设评比活动中,“鄂杂棉6号”在28个参选品种中获第一名,“鄂杂棉6号”和“鄂杂棉26号”同时被列入湖北省2008年国农棉花良种补贴,种子公司也被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三湖”牌优质棉种现已辐射7省70多市县,常年推广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其中良种补贴推广面积34万亩,覆盖公安、松滋、监利、仙桃、黄梅、五三、三湖五县二场,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生猪养殖发展迅速。一是扩展养殖规模。畜牧公司在已有2个生猪原种场共4.5万平米养殖面积的基础上,2008年又新建了2个标准化万头猪场,建设总面积达到了6万平米,已发展成年出栏种猪1万头、肥猪4万头的标准化养猪企业,为年出栏生猪10万头的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发展循环养殖模式。公司现正在着手建设生物有机粪肥加工厂、污水处理与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养猪与农业种植的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林业发展日新月异。三十年前,农场仅有用材林2万株,不仅品种单一,而且不具规模,难成气候。1986年以来,农场大力实行造林绿化,引进开发苗木新品种,年均造林8---10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产值过亿元。现有优质速生成片用材林2000多亩,其它树木90万株,活立木蓄积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8.5%,比1978年增长了7.5个百分点。实现了干道常青化、农田林网化、村队花园化、单位园林化。 六、农业机械全面推广 农场将发展机械化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积极支持农机研发与推广。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推广由农场机械厂自行研制的“垄上行”牌多功能棉田管理机,经过多次技术改进,现已获得国家专利,集棉田翻耕、中耕、施肥、喷药、抽水和陆路运输于一身,深受职工青睐,现在除了替换本场所有耕牛外,还推广到周边乡镇农场。 二是加快农机普及力度。采取发放购机补贴的方式,按照每淘汰一头耕牛补贴300-500元,购置一台棉田管理机补贴3000元,改装一台老式棉田管理机补贴800元,购置一台插秧机补贴1000元的标准,大力推进“以机代牛”,至今已发展新型耕整机610台,全场耕整机总台数达到1110台,基本实现平均50亩棉田1台机械的标准。2007年,全场476头耕牛全部淘汰,共发放农机、耕牛补贴202.74万元,率先在湖北农垦建成了机械化农场。现在全场农业生产加工机械达1360多台套,3万千瓦,农业劳均拥有农机动力6.6千瓦,农田水利建设、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的机械化综合作业程度,分别达到70%、75%和80%,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100%。 二是完善农机管理办法。为巩固“以机代牛”工作成果,确保无机户生产不误农时,农场成立了农机管理办公室,分场农机协会设农机专管员,负责无机户的结对帮扶和农机管理服务。设立了六处机车维修点,补贴维修经费1万元,确保农忙时节24小时服务到位。推行了农机农田作业指导价格。以分场为单位对新机手进行机械理论、维修保养、安全操场作等培训。层层签定了“以机代牛”目标管理责任状。今年,农场没有发生一例耕牛反弹现象,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有效巩固,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农场还根据生产实际,大力推广了棉田深耕、棉杆粉碎还田、化肥机械深施、机动喷雾器喷药、飞机治虫等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技术。 七、农业生产科学规范 一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在棉田标准化建设方面,按500-800亩成形成块,田间四沟统一按“35112”(即厢沟深30厘米,横沟深50厘米,直沟深1米,围沟深1.2米)的标准施工,厢宽统一为2米,移栽密度为每亩1300-1500株,棉田机械中耕、灭茬、施肥、打药等工序依据标准进行操作。先后制订了“杂交棉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棉花主要虫害标准化防治技术”、“棉花人工收获、交售、加工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和“棉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标准化生产规程。棉花单产普遍达到了1平方米1斤籽棉的生产水平,棉花品质达到部颁标准。“天星”牌皮棉常年销售量6000吨左右。 二是试验示范新技术。500亩现代农业试验区主要进行棉花品种、水育苗、生物农药、等新技术试验,5000现代农业展示区主要展示棉花品种、无土育苗、双膜覆盖、宽行稀植、田间套种、频振灯灭蛾等增产增效技术。经过试验示范,农场种子公司研发的杂交棉一代良种鄂杂棉6号、鄂杂棉26号均比其它品种增产10%以上;水育苗和无土育苗比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每亩节约成本100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采用定时间、定数量、定肥料品种、机械深施等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5%以上,每亩节约肥料成本30-50元;对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利用频振灯灭蛾、推广抗虫棉、统一飞机防治,不仅降低了人工作业强度,使每亩防治费用减少3-5元,而且生产的优质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通过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每亩可相应增收近300元。 三是实施科技进队入户工程。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着力点,以农业专家、科技人员分片包干为手段,以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样板,建立了“科技人员联系到户、良种良法普及到田、技术要领指导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培养了52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和260户科技示范户,他们在科学种田,科技示范上发挥了较好的表率作用,为把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发展理念与时俱进 一是由市场指导生产。农场种子公司、棉花公司以订单指导棉花(棉种)生产,种子公司与制种户签订制种合同,按每袋低于市场5元的优惠价统一供种。棉花公司按籽棉订单数量发放无息生产扶持资金,按高于同期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籽棉。依托龙头企业配置资源和落实让利于农的多项措施,不仅保证了“第一车间”(生产基地)生产的原料符合“第二车间”(棉花加工)的标准和要求,“第二车间”加工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而且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棉花、棉种的科技含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 二是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分散经营的职工家庭农场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打造产业链,降低农产品销售风险,努力实现合作组织与成员间的利益双赢,促进共同发展。我场现已注册成立了农机、甲鱼、西瓜三个专业合作经济协会组织,其中农机协会已发展会员单位31个、会员1196人,带动农户2805户;甲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养殖农户26户,养殖水面达到220亩;西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种植户40户,面积达500亩。全场入社农工占全场农工的比重为21%,远远高于2.5%的全国平均水平。 三十年改革开放,三湖农场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普通农场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湖人将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继续发场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体队精神,用长远规划、科学发展的理念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三湖名片 全国“三百工程”试点单位 湖北省首批农业现代化试点单位 湖北省棉花产业化示范样板建设单位 长江流域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系农场 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湖农场场徽 (三湖农场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1997年3月) 场徽创意 场徽以圆构图,大小二圆相叠,既象征团结,也显示力量。 外圆绿色,示意绿满三湖,生机勃勃。内圆白色,示意三湖前景光明。内圆图形由三湖版图和底部“一”字组成。“一”示意干群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一往无前。三湖版图形状酷似船帆,置于“一”上,恰如一艘风正帆悬的航船,示意农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全图寓意:三湖农场干部职工豪情满怀,万众一心,投身农场建设和改革发展,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三 湖 精 神 (三湖农场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1997年3月) 团结 务实 勤俭 奋进 三湖精神诠释:三湖精神由“团结、务实、勤俭、奋进”四词组成,既有其独立含意,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团结”是基础,“务实”是前提,“勤俭”是关键,“奋进”为目的。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她展示了三湖人朴实无华的内在品质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团结: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农场才有今天。靠团结,创建了农场;靠团结,赢得了胜利;靠团结,铸就了辉煌。三湖人,要靠职工团结,干群团结,全场团结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因此,“团结”为三湖精神之首。 务实:真抓实干是三湖人的优良作风。靠这种精神,三湖,这位时代骄子才从莽莽荒原走来,才从水乡泽国走来;才在改革中崛起,才在开拓中发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遇事务必求实,是三湖人永远牢记的信条。 勤俭: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三湖人的传家宝。三湖农场靠它起家,靠它立业,更要靠它发展。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腐化奢靡之风随时可能滋长。但三湖人却始终认为:“勤俭办一切事业”应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奋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老一代三湖人为建设农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如今的三湖人更不会在科学发展的征途上浅尝辄止。农场五十年成绩斐然,但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目标更加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三湖人有不懈的追求,直至永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