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北麻城芝佛院
释义

概况

芝佛院,湖北麻城阎家河镇龙湖北岸的一座寺院,李贽辞官后,曾在此著书讲学。芝佛院原名芝佛寺,在河之北岸,因建寺时挖基脚挖出三支形状象佛像的灵芝而得名;龙湖寺在南岸,与芝佛寺隔河相望。李贽到龙潭湖后,即住在芝佛寺,并在寺中收徒讲学。又因读书讲学之故,遂称芝佛寺为芝佛院。恢复芝佛院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李贽的思想,在海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其崇拜者和研究者,尤以日本、韩国为多。前不久,首都师范大学的李贽研究专家张建业教授说日本、韩国学者来麻城龙潭湖看后,回京告诉他基本没有什么遗迹。张教授说,最近他想来麻城一游,看能否筹措重建芝佛院。

目前,龙湖寺仍在,而附近的钓鱼台、藏书洞等等遗迹也残留着。

李贽与芝佛院

在阎家河镇,知道龙潭湖的并不多,在整个麻城市,知道龙潭湖的就更少。如果说到麻城“三台八景”之一的钓鱼台,知道的就很多了,虽然钓鱼台只是龙潭湖的一个部分。

就是这个龙潭湖,这个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410年的神秘的地方!415年前,一位62岁的老人向老潭湖一步步走来……他从群儒的谩骂中走来;他从群丑的围攻中走来;他毅然剃去满头白发,穿着破旧然而整洁的衲衣走来;他携带的行囊满载着线装书,在好友周思久的陪伴下,顺着山间羊肠小道向阎家河龙潭湖一步步走来。这一年,是公元1588年,明万历16年。公元1588年,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一个世界级的思想家,一个著名的史学家,来到了阎家河,住进了龙潭湖的芝佛上院,他就是李贽。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他26岁(公元1552年)中举后,做了20多年小官,51岁(公元1577年)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从54岁(公元1580年)起,他就辞官不做,千里迢迢来到黄安(即红安),和好朋友耿定理一起读书讲学。由于他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对程朱理学和一切伪道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因而与联定理的哥哥耿定向发生冲突。联定理死后,他与耿定向彻底决裂,于1585年移居麻城维摩庵。三年后,他削发为僧,迁龙潭湖,直到1600年。

龙潭湖环境幽美,明代著名公安派文学家袁宗道曾到龙潭湖访问过李贽,他眼中的景异色常雄奇:龙湖,一云龙潭,去麻城30里。万山瀑流,雷奔而下,与溪中石骨相触,水力不胜石,激而为潭,潭深10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缘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阁红,隐见其上,亦奇观也。潭右为李宏甫精舍,佛殿始落成,倚山临水,每一纵目,则光黄诸山,森然屏列,不知几万重。那“突兀一拳,中央峙立”的,就是钓鱼台。多么美妙而又令人神往的地方!李贽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著述生涯。

就在这一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初潭集》编纂出版。他在《初潭集·自序》中说:“《初潭》者何?言初落发龙潭即纂此,故曰《初潭也》”;同年开始编辑《藏书》、《焚书》、《说书》。

1590年,李贽的代表作《焚书》刻印出版。1596年,作《豫约》,著《明灯道古录》1597年,修订《藏书》,编著《孙子参同》,作《净土诀》三卷。1599年,《藏书》刻印出版。在此期间,李贽还对许多小说、戏剧如《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进行了批点。据“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记载:(李贽)所读书皆抄写为善本,东国之秘语,西方这灵文,《离骚》马班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之奇,宋元名人之曲,雪藤丹笔,逐字谁校,肌襞理分,时出新意。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诗不多作,大有神境。亦喜作书,每研墨伸楮,则解衣大叫,作兔起鹘落之状。其得意者亦甚可爱,瘦劲险绝,铁腕万钧,骨棱棱纸上。 另据《麻城县志》记载,继《初潭集》之后,李贽还出版了。二潭集》,可惜和《说书》一样,早已失传。这些著作的相继出版,特别是其代表作《焚书》的问世,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儒家祖师爷孔子,向几千年的神圣权威发起了挑战,猛烈抨击了宋明程朱理学。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及理学家的惊慌和仇视,并对李贽进行了更加疯狂的迫害。 第一个向李贽发动进攻的,就是黄安的耿定向。耿定向(公元1524──1596年),号天台,字在伦,又号楚侗,嘉清25年(公元1556年)进士,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户部尚书等职,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家。《焚书》出版后,耿定向正好告病回到黄安,立即写了《求儆书》,指责李贽的“异端”思想,诬蔑李贽使“后学承风步影,毒流万世之下”,说他和李贽的论战是“为天下人争所以异于禽兽者几杀界限耳”。甚至心怀险恶地鼓噪“昔夫子得子路,恶声不至于耳”,唆使他的门徒和理学家们围攻李贽。 第二个向李贽发难的,是河南光山的蔡弘甫。蔡弘甫是耿定向的忠实门徒,万历29年(公元1601)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死后增礼部尚书。他一方面为耿定向的《求儆书》作序,一方面亲自跳出来,抛出《焚书辩》对李贽进行诽谤和诬隐。 直接迫害李贽的还有黄州府的太守和一个姓王的兵宪,我现在无法查出他们的名字。但就是这两个人,派兵追捕李贽。 1591年,李贽游黄鹤楼,遭到一伙流氓无赖的围攻,很显然,幕后主使人就是耿定向。 参与迫害李贽的,还有一个湖广按察司佥事史旌贤,他扬言要以“大坏风化”的罪名把李贽逐出麻城。 1600年,冯应京接任湖广佥事,以“维持风化”之名,与麻城县韩佥可,雇用流氓打手,毁掉了芝佛院,烧塔毁寺。连李贽的门人弟子都要绳之以法。在其好友杨定见、马经纶的帮助下,李贽才得以脱身离开麻城,时年74年。 从公元1588年至1600年,李贽寓居龙潭湖12年,除1591年游览黄鹤楼,1596年至1600年春受老朋友之邀去过山西上党、大同、北京、南京、济宁等地外,基本上就没有离开麻城。他把龙潭湖当作了自己的家,并在湖边筑塔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处。 他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水、这里的土地。在龙潭湖,与他过从甚密,读书论学的好友,有南京焦、山西刘东星、北京马经纶、安徽新安汪本钶、黄梅汪可爱、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麻城周思久、周思敬、梅国桢、僧无念、丘坦之、杨定见等。尤其是麻城几位好友,长期在一起“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 据《麻城县志》记载,周思久在钩鱼台上建了一栋碧寒楼,游玩时“载酒掉一叶舟,歌渔父辞,极所往而后返,人望之者,以为仙岛也”。碧寒楼前有竹蓬门,出门为降阶石径,石径尽头有沙潭、渔岬潭,潭右渡河而西是蹇云洞,洞口盘旋上到山顶,中柏坞,再往东临水有悬崖,称为小赤壁。过山顶百余步有一片松树,叫松邱,松邱下就是一条小山谷,有耿定向题的“耦耕谷”三个字。

实际上,芝佛院和龙湖寺是两个建筑物,芝佛院原名芝佛寺,在河之北岸,因建寺时挖基脚挖出三支形状象佛像的灵芝而得名;龙湖寺在南岸,与芝佛寺隔河相望。想来李贽到龙潭湖后,即住在芝佛寺,并在寺中收徒讲学。又因读书讲学之故,遂称芝佛寺为芝佛院。芝佛院分上院和下院,上院是李贽及僧徒住处,下院是讲学的地方。李贽在《豫约·早晚山门》中说:“山门照旧关锁,非水火紧急,不得擅开;非檀樾(即施主)为烧香礼拜来者,不得擅开。若为看境而来,境在湖上之山,潭下之水,尽在上院山门之外,任意请看,不劳敲门与开门也。远者欲做饭吃,则过桥即是柳塘先生祠,看祠有僧,来客可办柴米,令跟随人役烧茶煮饭,彼中自有锅灶,亦不劳扣门矣。”柳塘先生就是周思久,那么,河对岸的龙湖寺就是“柳塘先生祠”了。

418年过去了,如今的龙潭湖已面貌全非, 本世纪中叶三河口水库的修建,使阎家河水流量大为减少,至70年代初的移河改道,更使龙潭湖水源枯竭。

站在龙潭湖边,我很难想象出当年那“万山瀑流,雷奔而下”的壮丽景观。整个河床,已全被沙土填平,钓鱼台倒是轮廓清楚,但其规模,实难再容得下周柳塘先生的碧寒楼。放眼向对岸望去,近处山丘,远处山峦全是光秃秃的一片。袁宗道那“每一纵目,则光黄诸山,森然屏列,不知几万重”的感觉完全寻找不到,更不用说发出他那“不意其泉石幽奇至此也”的感叹了。

就在芝佛院的旧址,又有一座新建的寺庙,寺庙也分上下两个院落。我疑心庙中僧人熟知芝佛院的历史。无论如何,龙潭湖两次大劫难,一次是发生在400年前的毁寺塔, 这是思想领域矛盾激化的结果;另一次发生在400年后, 却是物质需求和生存权利的无奈选择。

众所周知,李贽虽然逃出了麻城,但最终未能逃出统治者的魔掌。公元1602年初,李贽在北京通县被捕,3月15日,他趁狱吏为其剃发之机,夺过剃刀自刎于狱中,16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离开了人世。他未能实现自己死后葬身龙潭湖的夙愿。

李贽的思想,在海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其崇拜者和研究者,尤以日本、韩国为多。前不久,首都师范大学的李贽研究专家张建业教授给我来信,说是日本、韩国学者来麻城龙潭湖看后,回京告诉他基本没有什么遗迹。张教授说,最近他想来麻城一游,看能否筹措重建芝佛院。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①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②,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③;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④,是居谦也⑤。其曰“攻乎异端”⑥,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⑦,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⑧。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⑨。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⑩。既从众而圣之(11),亦从众而事之(12),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释:

①芝佛院,湖北麻城龙湖北岸的一座寺院,李贽辞官后,曾在此著书讲学。此文抨击儒学传统中知“从众”,而不知用目用脑的风气。题小意深,发人深省。

②老:指老聃,俗称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世道教也尊为始祖。

③儒先:儒家的先辈。

④圣则吾不能:圣人,我做不到。语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⑤居谦:表示自己谦虚。⑥攻乎异端:批评抨击不合正道的思想。语见《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⑦臆度:主观猜测。

⑧小子:后生晚辈。蒙聋:糊糊涂涂。蒙,指看不见。

⑨知之为知之:语见《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⑩从众:语见《论语·子罕》:“俭,吾从众。”

(11)圣之:以之为圣。

(12)事之:敬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