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北会馆 |
释义 | 目前存在湖北会馆三处:一是坐落在江苏江都的湖北会馆;一是坐落在江苏扬州的湖北会馆;一是坐落在河南郑州的湖北会馆。 江苏江都湖北会馆湖北会馆又名禹王宫,位于江都市仙女镇解放路中段,坐北朝南。清咸丰元年由“湖北帮”木商兴建,次年冬竣工。据记载,上古洪水成灾,两湖淹没,大禹治水有功。人们为纪念他,特在会馆后殿设置神台,供奉大禹王木牌神位,并给会馆起名为“禹王宫”。清同治二年清朝总兵楚北人詹启伦出银五百两倡导修缮会馆,其同乡踊跃捐资,将会馆修葺一新。清同治四年又在会馆西边建起西传庭和后楼,遂成如下建置。 会馆第1进,有汉白玉石圈大门3个,中门顶端的石刻竖额上镌刻“禹王宫”3字,东西大门上的白玉石分别横镌蓝色“荆斡”、“徐桐”2字,3对大门都是铁梨木制成,坚硬如铁。大门后面是两层楼的戏台,坐南朝北,上、下各5间,楼下通道,楼上戏台。台面横木上雕刻全部三国志人物像,木雕都是镂空,神态逼真,艺术精湛,出自名家之手。戏台后为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建有串楼,上下各为7间,东西均有腰门。第2进为前庭,计3间,楠木栏杆,装有屏门隔扇。当中1间上有金底黑字的横匾1块,上题“宝善堂”3个大字。屏门朝北,上有1块金底黑字横匾,上题“无间然矣”4个大字。庭前东、西均有石圈脚门。第3进为后殿,计3间,东、西走廊各有脚门对照,天井中有铁鼎1座,台阶3级,正中间是白玉石雕的斜面盘龙石陛,周围是栏杆,楠木围屏计12扇分列左右,中间奉禹王神龛。 会馆正屋西隔巷道有西传庭,进深10檩,双5架并联梁,庭后有3开间楼房,楼下明间为蝴蝶厅;靠墙东、西有楠木围屏12扇,雕刻的人物神态逼真。会馆有南北天井2方。 解放后,江都县人民政府一度设在馆内,县文教局、商业局、多管局、民政局亦曾在内办公。因白蚁危害,1976年主要建筑被拆毁,1987年尚存西传庭和蝴蝶厅,后全部拆毁。 革命历史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过南江,建立长赤县苏维埃政府于禹王宫,前殿三道石门框上,红军刻的“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只有我们劳苦工农”,“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只归生产者所有,那里容得寄生虫”等标语,字大25厘米,今犹完整。前殿内还有10多条红军标语。左右厢殿,悬空建有回廊、栏杆。大殿正中为禹王坐像,高4米,用整块樟木雕成,体态魁梧端庄。山下数百步有龙山书院,院前有一龙池,水色深黝,不溢不涸。享有盛誉的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同济大学曾搬迁至此。 江苏扬州湖北会馆距今140年的湖北会馆,坐落在扬州市南河下114-2号内,与扬州现存最大的盐商住宅汪鲁门故居仅一墙之隔,与清代广西巡抚张联桂故居毗邻。会馆坐北面南,东与盐商汪鲁门住宅毗连,南临南河下古街,西与市育才小学为邻,北至木香巷。 会馆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湖北盐商同乡会筹资创建,始建时规模较大,主建筑分布在东西两个轴线上,占地千余平方米。后来逐渐衰败,房屋减少,上世纪50年代初,会馆被扬州拉丝元钉厂占用,并拆除了门房等房屋,剩余房屋作为生产厂房,上世纪80年代后改为居民住房。 原湖北会馆房屋现仅保留东轴线上的楠木大厅和串楼两组建筑。1962年5月2日,会馆内的楠木大厅被公布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月8日,湖北会馆被公布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因使用年久,缺乏正常维护,2008年6月,市文物局对湖北会馆进行修缮,9月底对外开放。 湖北会馆维修前概况:主要建筑为楠木厅 湖北会馆东轴线上原有房屋前后共五进,由门厅、大厅、串楼和后宅等建筑组成,现存的大厅和串楼为其中的第二、三进房屋。 大厅排列在原门房之北,面阔三间,檐口较高,梁柱等主要构件均用楠木制作而成,故亦称楠木厅,大厅以南原有三间照厅,照厅设仪门,大厅与照厅的两端用厢廊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大厅以南的原建筑均已毁,现有大厅仅为三间房屋,为硬山式双坡顶砖木结构房屋。 大厅木构架中的柱、梁、枋等大部分木构件均由楠木制作而成,用料粗硕,前轩棚中的月梁、轩梁、轩柱和要头均施雕刻,雀替也施雕刻,梁端均挖腮。 湖北会馆的串楼位于大厅之北,又称为念佛楼,为六间两厢对合形式、二层砖木结构房屋,结构用材均为杉木。 河南郑州湖北会馆位于郑州乔家门路东三益街。始建造于1915年,由在郑经商的湖北修鞋匠、缝纫匠、茶商出资建造。1923年,作为郑州铁路工人夜校为著名的“二七”大罢工培养了许多积极分子;1987年,郑州市政府把“湖北会馆”(即“三益街工人夜校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