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文瑞
释义
1 中国科学院院士液体物理学家

胡文瑞,著名液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原籍湖北武昌,生于上海。

工作经历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04年10月至今,为兰州理工大学教授。

学术成果

早期从事磁流体力学研究。

70年代转入日地物理研究,对太阳活动区磁场,太阳耀斑的波动模型,日冕瞬变的活塞驱动理论,日球磁场的三维结构,太阳风加速机制,磁层亚暴的磁流体力学波动模型,地球极区极风的慢MHD激波结构等经典问题提出了新概念。

在天体物理方面,研究了密度波理论共转奇异性以及非线性不稳定性引起的困难,提出星系螺旋结构的星系激波理论,利用摄动展开求出了射电双源射流的精细结构。胡文瑞院士对星系螺旋结构,射电星系射流精细结构,宇宙磁场三维位形,太阳风加速,太阳耀斑,磁层亚爆等的理论研究都有建树。

近年来胡文瑞院士积极开拓及倡导微重力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我国微重力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

他倡导和主持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其广泛的学科内涵、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其所取得的若干重大科研成果,得到了国际有关专家学者的赞誉。 在微重力科学研究方面,胡文瑞院士对热毛细对流和晶体生长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曾经提出浮力在微重力条件下仍可引起振荡对流的机理,给出振荡的分群特征,首次成功地对浮区液桥自由面的振荡进行了实验研究, 取得重大突破。在理论上研究了热毛细对流、浓度毛细对流和相变对流之间的耦合,指出残余重力对浮区晶体生长的影响相对地不敏感。近期,又开拓了微重力复杂流体运动研究。在他指导下,利用实践五号卫星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空间两层流体实验,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并完成了“和平号空间站”和IL-16失重飞机中的两相流空间实验,首次发现了在低液相流速条件下的新流型分布区等新结果,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一九八五年以后,胡文瑞院士承担一系列空间科学研究项目的学科组织和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空间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我国宇宙磁流体力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的研究,是我国空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胡文瑞院士组织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总装备部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总装备部国家921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分系统”、俄罗斯宇航局合作项目、中法高技术合作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

研究成果

胡文瑞院士在《中国科学》、Solar Physics、J.Crystal Growth、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ock Waves、Space Forum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微重力流体力学》。胡文瑞院士多次组织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是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

2004年1月,国务院颁发奖励证书,胡文瑞院士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中国科学院表彰的“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

扩展阅读:

1

http://news.sohu.com/20041009/n222380792.shtml

2

http://news.lut.cn/www/ContentsDisp.asp?id=802&ClassId=3

3

http://gov.finance.sina.com.cn/zsyz/2007-03-22/100257.html(新浪投资中国)

开放分类:
人物科学家物理学家流体力学石油勘探

2.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介

胡文瑞,男,1950年生,甘肃平凉人,毕业于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国内油气田勘探开发专家,从事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工程管理40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长庆油田工作34年,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为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二等奖8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52篇,主持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7项。曾获中国石油铁人科技成就银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历

1969.12—1970.06 玉门石油管理局1006钻井队工作;

1970.07—1980.08 长庆会战分部、指挥部生产办副主任;

1980.09—1983.07 大庆石油学院学生;

1983.08—1989.01 长庆石油勘探局采油二厂厂长;

1989.02—1996.05 长庆石油勘探局开发副局长;

1996.06—1999.08 长庆石油勘探局常务副局长、局长;

1999.09—2003.0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

2003.03—2005.10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经理;

2005.11—2008.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学术成果

(1)提出了具有哲学内涵的“三个重新认识”,即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三个重新认识”奠定了长庆“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思想基础,主持发现了中国最大的苏里格气田和西峰、姬塬等大型油田,有力地推动了勘探开发技术的创新,使油气勘探取得了三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突破,长庆油田实现了油气产量两次跨越式的持续增长,2008年末,在“磨刀石”上建成了2560万吨油气当量的大油气田,一跃成为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三个重新认识”,不仅解放了深埋地下的低渗透油气储量,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多年来深受低渗透困扰的几代人的思想,带给人们不尽的启迪,也带来中国继大庆油田之后第二个5000万吨油气基地的即将崛起。

(2)创新发展了“双重介质渗流”理论,提出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渗流遵循“孔隙渗流为主,裂缝渗流为辅”的新观点,揭示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采油、采液指数下降过快的根本原因;揭示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投产初期过后,油田保持较长时期稳产和长时期开采的根本原因;奠定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大幅度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理论基础。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实践,特别是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大型特低渗透的长庆安塞油田,已经证实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3)首创了“超前注水”技术。 超前注水,是指注水井在采油井投产前3个月~6个月提前注水,使油井采油时原始地层压力保持在110%~120%之间。该技术是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最具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其重大意义在于:①解决了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低压的世界性难题;②解决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投产后采油、采液指数下降的世界性难题;③在低渗透、特低渗透油层建立了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提高了单井产量,有利于提高最终采收率;④避免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因地层压力下降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等问题引。

著作与论文

(1)《宏观引导法概论》,1989,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2)《全控网络管理论》,1991,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3)《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00,第一作者,石油工业出版社;

(4)《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论》,1999,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5)《低渗透油气田概论》(上册),2009,独著,石油工业出版社;

(6)Method to Decrease Cost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of Ansai Oilfield,1997,第一作者,Wang Daofu,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15;

(7)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Fracturing Technology of Changqing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2000,第一作者,Zhenyun Song,SPE64787;

(8)论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08,独著,石油勘探与开发

(9)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实践,1994,第一作者,西安石油学院

(10)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大发展启示,2001,第一作者,,何自新,中国石油勘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