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萝卜白绢病
释义

胡萝卜白绢病,是胡萝卜种植中的一种常见的入春后易发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齐整小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类型的真菌。主要为主要表现为在根颈部长出长短不一的白色菌丝。目前该种病害可以通过施用农药等方式来防治。

中文学名:胡萝卜白绢病

病原中文名:齐整小核菌

病原拉丁学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全株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植株根颈部地际处长出白色菌丝,呈辐射状向四周扩展,后在菌丛上形成灰白色至黄褐色小菌核,大小1毫米,病情严重时,植株叶片黄化、枯萎。

病原形态特征

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Curzi)Tu.&Kimbrough.),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目,膏药菌科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直径5.5~8.5微米,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每节具两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直径3.0~5.0微米,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联结,常3~12条平行排列成束。菌丝细胞壁成纤维状,平均厚度0.1~0.3微米,菌丝尖端前40~200微米处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大多被包围在各式不同的液泡中或溶素体中,此外可见核、核仁、肉质纲、边体等。菌丝内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状隔膜,隔膜共5层。

白绢病菌是由3~12条平行排列的菌丝束形成,此时菌丝先长出侧生分支,后再多叉分支,逐渐变成球形,菌丝有互相吸引的物质存在,有认为菌丝在形成菌核苞芽时,菌丝彼此间有一可以互相吸引的物质存在,而苞芽发生后,能否继续发育成菌核,须视菌体自身是否有足够能量而定,在没有特定影响因子时逐渐形成菌核。

白绢病菌分为二大类:A型,菌丝生长较疏,在培养皿边缘处产生较宽的环状菌核带与较多的菌核生成。R型,菌丝生长较厚实,在培养皿边缘处产生较少的菌核。 菌核开始是由小群的菌丝集合形成苞芽,有疏松型、末端型、菌丝束型三种形式,由不规则分支而来,且邻近菌丝会有少许的假柔细胞成份。此菌丝的组成开始紧贴,可能也有菌丝融合现象。白绢病菌的菌核在结构上可分为4部分:最外层是由暗褐色厚壁细胞形成的厚皮层;里面是壳层,由2~4层厚壁细胞连接排列而成;再里面是皮下层,由6~8层厚壁细胞构成;最内层是髓部,由菌丝状长形细胞疏松地组成,充满一些电子密度较高的小颗粒体,可能是贮藏醣类,及一些膜裹住的黑色颗粒体。菌核内各细胞均具两个细胞核。成熟的菌核外皮含可抵抗恶劣环境的黑色素。

白绢病菌以菌核存在于土壤中2.5厘米处,2.5厘米以下发芽率明显减少,在土中7厘米处几乎不发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萌发后即可侵入植株,几天后病菌分泌大量毒素及分解酶,使基部腐烂。该病借灌溉水传播蔓延,带菌苗木可做远距离传播。土壤湿度大,高温高湿发病重,平均气温25~28℃,雨后转晴易流行。

防治方法

(1)实行2年以上轮作。

(2)选择干燥、不积水地块种植。

(3)挑选健康种苗,栽前用硫酸链霉素500×10-6浸种1小时,晾干后播种。

(4)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也可用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0.5克土表喷撤,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倍液喷雾,均有较高防效。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