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葫芦村 |
释义 | 葫芦村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的葫芦岛上,位于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连接处,是普陀区最东边陲海岛和著名渔岛之一。 村庄简介葫芦村距普陀山1.4公里,距普陀区沈家门镇15公里。岛上有长500米简易公路,海上有开往普陀山、沈家门的客运航船。岛的东北面和西南面各有一个岙口,建有200吨级码头,可泊船避风,岛南、北岸为砾石滩和沙滩,村建在岛中部岙口、山腰。周围尚有小葫芦岛、外镬屿、香炉花瓶等一批无人岛、礁。全村913户,2777人。葫芦岛呈不规则长形,两头大,中间小,形似葫芦,岛以此得名。 葫芦村建于岛上,以岛名村,以村建乡,现是葫芦村,又是葫芦乡。这里原是一座荒岛,清乾隆、嘉庆年间有朱姓等人家陆续来岛定居,逐步形成村落,建村至今约200余年。据传最先进岛的是宁波湖里人,内河船舶飘泊到葫芦岛周围海域捕乌贼,常上岛避风处暂住,每年六七月渔汛始即至,九、十月渔汛终即归。几十年后,逐渐开始搭草房定居。除捕乌贼外,开始沿岸张网作业,在岛上种粮种菜。后浙江沿海和早先到舟山定居的居民陆续来岛定居,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名为葫芦村,延续至今。杂姓聚居,现有62个姓,其中李、朱、张、翁、竺占全村总人口的54.3%。 葫芦村50年代前一直属普陀山乡,1950年5月建葫芦乡;1956年为普陀山乡葫芦渔业社;1958年为普陀山人民公社葫芦渔业大队;1963年从普陀山析出成立葫芦人民公社,1984年复改为葫芦乡,并将葫芦自然村划分为沙埕、老佃厂、宫沿、小黄沙头4个行政村。 渔业发展葫芦村民世代捕鱼为业,历来以张网作业为主。张网一般是在沿岸浅海滩涂,水深10米左右的浑水区用竹桩系三角网口张网,所获鱼货全为虾、小鱼小虾。而葫芦岛不同,因地处潮流、水动力、风浪较强区域,周围无浅海滩涂。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当地海域条件,创造了深水打桩张网的独特方法。按照鱼类的洄游规律,打桩地点选择在岛东南20公里左右,即东经122°30′,北纬29°30′,水深20~30米(最深处35米)的清水区域,用碗口粗硬树连接成20~30米长木棍,木棍一端套上竹桩,竹桩上又系上20~30米长用竹丝稻草搓成的竹绳,然后至打桩桁地,用两只小船夹住木棍,用人工将竹桩打入海底固定,竹绳随潮流浮出海面,另用竹扎成四方口,缚上网具,与竹绳系牢,顺潮流飘转,利用潮水涨落,鱼货自动进网,一般一天收获两潮。按鱼类旺发程度、潮水大小,一般每网每次可获鱼货少则几公斤,多则几十公斤。一年张三季,春季3、4月间打桩挂网,秋季9、10月间解网停止生产。春汛张紧网,网眼较细,捕获以小杂鱼为多;夏汛张稀网,网眼放大,进网捕获的多为乌贼、鳓鱼、鲳鱼、海鳗、蟹等经济鱼类;秋汛张草绳网,以捕海蜇为主。 一只木帆船2~3个人管40~80桩头。60年代起逐渐改用小型机动渔船,一只船5~6个人,能管近百桩头。在急流深水区打桩,不仅要有很高的技术,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用20磅大槌打桩)。这种深水打桩张网,成为葫芦村祖传当家绝活,高超技术世代相传不变,一般年打桩2000个左右,多时张网船60余只,打桩3000多。张网作业区北至中街山列岛小板岛附近,南至里、外洋鞍。80年代初起,海况发生变化,海蜇、乌贼及其他经济鱼类锐减,幼带鱼、幼鲳鱼、幼小经济鱼类大量进网,为保护鱼类资源,1985年起大量削减张网桩头,开发其他捕捞作业。 解决用水葫芦岛面积为0.94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7.5米,且岛上土地瘠薄,多露岩,全岛集水面积仅0.82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49万立方米,人均占有177立方米。淡水资源如此贫乏,要解决3000人口的生活用水,历来是葫芦村最头痛的难题。晴几天,生活用水紧张,旱几天,水源就涸竭、断绝,过去人们不洗澡、不洗脸,吃水也要隔海去外地装运。50年代后为解决用水曾开挖过一个地下坑道井,5只水井,蓄水量约3000立方米,仍远远不能满足用水需要。1976年夏、秋连旱120天,渔船停止生产,去外地装水,损失资金20余万元。70年代末村民在建造住宅时,创造屋顶接水法,一般每户在室内或屋旁开挖一个水池,而屋顶四周皆用混凝土围筑,将天落水全部用管道接入水池内,一般每户水池储水15立方米左右。 这个方法获得成功,在省、市、区水利部门指导下,在80年代中期全面推广,至1988年全村可建屋顶接水731户,已建634户,占可建户的86.7%,现全村近2万立方米蓄水量,其中家庭储水池储水近万立方米,屋顶接水效果非常显著。1988年秋、冬连续干旱近百天,沈家门镇许多工厂停产,东极各岛水贵如油,每担高达5元,而葫芦岛70%的村民用水自给有余,渔船照常生产,岛上冷库还制冰3776吨,加工鱼货1310吨。海岛用水难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并建起了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冷冻厂,年用淡水6100余吨。住房四旁种花植树,种瓜果蔬菜,家庭普遍用上洗衣机,有些户还装上淋浴器、抽水马桶等。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接水设施。为使储水更清洁卫生,近几年采用药物消毒和密封式地下水池。1988年经省科委、水利部门组织专家验收,国家规定的30项水质标准中有25项符合国家规定要求。葫芦村创造的屋顶接水是造福海岛人民的一大贡献。 工业发展自50年代以来,葫芦村走集体化道路,生产稳步发展,至50年代末,村民已开始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1959年在上级组织派人指导下,村民集资建造16千瓦的小型发电厂,从此岛上有了电灯。造载重10吨左右、功率16~20千瓦的小型机动渔船7艘,开始了机械化生产,是舟山群岛最早亮电灯和成批发展机动渔船的村之一。60~70年代,生产继续发展,1979年产鱼9000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84年起,因附近海域大黄鱼等主要鱼类资源衰退,调整作业,改以拖虾和对网捕捞作业为主。1985年产虾5200吨,成为舟山有名的拖虾之乡,建起300吨级冷库1座,仅加工冻虾仁一项,1987年创产值500万元,创利润108万元。大批妇女劳力投入加工业,平均每人每年创收3000余元。1988年又增设外贸生产车间,当年创汇15万美元。1912年,全村有机动拖虾船48艘,张网船20只,计10635千瓦功率,产鱼8517吨,总收入3595万元,人均收入3701元,劳均收入6163元。村建水产加工、水产冷冻、修船、渔网、机械等6家工厂企业,从业人员72人。 村庄建设由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1987~1991年的5年中,有70%的户重新建造了新式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5平方米。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普及每个家庭,电力供应与舟山电网联网,能保证24小时供电。有通往外地的微波电话,有400平方米医院1座,供360人读书的完全小学1所,430个座位的影剧院1座,载重80吨、定额160座位的客运船1艘。村铺设8000余米长的水泥路通往各渔家。饮食质量高,家家有存款,户户都过着安乐富裕的生活。渔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草房一片、臭鱼烂虾一堆的状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