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塍
释义

起源

后塍建镇始于何时,为何称作“后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编写地名志时,经查阅古籍,终于找到确切依据。

据《陈氏宗谱(崇本堂)》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常熟陈少元兄弟三人来到江阴大桥镇东(即今后塍镇区),见沙滩衍沃,宜于稼穑,于是招募开垦,得良田数顷。乃绕田浚沟,沟曰陈沟,圩曰陈圩。又经数世蕃衍,陈氏人丁兴旺,所居村落前后相望,时人便有“前陈”、“後陈”之称。明末清初,住在後陈村的陈天益,见本村虽居民稠密,但地处乡僻,货路不通,购物不便,于是在村中开设粮店。由于生意兴隆,人们竞相效仿,逐步形成几十家店面的小街道。随着岁月流逝,集市渐旺,“後陈开(建)镇,实肇于此”。康熙四十六年(1708)江阴知县以陈天益建镇有功,特赠匾额一方以示嘉奖。

发展

後陈建镇后,由于镇北江滩不断积涨,引来大批移民开发,街市也迅速向北延伸。乾隆十七年(1752年)法水庵建成,后又建关帝庙,佛地胜景引来商机大发。後陈集市从此进入鼎盛时期。

清代同治(1862年)之前,史籍均称“後陈”;同治之后,始改称“后塍”。据后塍已故耆旧汤履道先生(原全国天主教协会副主席)讲,同治年间,镇上有“七君子”,文才过人,他们认为陈姓早已衰落,後陈更名势在必行。经反复斟酌,确定改“後”为“后”,改“陈”为“塍”。《说文解字》称塍者大岸也,陈氏初来时居住长江岸边,不失原意;“後”改为“后”,意为大岸两侧乃皇天后土、人杰地灵之处。这一改受到镇上百姓尤其是外姓人赞同。至民国,官方行文均用“后塍”。“後陈”二字逐渐消亡,今人只能从现存古碑、古籍上见到“後陈”二字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