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窑乡 |
释义 | 后窑乡位于昌图县西部,处于辽河昭苏抬河两河流域之间,两面与沈阳市康平县隔辽河相望。全乡村村通沙石路,路况良好,阜新至四平高速公路穿越境内。 简介后窑乡位于昌图县西部,处于辽河昭苏抬河两河流域之间,两面与沈阳市康平县隔辽河相望。辖11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4896户,其中农业户4688户,总人口17596人,其中农业人口16985人。区域面积8913公顷,耕地面积为5394公顷,全境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8.9千米。 后窑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花生、大豆、甘薯、马铃薯、谷子、糜子、赤豆等。多年来,粮食产量稳定在3000万公斤,花生产量500万公斤,大豆250万公斤,薯类产量1500万公斤。全乡养殖业基础较好,生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黄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60万只。 交通境内交通四通八达,运输便捷。境内有黑色路面14.2千米,“昌四线”省级公路和“七大线”县级公路贯穿境内,交叉于乡内中心点上,全乡村村通沙石路,路况良好,阜新至四平高速公路穿越境内。 防汛工作图县后窑乡境内有辽河、招苏台河两凉堤防30多公里,沿线河床土质差,险工、险段多,而且全乡还有低洼易涝地4万多亩,防汛形式十分严峻。后窑乡党委、政府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和本乡的是实际情况,从5月份就开始着手安排防汛工作,科学完善防洪预案和相关责任制,以村为单位对重点险工、险段、涝区条田沟、险房等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及时清除,乡里还帮助沿河村民修缮险房并在主汛期来临前安排好相关人员的转移工作。 2008年昌图县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强化防汛队伍建设,成立了由青壮年组成的防汛抢险预备队。在主汛期加强预警监控,重点部位设专人看守、记录汛情,及时上报水情。同时以村、组为单位,传达抢逃险方案。今年昌图县储备了足够的防汛物资,昌图县已储备块石1000立方米,木桩60立方米,铁线12吨,编织布1万平方米,救生衣150件,移动排涝设备9台。做到发生设计标准内洪水时,把洪涝灾害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地名人“啊啊!”农历1935年三月初五,一阵响亮的啼哭声在昌图县后窑乡小双山子屯回荡。于家又添新丁,他就是于良。这清脆的啼哭,化作后来诗人的歌唱。50年后,于良的名字在一本本诗集的封面上、在一张张报纸上、一本本杂志上、在一本本获奖证书上……知道他是诗人的很多,而知道他是铁岭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职务的却很少。 诗歌走进于良的生命,还是大跃进年代的事。1958年他中学毕业,回乡后帮农业合作社搞宣传,用诗歌的形式写标语。他的才华被公社干部发现了,决定让他到县里参加诗歌创作学习班。在学习班上,他写了近百首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诗,有20多首被选入县里编的《跃进花开遍地红》集子中。正是由于他的成绩,1958年末他被任命为金家公社文化馆馆长。到了文化岗位上,他写诗积极性更高了,组织农民写出了两千多首诗,并送到县里展览。当时的文化局长高岩看了农民诗赞道:"挥笔蘸干辽河水,金城遍地是诗仙"。不久,于良的鼓词《一夜春雨遍泥》被《辽宁群众文艺报》发表。播种期待着收获,汗水闪烁着丰收的喜悦。于良的诗歌创作在1990年获得由省作协、省诗词学会颁发的《辽宁省诗词创作十年丰收奖》,1991年获《镜泊金秋》全国首届诗词大赛三等奖,1993年获《艾青杯》全国当代文学作品大奖赛创作奖,1994年获全国当代文学作品《世界华人杯》作品赛特等奖。1995年获省《望儿山杯》诗词大赛二等奖,1996年获省《怪坡杯》诗词大赛二等奖,1997年获《渤海杯》诗歌大赛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于良的名字被《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诗话》等六部辞书收录。现在,他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理事,诗词学会副会长。于良正向中国文坛上七言律诗之最的目标进发。真可谓"大气雄云苑穹,无量海垅割稻菽"。他以诗为魂,面对命运微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