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塘河社区 |
释义 | 简介望春街道后塘河社区成立于2006年9月。目前现建成的有2个小区,阳光天地和阳光嘉园小区,属市政府推出的限价商品房。其中阳光天地小区于2006年6月交付使用,安置居民598户,其中共安置低保家庭约80户,位于徐家漕路228弄。小区东至徐家漕路公交车站及关爱小区北区,南至徐家漕路,西至包家路,北至后塘河绿化控制线。小区占地62700平方米,由30幢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及四个地下车库和商铺等配套组成,总户数1042户。 阳光嘉园小区于2006年12月底交付使用,安置居民546户,位于徐家漕路419弄。小区东临庙洪路,南至春池路,西起柳鸣路,北至徐家漕路,总建筑面积109052平方米。小区共有31幢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及地下车库和商铺组成,总户数1108户。 在市、区、街道等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社区自2006年9月正式挂牌开始为居民服务,2007年一月成立社区党支部。社区工作以党总支为核心,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服务型社区,已成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联合工会、社区共青团、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劳动保障站、社区残疾人协会、社区各志愿者队伍等各类组织机构。 社区办公室地址:徐家漕路451弄33号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后塘河社区[社区概况]后塘河社区位于泗门镇建成区北部,距镇政府驻地 0、5公里。元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修筑大古塘,并沿大古塘北开挖了一条河流,曰后塘河,社区因以为名。2001年4月行政村合并,后塘河村、后塘河居委合并,仍称后塘河村。原后塘河村,解放前设有泗门镇八、九、十一保,1950年改称泗门镇八村、九村、泗北乡九村,1961年称塘后乡友谊大队、群联大队、群胜大队,1966年合并成塘后公社红升大队,1983年称塘后乡后塘河村,1989年称泗门镇后塘河村。东与东大街社区接壤,南与西大街社区相邻,西接泗北村,北连镇北村,面积1、5平方公里。原有后塘河、牌轩下、塘后岸等自然村,现均改作街弄。总户数947户,常住人口2533人,设16个居民小组。200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888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29万元,农业总产值402万元,第三产业总值3452万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54、1万元,居民人均收入10008元。 [产业经济]农业历来是稻棉轮作区。1965年起,陆续创办石棉制品厂、塑料厂、电镀厂、印铁制罐厂、酒厂、包装用品厂、菜类制品厂等十余家社队企业。1993年后,逐步转制为民营企业。到2005年,境域内有各类企业42家。 [社区建设]宋末,泗门谢氏始祖谢长二奉理宗皇后谢道清之旨,自台州临海避难来此,子孙繁衍,逐渐在今龙舌桥一带形成四门市。至今,社区内仍有谢氏宗祠、兰草堂等一批明清古建筑。1965年,境域内住户开始用电灯照明。1984年,所有居民喝上了自来水。2004年进行第二次电网改造,全社区配置变压器5台,合计865千伏。到2005年,80%以上的居民翻建或新建了楼房。境域内所有道路安装了路灯,新建公共厕所18只,全部消灭了露天粪缸。 [社会事业]清末,谢黼平在谢氏宗祠西南创办东山义庄慈善机构,有庄田1400余亩,获朝廷“乐善好施”匾。民国时,谢氏存著堂在十二房祠堂兴办学堂,解放后改为塘后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塘河红升绍剧团曾红遍方圆百里。社区内现有塘后小学、泗门镇初级中学、社区合作医疗室等。 [社区景观]社区内的龙舌桥,即是古汝仇湖第四门旧址。大通路东端的开原桥,自唐至清末,一直是东山、开原两乡的界桥。开原桥西有初凿于元代的琵琶漕,漕东为元代史教谕花园遗址,漕西是泗门谢氏五世祖、六世祖墓地,现为塘后公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谢氏宗祠是余姚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兰草堂是清代金华教谕谢炜的举人府,堂前有一棵银杏树,树龄在250年以上,已被列入省二级古树保护名录。 [发展目标]利用镇政府在社区内兴建商贸新区的大好时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壮大集体经济,规划在商贸新区开发居民住宅200幢,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态环保型社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