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出塞·献凯日继踵
释义

《后出塞·献凯日继踵》是唐代杜甫《后出塞》的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开疆阔土后,将帅盛气凌人,骄奢安逸思想滋生,政治转向昏暗,对不同意见者和老百姓随意屠杀。

作品名称:《后出塞·献凯日继踵》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杜工部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后出塞

献凯日继踵⑴,两蕃静无虞⑵。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⑶,照耀舆台躯⑷。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⑸。

作品注释

⑴踵(音zhǒng ):脚后跟,如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根,形容人多拥挤。

⑵虞(音yú):通“娱”。

⑶越罗、楚练:罗,柔软的丝织品,如罗帕;练,洁白的熟绢。越罗与楚练,这里借古代丝织品的两个名牌,泛指华丽的绫罗绸缎。

⑷舆(音yú):舆和台是古代奴隶社会中两个低的等级的名称,后来泛指奴仆及地位低下的人。

⑸衢(音qú):形声字,从行。瞿声,行。本义也是道路;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作品简析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后出塞》五首写的从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到唐玄宗天宝(742-756)末年间几十年的历史纵向历史变迁,通过一个军人的一生反映出来。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7: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