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金林 |
释义 | 侯金林,男,山西平遥人,1962年6月出生,1979年9月入伍,1999年1月入党,现任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和广东省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攻关临床组专家成员、军队和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组成员。 人物简介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06.09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主任医师 专业:内科学(传染病)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导师类别:学术型 最后学历:第一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 当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广东省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并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珠江特聘教授等荣誉,以及受聘中华传染病杂志、Hepatology(肝病杂志)中文版副主编。 带领科室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十一五重点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子课题项目等重量级项目5项,其它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涉及经费达近5000多万元。近五年在学科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包括Hepatology、Science等。获得广东省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英国牛津大学、上海人类基因组中心、第二军医大学免疫所等合作攻关,为新发传染病的基础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与英国医学研究会(MRC)所属牛津大学合作研究SARS取得重要进展,受到MRC和学校领导的关注。 主要获奖情况: 1、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9 2、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5 3、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2005 在研课题: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及影响疗效的因素2008-2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4622.01 项目负责人 2、抗HBV治疗中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重建和表位漂移机制研究 2008-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0万 项目负责人 3、HBV基因型和基因变异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的相关性研究2007-2011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200万 分课题项目负责人 阻击“非典”的急先锋入伍以来,他潜心钻研医学理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将3项,1998年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总后科技新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总后第二届“十 大学习成才标兵”,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荣立三等功3次。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他带领全科主动出击,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全力救治,截止6月4日,先后收治“非典”患者160例,其中疑似病人58例,治愈出院153例。创造了广东省和全军综合医院单个科室收治“非典”病人最多、治愈率最高、死亡率 和感染率低的成绩,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5月初,他所在科室和本人分别被评为全军“非典”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反应敏锐,应对快速今年1月,广东省的几家医院相继传来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和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消息。凭着长期从事传染病防治的经验,侯金林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病肯定是传染病,控制不好就可能爆发流行。在当时并不清楚这种病究竟多大“杀伤力”的情况下,他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利用双休日,先后到收治首例“非典”患者的发源地了解情况,到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调查研究,到收治“非典”患者最早、最多的广州某医院调阅病历。面对莫名其妙的疫情,收集了近百个病例,组织全科人员进行流行病学、病源学和临床诊治的集体攻关,摸索出了一套便捷、有效的临床检测方法。一方面建议医院改装了病区玻璃窗,准备了隔离区,制订了隔离措施。并协助医院完成了《不明原因肺炎诊疗指南》、《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人群隔离管理》等指导性文件。非典疫情在全国爆发后,侯金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先后12次往返于北京、长春、杭州、长沙、广东等地,会诊危重“非典”患者28例,为3000多名医务人员介绍“非典”防治知识。同时,他白天会诊,晚上加班加点,撰写了3篇临床研究论文,先后在《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其防治经验得到了国家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防治指导机构的肯定,并在广东省和全国广泛推广。 3月13日,侯金林得知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学专家姜素椿教授因抢救病人感染“非典”,他既为这位德高望重的师长揪心,又想方设法进行救治,一天之内跑了广东省的3个市(县)联系采集“非典”康复病人的血液样本。每到一处,面对愈后身体虚弱的病人,侯金林怜惜不己,实不忍心,鼓足勇气之后才说出来意,病人们得知是为了救治医生,纷纷毫不犹豫地挽袖子献血。侯金林筛选出4份带有“非典”抗体的血清,交给从北京专程来广州取血清的同志,为挽救姜教授的生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临危不惧,靠前奋战作为传染病学专家,侯金林十分清楚“非典”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杀伤力”;作为地处抗击“非典”前沿的广州,他也曾目睹过自己的同行以身殉职的事实,这一切不仅没有让他后退半步,反而激发了他“越是危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2月15日,从外院转来一位“非典”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当时,患者呼吸窘迫,气若游丝,正要插管上呼吸机抢救时,患者的呼吸道突然涌出大量分泌物,情急之下,侯金林亲自与同事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迅速准确地插进了患者的呼吸道,一连换了几个接痰的罐子,患者的呼吸才顺畅起来。住院期间,这名患者先后3次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侯金林3次为患者做胸外心脏按压,使患者转危为安。类似这种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靠前观察、靠前指挥、靠前战斗身影的事例举不胜举。感染内科先后收治了20多个危重的“非典”病人,侯金林为了掌握这些患者的第一手资料,经常在病房里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一天晚上,有位患者病情急骤恶化,肺部病灶迅速增加,呼吸衰竭,需要进行人工通气,侯金林从当晚12点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直到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才离开病房。每天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只有3、4个小时的睡眠,侯金林的抵抗力急剧下降。3月23日,他出现干咳症状,医院领导劝他顶不住了就好好休息,他十分清楚,这个时候倒下就意味着举“白旗”,自己死也不能倒下。看到主任依旧没日没夜、没命地干,许多医护人员动情地说:只要主任在,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 迎难而上,勇打硬仗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侯金林不惊慌、不退缩,带领全科人员沉着应对,主动请缨。最初来医院看病的“非典”患者大多由呼吸科收治,侯金林深知非典型肺炎的凶险性和复杂性,主动向医院领导请战,要求将所有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例集中收治到感染内科。春节7天假,全科没有一人休假,全都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1月30日收治首例“非典”患者,2月中旬连续几天每天都有3、4名“非典”患者入院,到2月25日,共收治“非典”患者31人。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危重患者,最多的一天4台呼吸机要同时运转,护士值班室中的报警喇叭时时作响,医护人员忙得跟打仗一样。 3月份,“非典”的猖狂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转入平缓期,感染内科收治的病人相继康复出院,侯金林和同事们刚刚在紧张的忙碌中喘了喘气,一场更艰苦、更凶险的战斗又悄然而至。4月27日,科里一下子又收治了7名患者。“非典”开始嚣张地反弹,而此时感染内科医护人员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有的护士脚肿了,上班时只好穿上大了两码的鞋,有的累得坐在椅子上就酣然入睡。为了给医护人员打气加油,侯金林在医生办公室的黑板上写下“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又找到医院领导恳请支援,他说:“我们的护士必须轮换休息,我们的医生死也要顶到头”。感染内科的护士力量得到加强后,侯金林带领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4月10日,东莞台商何明仓因急性心肌梗塞合并非典型肺炎转入感染内科救治,事关台湾同胞的生命,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多科室协作抢救小组,安排了24小时特别护理,侯金林主动请缨担任抢救小组组长,和医护人员一起轮流守候患者,仔细观察病情,多次进行抢救,使这位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大陆的温暖和关爱,弥留之际,他紧紧攥住医护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在这场与“非典”疫魔争夺患者生命的拉锯战中,他和同事们先后救治160名“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有153名患者治愈出院,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他同级别的医院。在他的带领下,感染内科全体人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