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与白 |
释义 | 《红与白》与其代表作《红与黑》属于姐妹篇,原名《吕西安·娄万》。本书是其创作的众多文集中的一种。 图书信息基本资料作者: 司汤达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32728091 ; 978-7-5327-2809-1 I S B N : 7532728099 出版时间: 2003-10-1 开 本: 大32开 页 数: 684 定 价: 45元 内容简介本书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文集中的一种。小说主人公吕西安是银行家之子,但对继承父业不感兴趣,从军当了骑兵团少尉,开进南锡城时不慎坠马,偶遇看热闹的年轻美貌女子夏斯特莱夫人。夏斯特莱夫人年轻守寡,拥有百万家产,是南锡上流社会中不少贵族青年猎取的对象。但夏斯特莱夫人却对吕西安颇有意,于是两人就开始了一场真诚而热烈的恋爱。司汤达把这对年轻男女的感情纠葛,放到当时法国七月王朝各种社会力量互相矛盾、较量的背景中来描写,因而写得生动又深刻。 本书前言译本序 时间是最有权威、最公正的文艺评论家。旧日文坛上多少煊赫一时、其实平庸无奇的作家,如今纷纷被时间的大浪淘汰了!经过时间的考验,至今依旧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不是依靠某种侥幸,而是依靠他们的才华,依靠他们丰富的经历,依靠他们对当时社会生活斗争的参预,依靠他们当时深刻的观察、思考与感受,才获得这种成功的。他们的作品忠于生活,忠于现实。尽管他们写的是过去年代的事情,但至今人们读来,依然如在目前,仿佛亲历其境,亲闻其声,一种强烈的新鲜感不禁油然而生。司汤达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红与白》,原名为《吕西安·勒万》,像他的《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一样,也是一部经过时间考验而在法国文学史上扎下根来的传世之作。 《红与白》是司汤达自一八三四年五月至一八三五年三月间写成的。全书共六十八章,当时已定稿者有十七章。司汤达生前未及出版。作家逝世十余年后,即一八五五年,才由司汤达的表弟高隆发表这部小说的前十七章。一八九四年有个叫让·德·弥谛的人刊行过这部作品的全部手稿,但其中有多处被删改。直到一九二七年才出现经亨利·德布拉伊校订、由商皮翁出版社出版的可靠版本。现在的版本共分两部:第一部写本书主人公吕西安·勒万作为骑兵团少尉到南锡后的经历;第二部描写吕西安回到巴黎后的从政生活。司汤达原计划再写第三部,但后来却放弃了这个打算。尽管如此BB,这两部六十八章,还是对吕西安的性格、思想、感情与抱负作了完整的艺术概括,在故事情节上也保持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生活是文学与艺术的源泉。一个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思想和抱负,对他的文学创作始终具有深远的影响。《红与白》诚然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其中却折射出司汤达生活经历与思想活动的某些身影和闪光。 司汤达生于一七八三年。当时在朝统治的是国王路易十六。司汤达出生六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司汤达虽然出身于一个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反对革命的有产者家庭,但他从小在外祖父这个伏尔泰信徒的影响下,很早就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他热烈拥护法国大革命。他曾回忆说:他在共和军获得胜利的日子里,偷偷地缝制了一面小小的三色旗,就在他家大住宅的一个房间里举起这面旗子,表示庆祝。后来这面旗子给撕毁了,他就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殉国的勇士。 但是法国大革命几经波折:这一阵子吉伦特派当权,下一阵子雅各宾派执政;后来又发生马拉被暗杀,雅各宾派被推翻,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于是保王派趁机在各地发动叛乱,甚至想夺取巴黎;但他们的阴谋被青年将领拿破仑一举粉碎。这以后拿破仑称帝,接着又把革命烽火烧向全欧洲,但是征俄一战,惨遭失败,拿破仑被放逐于厄尔巴岛;再后来波旁王朝复辟;接着,拿破仑潜逃回来,重新登台,但他只支撑了一百天,波旁王朝第二次卷土重来,一度被赶下台的路易十八重新执政;以后又是查理十世统治,六年后引起七月革命,革命失败,统治大又就转到路易—菲力浦手里。 …… 本书目录译本序 原编者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部 第二部 附录一 社会地位 附录二 亨利·贝尔 作者介绍司汤达(1783-1842),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和文艺评价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文集中的一种。 国产电影1987基本资料中文名:红与白 原片名:Red and White 导 演:陆小雅 编 剧:陆小雅 贺慈航 主 演:许还山 徐展 郭允泰 翁显樵 俞平 上 映:1987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演员职员表陆小雅 .... 导演 陆小雅 .... 编剧 贺慈航 .... 编剧 强军 .... 摄影 周青 .... 美术(制作设计) 郭文景 .... 作曲 罗国华 .... 录音师(收音) 王爱春 .... 剪辑 邓家慧 .... 剪辑 山歌 .... 副导演 杨焰凌 .... 副摄影 高新春 .... 美工 祝国荣 .... 灯光(照明) 林宁 .... 道具 游青淑 .... 化妆 钟丽 .... 化妆 冯桂兰 .... 服装指导 殷芹 .... 服装指导 林学德 .... 配音 峨影乐团 .... 伴奏 唐青石 .... 指挥 安得力 .... 制片人 贺慈航 .... 原著 演员表 许还山 .... 潘一丁 徐展 .... 潘大成 郭允泰 .... 龚凡 翁显樵 .... 王艾 俞平 .... 闽淑芬 章非 .... 李彬文 赵悦 .... 陈洁 狄凤臣 .... 老余 张良 .... 仲老 陆今龙 .... 张医生 吴志远 .... 惠真 耿忠 .... 赵小妹 姚辉录 .... 赵父 毛瑞 .... 赵母 李宗华 .... 金金 故事梗概根据贺慈航的小说《陷阱上的鲜花》改编。 长江医科大学60周年校庆,前辈尊长、同窗校友共济一堂。校庆大会上,校长龚凡把病员集体赠送的写的"神医圣手"四个大字的条幅送给了从教40年的潘一丁教授。潘教授激动地接过条幅,又转身送给了他的老师仲老先生,以谢教育之恩。40年来的成就,饱含着许多从失误中得来的血的教训。面对荣誉,更促使潘一丁出版总结自己失误的《历年误诊病例剖析》一书,希望失败的教训同样给人们带来启示。正当学校沉浸在校庆的喜悦中时,发生了一起误诊死亡事故。死者是舞蹈学校尖子学生赵小妹,主治大夫是潘一丁的儿子潘大成,他年轻有为,不免恃才傲物。这次他草率诊断,忽略了患者的某些症状,造成误诊。即将卸任的校长龚凡,在这意味着自我总结的校庆日子里不希望出现事故;他的接班人王艾也暗示大成,不要将未记入病案的情况讲出来,打算以正常死亡平息此事。赵小妹父母也拒绝尸检。为了弘扬求实精神,潘一丁教授不顾校方的阻拦和儿子进退两难的处境,亲自到赵家,说服其父母在尸检单上签了字。潘大成在父亲的帮助下,鼓起勇气,等待尸检的结果。学校召开大型学术会议,潘一丁做了长篇学术报告,讲述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他讲到自己误诊的最后一例时,在座的闵护士长突然晕倒。原来,潘大夫误诊的那位25岁的胆囊癌患者正是她当年新婚不久的丈夫。闵护士长深深爱着潘教授,潘教授不顾可能失去护士长的爱情,把这件事讲出来,是为了剖析自己,教育后者。在他的启发下,潘大成也讲出了误诊的真相。 导演介绍陆小雅,1941年6月21日出生于湖南沅陵,原籍湖南武冈,著名女导演。受家庭影响,陆小雅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9岁时,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刘胡兰(1950)》中扮演青年刘胡兰,从此成了电影迷。1958年肄业于东北师大附中高中,1960年考入长影的表演训练班,毕业后在长影当演员,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制片厂无法正常拍片,陆小雅就参加了话剧表演,先后在《党的女儿》 、 《年轻的一代》等中扮演角色。1975年调峨嵋电影制片厂任编辑,场记,副导演。197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1978年结业后,回到峨影任导演,与人合作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飞向未来》 。1980年,陆小雅与丛连文合作,拍摄故事片《法庭内外》 ,这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揭示特权的影片,由于揭露了当时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包庇坏人的错误行为,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但陆小雅他们为了对社会负责,为了让老百姓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念,也是为了普及法律知识,他们拍摄了这部影片,在影片中,陆小雅将强烈的受憎感倾注于人物,重点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形成了影片在严肃深沉中充满激情的艺术风格,该片公映后,反响强烈,深受好评,于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陆小雅第一次独立执导了影片《红衣少女》,这是一部描写女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影片通过安然这位纯情的女中学生的形象,讴歌和呼唤真诚。陆小雅在这部影片中将镜头伸进了学校,从学校反映了社会,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红衣少女》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有所进步,特别是对主角的情感描写十分细腻,陆小雅在影片中强调情绪的渲染,但有些地方显得有些“过”,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陆小雅的影片不拘泥于一种风格,而是多种风格都要尝试,她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选择最恰当的风格,但不管采用哪种风格,陆小雅都坚持一个基本原则:求真。陆小雅导演的电影不算多,但她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影片都能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如她第一次独立执导的影片《红衣少女》就获得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陆小雅在中国电影界崛起的女导演群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成功者。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获五一劳动奖章。 演员介绍许还山,中国电影演员。原籍江西乐平,生于北平。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留校劳动。1966年至新疆劳动。1979年回北京主演影片《樱》。1980年起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1986年转任导演。曾主演《张衡》、《寒夜》、《双雄会》、《红与白》等影片。1987年导演影片《盲流》及电视连续剧《铸情岁月》 、《大上海屋檐下》等。 郭允泰,中国影视男演员。原籍山东沂南,生于黑龙江宁安。1939年在山东参加八路军。1941年后在山东一一五师团宣传队、滨海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鲁南八师文工团任演员。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山东野战军三纵文工团、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文工团戏剧队分队长、队长。194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3年后主演《智取华山》 、《怒海轻骑》等影片。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任新疆歌舞话剧院演员,在《八一风暴》 、《万水千山》等话剧中扮演角色。1980年回北影厂,主演《与魔鬼打交道的人》 、 《大地之子》等影片。并参与拍摄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感情》、 《大江东去》等。1985~1987年任北影演员剧团团长。 俞平,生于1940年2月16日,原籍安徽五河,生于重庆北碚,1949年随家迁居南京。1959年高中毕业后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翌年参加了影片《红旗谱》的拍摄,在片中饰演农村少女春兰。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淳朴,含蓄,人物性格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二十年代我国农村新女性的典型形象。春兰形象的成功塑造,为俞平的创作道路奠定了基石。从1961年到1963年,她分别扮演了《暴风骤雨》中的刘桂兰,《耕云播雨》中的肖淑英,《汾水长流》中的孙玉兰,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角色。这些角色虽然都是清一色的农村姑娘,但俞平努力使这些角色不雷同化。之后,她相继参加了《南征北战》 、 《芒果之歌》 、《青春(1977)》的拍摄工作。 1978年到1982年,是俞平表演创作的兴盛期,她先后在影片《巨澜》中饰伟伟母亲,在《叛国者》中饰医生田芳,在《恶梦醒来是早晨》中饰教师陈静兰,在《心弦》中饰阿妈妮,在《魂系蓝天》中饰总设计师方洁,这是一些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她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其中《魂系蓝天》中的方洁,是引起人们较大关注的一个银幕形象。她的表演更趋于深沉细腻,并努力赋予角色以性格光彩,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张良,中国影视演员、导演。原名张庆铸。生于辽宁本溪。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卫士剧团演员。1949年随部队至北京,在卫戍师宣传队任演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战地宣传队任演员。1952年后任华北军区文工团话剧团、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演员。1955年主演影片《董存瑞》 ,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56年在话剧《战斗里成长》中饰演角色,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获文化部优秀演员三等奖。1959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后相继在《林海雪原》 、 《三八线上》 、 《碧空雄师》中饰演角色。1962年在影片《哥俩好》中饰演孪生兄弟陈大虎与陈二虎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于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文化大革命"后任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的《梅花巾》于1983年获第七届开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雅马哈鱼档》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少年犯》于1986年获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 《特区打工妹》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1987年导演九集电视连续剧《破烂王》 。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