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胁绣眼鸟
释义

红胁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us ,俗名白眼儿、粉眼儿、褐色胁绣眼、红胁白目眶、红胁粉眼,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中等体型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主要分布在东亚、中国华东、华南及印度支那。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往南至华中、华南及华东。地区性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有时与暗绿绣眼鸟混群,在野外喜欢吃小虫和甜食。

基本信息

鸟种:红胁绣眼鸟

学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us

英文名:Chestnut-flanked White-ey

俗名:白眼儿、粉眼儿、褐色胁绣眼、红胁白目眶、红胁粉眼

分类: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描述:中等体型(12厘米)的绣眼鸟。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

虹膜-红褐;嘴-橄榄色;脚-灰色。

叫声:本属特有的嘁喳叫声dze-dze。

分布范围:东亚、中国华东、华南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往南至华中、华南及华东。地区性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

习性:有时与暗绿绣眼鸟混群。

特征

中等体型(12厘米)的绣眼鸟。与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的区别在上体灰色较多,两胁栗色(有时不显露),下颚色较淡,黄色的喉斑较小,头顶无黄色。

虹膜-红褐;嘴-橄榄色;脚-灰色。

叫声:本属特有的嘁喳叫声dze-dze。

分布范围

东亚、中国华东、华南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

分布于前苏联、朝鲜、缅甸、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云南等地。

饲养

常备饲养配制:磨细的玉米面(或鸡用混合料面)和熟鸡蛋黄(或生花生粉)各半,加百分之五的食糖搓匀或研匀。红胁绣眼鸟喜欢吃昆虫和水果,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活的昆虫,幼虫,蛹及水果类和熟的甘薯。水果宜切成大块喂,便于及时取出,防止鸟吃变质的碎渣。

一般都是选两只雄鸟或雌雄一对饲养,成对会唱。为了让它在灯下歌唱,白天可不打开笼套。

生境

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往南至华中、华南及华东。地区性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林及次生林。有时与暗绿绣眼鸟混群,在野外喜欢吃小虫和甜食。 主要栖息于果树、柳树、槭树等阔叶树、针叶树以及园庭花木、高大行道树以及以至竹林间。

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