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麻炭疽病 |
释义 | 中文学名:红麻炭疽病 病原中文名:红麻炭疽菌 病原拉丁学名:Colletotrichum hibisciPollacci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全株 为害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芽染病胚轴呈黄褐色腐烂,有的出土不久病部软化缢缩或猝倒而死。子叶染病初生紫红色小点,后变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黄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四周紫红色。真叶染病症状与子叶相似,但可沿叶脉扩展,使叶片局部扭曲。茎部染病产生黄褐色近椭圆形略凹陷病斑,四周红褐色或紫红色。顶芽染病变黑腐烂,周围组织稍肿胀或抽生横枝状杈头造成檀株朽住不长。蕾、花染病常腐烂脱落,蒴果变为畸形。湿度大时病部产生桔红色粘质状分生孢子群。 病原形态特征红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bisci Pollacc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hibisci—cannabini Sacc.分生孢子盘上刚毛少见。分生孢子梗长圆筒形,单胞无色,大小15~24×4~5(µ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2~24×3.5~6.0(µm)。孢子萌发、病菌生长温限5~35℃,适温为25℃,最适相对湿度近100%。病菌有1号、2号二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或在种子内外越冬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飞溅或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扩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种子带菌率及气候条件。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春秋两季适温多雨易发病。南方多发生在5~6月和9~10月,北方春季发病轻,7~9月进入雨季易发病。麻田低洼或地下水位高,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炭疽病的品种。如我国的湘红麻2号,美国的埃弗格莱兹41、71,古巴的古巴961、1087等。 (2)种子消毒。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在20℃条件下浸种20~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5%~1%的50%退菌特或80%炭疽福美、稻脚青、多福混剂等拌种后密闭贮存半个月左右。 (3)进入发病季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国外用有效成分0.05%多果定(Dodine)或0.2%的50%福美锌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优异。 (5)加强麻田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注意提高抗病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