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铃虫甲腹茧蜂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红铃虫甲腹茧蜂

拉丁学名: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

纲:昆虫纲

目:膜翅目

科:茧蜂科

亚科:甲腹茧蜂亚科

功能类别:寄生性天敌

寄主昆虫:红铃虫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态特征

雌蜂:体长3.20毫米左右,黑色。触角的柄节和梗节红褐色至黑褐色,两颊浅黄褐色。前、中足的基节黑色(端部红褐色至黑褐色)。转节、腿节红褐色,胫节、跗节黄色(端部略黑);后足黑色,基节端部、转节、腿节基部、胫节基部2/3或中部、跗节(除端部)为红黄至白黄色。腹部前端2/5(基部黑包)黄白色。触角短,近端部的几节长稍大于宽,头顶、颊、后颊、额两边具细刻点。颜面具微细颗粒,暗淡。唇基有微细刻点,较颜面光泽强。前胸背板具网状皱褶,中胸背板端部中央有密细小刻点,其两侧及端部粗糙,有网状刻点,具光泽。并胸复节粗糙,具网状皱褶。前翅径脉第一段比第二段稍短,第一、二段相接处形成一清楚的角。腹甲基部稍窄,近端部最宽,其长约为基部宽的3倍,约为最宽处的2.50倍,具纵线皱褶,近端部皱褶呈网状,并密生细短毛。产卵管细长,不超过腹甲端部。

雄蜂:与雌蜂相似,但触角细长,同体长差不多,前翅除第二肘间脉外,所有翅脉褐色至暗褐色,后翅较雌蜂色暗。

卵:长0.14毫米;宽0.04毫米。白色,微弯,一头较大。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33毫米;宽1.23毫米左右。黄褐色,体内呈现黄褐色颗粒。

茧:长椭圆形,长4毫米,宽2毫米左右。黄白色。茧端附有寄主幼虫的头部和皮壳。茧较柔软,从外面隐约可见内面的蛹。

蛹:体长5毫米左右,淡黄褐色.腹部膨大;第3-6节两侧各有三角形突起。触角达腹部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1)寄生:在棉田已知可寄生红铃虫、鼎点金刚钻、棉大卷叶螟。是卵至幼虫跨期寄生蜂。雌蜂将卵产于寄主卵内,当寄主卵孵化为幼虫后,蜂卵才发育成熟孵出,在寄主体内取食生长,并随着寄主老熟而长大,然后从寄主体内脱出,并结茧化蛹,单寄生。蛹期越冬代17天左右;7-8月份10天左右。

被寄生的红铃虫幼虫,初看起来与健康红铃虫幼虫并无异样。蜂幼虫爬出寄主体外时,寄主体内物质并未全部吃光,可见到连同表皮的剩余物堆在幼虫身体附近。幼虫爬出后多数结茧化蛹,也有少数不结茧,直接化蛹发育至成蜂(黄敏等,1981)。成蜂寿命,越冬代平均10天左右,其它代平均15天左右。

(2)季节消长:在长江流域棉区,越冬代红铃虫甲腹茧蜂于5月下旬大量羽化。此时,越冬红铃虫处于始蛹阶段,蜂产卵于其它寄主体内,7月上旬转移到红铃虫产卵寄生,以后在棉田中出现世代重叠,直至随寄主越冬。

地理分布

湖北、江苏、浙江、台湾、江西、上海、四川、陕西、河南、山西、黑龙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