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河县
释义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东经101°49'-102°37',北纬23°05'-23°27'之间,东西最大距离81公里,南北最宽处40公里,国土面积2057平方公里。县境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元阳县和绿春县接壤,北面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西邻思茅市墨江县,西北面与玉溪市元江县相连。境内居住着哈尼、彝、汉、瑶等27万各族人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占75%,占全国哈尼族人口的15.5%。

中文名称:红河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

下辖地区:迤萨镇

政府驻地:迤萨镇

电话区号:0873

地理位置:云南省南部

面积:2057平方公里

人口:27万

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云G

邮编:654400

代码:532529

区域概况

县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红河绕县境北缘奔流而过。境内地势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的山是东南部的么索鲁玛大山,主峰海拔2745.8米,最低点为东北边缘的曼车渡口,海拔259米。年平均气温11.2-23.4°C,立体气候较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降水量悬殊较大,北部低山河谷地带为700-900毫米,南部山区为1500-2000毫米,全县年均降水量1340毫米。常出现冬春少雨易干旱,夏秋多雨,时有山洪发生的现象。

红河县地处云南省红河西南部,红河中游南岸。东接元阳县,南连绿春县,西与元江县、墨江县接壤,北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地处三地州六县接合部。全县土地面积2019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迤萨镇,距州府蒙自146公里,距昆明318公里。

红河县汉代属益州郡胜休县,明代属临安府的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溪处甸、亏容甸土司区。民国时期推选区乡制设石屏县第六区,区、乡制与土司制长期并存。1950年设红河县,1957年隶属红河州。

县情简介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部。东接元阳县,南连绿春县,西和西南与思茅市墨江县接壤,北和西北与玉溪市元江县毗邻,东北与石屏、建水两县隔红河相望。东西最大横距8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8公里。距省会昆明318公里,距州府蒙自150公里。土地面积2011.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8%,河谷盆地面积仅占2%,属省内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08年,年平均气温19.6℃,最高气温33.1℃,最低气温4.1℃;年降雨量944.9毫米。汛期5月4日至9月29日。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雷击、洪涝灾害等。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全县有10016名华人华侨居住在海外1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港澳同胞有9540人。

行政区划 2008年,红河县辖迤萨1个镇,甲寅、石头寨、阿扎河、洛恩、乐育、宝华、浪堤、大羊街、车古、架车、垤玛、三村12个乡,3个社区,88个行政村,822个自然村。县城驻地迤萨镇。人口·民族2008年末,红河县总人口28.78万人,其中:男性150373人,女性137470人;农业人口271117人,非农业人口16726人。人口出生率15.8‰,死亡率7.4‰,自然增长率8.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3人。世居有哈尼、彝、傣、瑶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74599人,占总人口的95.4%,其中:哈尼族223081人,占77.5%,彝族40788人,傣族8465人,瑶族2013人。

生产总值 2008年,红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3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完成1.62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完成3.74亿元,增长14.3%。产业比重为49.8∶15.1∶35.1。非公经济增加值62340万元,占全县GDP的59%,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737元,比上年增加257元,增长9.4%。

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红河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4亿元,增长65.8%;城镇建设投资4422万元,增长58.1%;农村非农户(农村投资)2079万元,增长45.3%,农村私人投资3906万元,增长17.5%。全年建设方面施工项目75个,下降21.1%,其中新开工项目45个,下降29.7%。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1345万元,水利水电建设完成投资5311万元。

农 业 2008年,红河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2658万元,比上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39531万元,下降3.6%;林业产值6562万元,增长7.9%;牧业产值31296万元,增长16.9%;渔业产值3999万元,增长13.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70万元,增长0.6%。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3亿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1495元,增长10%。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2400万元,增长14.7%;乡镇企业增加值6150万元,增长10.3%。

年末耕地总面积23.5万亩,其中:水田9.6万亩,旱地13.9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6.65万亩,比上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8.8万吨,增长1.8%,其中夏收粮食产量9194吨,下降2.5%;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4万亩,增长14.2%,其中:甘蔗面积60701亩,增长3%,总产量21.8万吨(含果蔗),增长5%;木薯面积42613亩,增长14.2%,总产量11.8万吨,增长1.7%;茶园面积69981亩,增长21.6%,茶叶产量1228吨,增长68.6%;粮经种植比例为61.6︰28.7。

年末大牲畜存栏78872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存栏19万头,增长12.14%;羊存栏28603只,增长9.4%。全年肥猪出栏15万头,增长22.5%;羊出栏16353只,增长8.4%;肉类总产量1.5万吨,增长27.6%;禽蛋产量530吨,增长2.7%;水产品产量3062吨,增长13.3%。

全年水利水电建设完成投资5311万元。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3840公顷,水库蓄水量7086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4166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3.38万千瓦特,增长5.1%;农业化肥使用量(折纯)5869吨,增长14%;农村用电量1879万千瓦时,增长6.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解决18437万人5732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森林面积1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9.3%。森林火灾受害率0.025‰,实现连续22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

工 业 2008年,红河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优势资源,培育壮大工业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058万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轻工业产值19743万元,增长26%;重工业产值4315万元,增长17.5%。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1764万元,增长12.6%。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164万元,增长17.6%。规模以下企业实现产值12294万元,增长38.4%。其中红河糖厂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的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8%,增长16.1%,成为全县工业产值回升的主要因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500万元,增长18.2%;实现利税总额1239万元,增长54.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白砂糖27405吨,增长30.7%;酒精4032吨,下降59.8%;棕丝8210吨,增长12.5%;石膏23600吨、石膏粉20050吨,分别增长19.1%和10.1%;饮料酒2850升,下降0.35%;自来水生产量73.4万吨,下降23.8%;水力发电量4308万千瓦时,下降14.1%。

财政·金融 2008年,红河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668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8万元,增长27%。地方财政支出4.2亿元,增长2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6亿元,比年初增长23.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3亿元,比年初增长24%;贷款余额2.9亿元,比年初增长19.5%。

贸 易 2008年,红河县有个体经营户2856户,从业人员4685人;私营企业65户,从业人员1363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90.5万元,增长23.2%。按地区分:城镇零售额16979.1万元,增长26.6%;农村零售额10511.4万元,增长18.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3584.7万元,增长44.3%;非公经济23463.1万元,增长21.1%;个体经济14766.6万元,增长22.9%;其他经济442.7万元。

交通·邮电 2008年,红河县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1345万元,元阳—红河二级公路红河段投资4000万元。启动建设凹腰山经乐育至宝华水泥路、大白能至车古、墨绿公路红河段项目。完成10条140.3公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改造7条蔗区公路,完成洛恩、阿扎河、浪堤、垤玛4个乡客运站点建设。年末公路通车里程(含省管公路)1212.3公里,其中:省道79.5公里,县道517.8公里,乡道521.4公里,村道93.6公里。拥有客运车辆84辆,货运车辆298辆。完成客运量45.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228万人公里;货运量40.2万吨,货运周转量2526万吨公里。

年末有固定电话用户9412户,增长2.6%;移动电话用户37211户(含小灵通用户1221户),增长2%;互联网用户2171户,增长27.9%。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98.17万元,增长68.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20万元,增长39.7%;电信业务总量978.17万元,增长10.6%;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800万元,增长50%。

科技·教育 2008年,红河县有生猪科学养殖示范户117户,建立重点生猪养殖示范户10户,建成卫生猪舍147个18960平方米。建设泸西高原梨种植示范面积270亩、开远中华冬桃2号种植示范460亩、冷凉山区优质水果苗木示范培育基地10亩。开发阿姆山秀峰系列茶叶产品,产品质量及企业知名度得到提升。举办科学养猪、茄子嫁接、低产茶园改造等实用技术培训30期,培训4500余人次,捐赠科技图书6000册、科技资料5万余份。召开全县科技大会,表彰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年内,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两基”年审工作通过验收,“1650”和“1150”工程进展顺利,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全年投入教育资金342.1万元,改造危房4910平方米。年末,有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45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01人;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15974人;小学104所,一师一校点82个,在校学生36885人;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4959人。青壮年文盲率从上年的0.88%降至0.6%。小学校舍面积161317平方米,生均4.37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积108242平方米,生均6.2平方米。高级中学校舍面积21675平方米,生均14.9平方米。有小学专任教师1431人,初中专任教师540人,高中专任教师85人。高考录取170人,录取率42.9%。

卫 生 2008年,红河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病床248张,每千人拥有病床0.88张。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5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0.72人。有乡村医生188人,每千人拥有乡村医生0.66人。有27.2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3.95%,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933.56万元,资金使用1481.44万元,使用率76.62%。推进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工作,8户农业人口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文 化 2008年,红河县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1个,电影放映站1个,民族歌舞团1个,图书馆1个,各类文化站、群众文艺组织14个。举办“哈尼十月长街宴”、“万人长街歌舞节”、哈尼族“仰阿娜”(姑娘节)等活动。新发现文物23处,涵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碑刻、古寺庙等。5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红河县民族歌舞团演员招聘工作。

全县有卫星电视接收站375座,其中:县级10座,乡、村两级365座。有线电视用户5672户,数字电视用户3074户。新建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红河县广播电视发射台。广播覆盖率93.99%,电视覆盖率91.02%。

扶 贫 2008年,红河县实施省、州脱贫致富整村推进项目60个,投入资金1140万元。实施上海帮扶项目6个,投入资金340万元。规划实施迤萨镇曼车至齐心寨片区新农村建设、垤玛乡为独和塔普两个自然村易地搬迁工作。208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450户贫困户。全年解决贫困人口6000人温饱问题,巩固不稳定人口7800人。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8年,红河县有单位职工6923人,比上年增长5%,其中:国有单位5721人,集体单位121人,其他单位1081人,人年均劳动报酬分别为20708元、18550元、1200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47.8元,人均居住面积23.5平方米。

全县有福利院、敬老院14所448个床位,年末在院人数448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68万元,比上年增长61.8%,1330户3261人受益。8193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征收医保资金1040万元;2682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580万元;19823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征收医疗保险费162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5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5%。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邹进,副书记王洪兴、朱家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磊,副主任李普忠、张江玲(女)、王彪、许莫山。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洪兴,副县长沈俊伟、李玉福、刘锋、刘占伟、李元、陈黎、李福珍。县政协主席李勒然,副主席李寿泽、张红锋、马基寿、杨红艳(女)。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唐可勇。

地理特点

红河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缘和哀牢山余脉地区,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狭窄,地势中部高,南北低。整个区域除北部红河谷地有几个面积狭小的河谷冲积小盆地外,96%以上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海拔2745.8米,最低海拔259米。红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群山起伏,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年平均气温20.9℃,年降雨量945.3毫米,森林覆盖率14.2%。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山区,其中阿姆山有森林面积41.27万亩,已被省政府批准列为自然保护区。县城内主要动物有蟒蛇、懒猴、黑冠长臂猿、马来熊、金钱豹等。

县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红河绕县境北缘奔流而过。境内地势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的山是东南部的么索鲁玛大山,主峰海拔2745.8米,最低点为东北边缘的曼车渡口,海拔259米。年平均气温11.2-23.4°C,立体气候较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降水量悬殊较大,北部低山河谷地带为700-900毫米,南部山区为1500-2000毫米,全县年均降水量1340毫米。常出现冬春少雨易干旱,夏秋多雨,时有山洪发生的现象。

所产植物

全县土地面积308.5万亩,是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物质条件。历史上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且多为阔叶林,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野茶树、大树杜鹃等十余种。红河大翼橙,四季常绿,果实如球,是柑桔起源中心在中国的铁证。但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活动频繁,森林面积有所减少。全县有大小河流20余条,组成南北两个水网,水资源可观:地下水出水量约4亿立方米,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但开发利用率还相当低。境内矿藏有铜、铁、铅、石棉、石膏、大理石等,以非金属矿为主,尤以石膏为冠。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亦不少。野生药用植物很多,盛产的有杨梅皮、枳实、何首乌等。主要植物有云南松、思茅松、油杉、桅木、桦木等。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铁、钼、沙金,非金属矿有石膏、石棉、大理石、花岗石、水晶石、硅石。县内有大小河流20余条,主要河8条,分属红河水系、李仙江水系和藤条江水系,全年地表水径流量12.66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量4.03亿立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9.78万千瓦,可开发容量8.2万千瓦。

历史沿革

红河县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少数民族先民就在境内的土地上生息。唐(南诏)时,有官桂思陀部、铁容部等部落崛起,隶属于南诏通海都督府。宋(大理)时,被列入"三十七部蛮",属秀山郡。元代,先后隶属于和尼路和元江路,其间曾设落恐万户、溪处副万户,属南路总管府,推行羁縻政策。明朝洪武年间,正式在境内建立世袭土司制度,分别封设亏容甸、思陀甸、落恐甸、溪处甸、瓦渣甸和左能甸6个长官司,均属临安府,为云南边疆诸县土司较多的地区之一。从清代直到民国时期,除迤萨、浪堤等地属元江府(州、县)管辖外,其他均为土司区域,先后隶属临安府和建水、石屏州(县)领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51年5月建立县人民政权。从此,各族人民结束被奴役的历史,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前,属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后,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00年,全县有13个乡、1个镇、91个村委会、826个自然村。县城迤萨镇,在清朝乾隆以后就逐渐形成集镇,是江内外物资集散地,也是滇南著名的侨乡。县人民政府建立后,县治一直设在这里。

素称资料

红河县素有"侨乡"之称,而华侨和归侨、侨眷又多集中在县城迤萨镇,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清光绪年间,境内有人开始到越南的莱州和老挝的琅勃拉邦山区经商。清宣统末年(1911年),迤萨举人冉师孔(学泗)率先走通老挝川圹的商路。其后,安邦村邵恒泰第一个到老挝侨居下来。民国年间,一度出现“下坝子”和“走烟帮”的热潮,迤萨汉人纷纷组织马帮辗转异国他乡经商、不少人先后在老挝、越南、泰国侨居,成为第一代华侨。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南、老挝当局反华排华,许多侨胞沦为难民,他们迫于生计,陆续移居欧美、日本。红河县华侨现分布在亚洲的老挝、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日本、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士、联邦德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多哥等世界五大洲的16个国家或迁居祖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至今全县有872户3557人侨居各国,国内归侨、侨卷808户3405人。广大华侨在侨居国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他们坚持正义,爱国爱乡,对当地人民以诚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建设家园,为促进中外物资、文化交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清朝时期,在汉族聚居的迤萨、浪堤、大羊街等少数村寨设有几处义学、书院和私塾。民国以后,民间办起一批学校,培养了一些人才。但由于学校少,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加之受世俗观念束缚,少数民族子女入学者甚少,广大农村文盲充斥。建县后重视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学校逐步增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至2000年,全县共有小学177所,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中学14所,在校生5300人;各级各类教职工1982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5.4%,基本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

地域文化

境内民族民间文学蕴藏丰富,民族歌舞颇具特色。哈尼族舞蹈《捉泥鳅》、《棕扇舞》登上首都北京的文艺舞台,颇受称赞。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出现了一些成果,《阿扎》、《出嫁歌》、《狐狸和他的朋友》等哈尼族、彝族民间故事和风俗诗歌获得省的奖励。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日益活跃,被誉为"歌舞之乡"的垤施、洛孟彝族音乐舞蹈,得到省内外观众的赞誉。

行政区划

红河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红河县辖1个镇、12个乡:迤萨镇、甲寅乡、宝华乡、洛恩乡、石头寨乡、阿扎河乡、乐育乡、浪堤乡、大羊街乡、车古乡、架车乡、垤玛乡、三村乡。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1951年设红河县。元江下游为红河,故名。

2000年,红河县辖1个镇、13个乡:迤萨镇、勐龙傣族乡、甲寅乡、石头寨乡、阿扎河乡、洛恩乡、宝华乡、乐育乡、浪堤乡、大羊街乡、车古乡、架车乡、垤玛乡、三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762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违萨镇 15953 、勐龙傣族乡 13674 、甲寅乡 23239 、宝华乡 21684 、洛恩乡 22006 、石头寨乡 14655、 阿扎河乡 34554 、乐育乡 21797 、浪堤乡 25774 、大羊街乡 18006 、车古乡 10608、 架车乡 17909 、垤玛乡 13673、 三村乡 14095。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全县辖1个镇、12个乡、1个民族乡:迤萨镇、甲寅乡、宝华乡、洛恩乡、石头寨乡、阿扎河乡、乐育乡、浪堤乡、羊街乡、车古乡、架车乡、垤玛乡、三村乡、勐龙傣族乡。

2005年,红河县撤销迤萨镇和勐龙傣族乡,设立新的迤萨镇。

卫生事业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城乡卫生医疗防治网已经形成,各种疾病得到有效防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了切实保障,平均寿命明显增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节育率逐步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开始扭转了盲目生育的状况。

社会经济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8.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2年增长52.3%,年均增长8.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亿元、1.2亿元和3.2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4.6%、112%和62.4%。三大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2.2%︰9.5%︰38.3%调整为50.6%︰13.6%︰3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3.35亿元,年均投资达2.7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比2002年增长104%,年均增长15.3%。财政总收入393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17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81.7%和48.4%,年均分别增长12.7%和8.2%;财政总支出34355万元,比2002年增长174%,年均增长34.8%。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6.3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98.9%;各项贷款余额2.4亿元,比2002年末下降11%。

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6.9亿元,比2002年增长70.4%,年均增长6.5%;粮食总产量8703万公斤,比2002年增长6.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07年,全县累计发展棕榈16万亩、甘蔗5.9万亩、木薯3.7万亩、茶叶5.7万亩、冬季农业3.6万亩,膏桐、神衰果、芭蕉芋等后续产业按规划稳步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达1.23万吨,比2002年增长62%,年均增长10%。大力培育劳务产业,累计输出劳务15.5万多人次, 其中有组织的输出3283人次, 实现劳务收入3.23亿元。

到2007年底,建成投产了糖业公司复混肥生产线、红枫淀粉厂及甲寅、浪堤的芭蕉芋粗制淀粉加工厂;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系列产品项目一期工程已试生产运营;中小企业园区、年产12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材厂、年产5万吨牛多乐石膏粉厂、架车铅锌矿厂和花岗石厂等建设项目积极推进。2007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亿元,比2002年增长76.7%,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10万元,比2002年增长93.3%,年均增长14%。全县登记注册内资企业达231户,注册资金1.7亿元;私营企业56户,注册资金1.2亿元,从业人员1286人;个体工商户2970户,注册资金5866万元,从业人员4842人;非公经济增加值3.3亿元,占全县GDP的39.8%,上缴税金1570万元。

2009年综合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201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00万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1300万元,增长28.7%;第三产业增加值44200万元,增长13.5%。三次产业比重为45.5%:17.7%:36.8%,非公经济增加值68515万元,占全县GDP的57.0%。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3303元,比上年增加309元,增长10.3%。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9年,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扶持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挽回遭受自然灾害损失,促使全县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762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6.0%,其农、林、牧、渔产值分别为41522万元、7082万元、33417万元、419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7.9%、6.8%、4.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15万元,增长3.0%。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5239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72736亩,增长1.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7464亩,增长2.8%,其中:甘蔗面积62151亩,增长2.4%,木薯面积44199亩,增长3.7%。粮经种植比例为60.8%:29.1%。

畜牧业、渔业生产。大牲畜年末存栏数95130头,比上年增加20.6%;肥猪年末出栏数192030头,增长28.02%;肉类产量19461吨,增长29.7%;禽蛋产量608吨,增长14.7%。稻田养鱼77000亩,增长11.4%;水产养殖面积达3830亩,增长2.1%,水产品产量3205吨,增长4.7%。

农业生产条件。全县年末农村劳动力总资源数159997人;年末总耕地面积235460亩;有效灌溉面积14090公顷;水库蓄水量7086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4166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3.82万千瓦特,增长13.1%;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5803吨,下降1.1%;农村用电量2004万千瓦时,增长6.7%。

乡镇企业。全年实现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518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7300万元,增长16.8%;上交税金800万元,增长9.6%;从业人员66500人,增长1.8%。

三、工业

2009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9367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轻工业23417万元,增长18.6%,重工业5950万元,增长58.8%;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3896万元,增长20.5%;规模以下企业产值15471万元,增长20.5%。规模以下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7%,近年来首次超过规上工业企业,说明我县工业发展格局开始朝多元化迈进。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311.7万元,增长14.5%,产销率为103.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833.9万元,增长48%,利润总额649.3万元,增长186.7%;实现工业增加值3955万元,增长1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为6386吨标准煤,较上年下降51.6%;单位产值能耗0.4596吨标煤/万元,较上年下降56.8%。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033万元,比上年增长59.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62860万元,比上年增长48.7 %,是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私人建房2701万元,比上年增长39.0%;农村非农户(农村投资)完成投资2079万元,增长4倍;农村私人投资4120万元,增长5.5%。按完成投资比重划分:工业投资占15.1%;交通运输业占18.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5.0%;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及文体业占7.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7.4%,其他服务业占46.4%。全年施工项目136个,比上年增加81.3%,其中:新开工项目111个,同比增加146.7%。元红二级公路红河段重点项目建设本年完成投资7576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4368万元。

2009年,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05.6万元,比上年增长48.6%;竣工产值1392.6万元,增长38.9%;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1293元/人。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

2009年末,全县通公路里程1220.3公里,其中:省道99.9公里、县道505.4公里、乡道521.4公里、村道93.6公里。全县拥有客运车102辆,货运车983辆。全年货运量61.16万吨、客运量41.37万人;货运周转量2262.9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3971.5万人公里。

2009年内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74万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3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986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25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4%、2.7%、35.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100户,同比减少11.0%;移动用户47100户,同比增长23.0%。因特网用户2600户,同比增长44.4%。

六、商贸、旅游与招商引资

2009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39万元,比上年增长22.4%。按地区分:城镇零售19920万元,农村零售13719万元,分别增长17.3%、30.5%;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总额3810万元,较上年下降5.4%,其中:国有经济实现95.7万元,较上年增长10.6%;非公经济实现29829万元,其中个私经济实现20009万元,分别增长27.1%、35.5%;按行业分:批零业实现27405.6万元,住宿餐饮业完成6233.4万元,分别增长19.7%、35.7%。据工商报表反映,2009年末全县共有个体经营户3122户、从业人员5206人,分别较上年增长9.3%、11.1%;私营企业77户、从业人员1545人,分别增长18.5%、13.4%。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26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82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0.54万人次,创收6450万元;旅游业总收入达6931万元。以”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旅游行业正蓬勃发展。

全年共引进招商实施项目15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4862万元。

七、财政、金融及保险业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5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3万元,同比增长19.0%;财政支出65689万元,同比增长56.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72万元,比年初增长33.2%,其中:储蓄存款62695万元,增17.6%。各项贷款余额57889万元,比年初增长102.1 %,其中:支农贷款20472万元,增长51.0%。累计净投放现金17839万元,较上年增27.4%。

全年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76万元,比上年增长79.4%;各项已决赔款426万元,比上年增长25.3%。

八、教育

加大投入,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09年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排查D级危房面积101748平方米,年内完成17个单件项目13647平方米建设任务。红河一中运动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开工,园丁小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教育系统廉租住房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普实“工作通过州级验收。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和”减负提质“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两免一补“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907.7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全部免除,17311人享受农村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促进了”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9.66%,

2009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小学校117所,其中: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13所、完小102所;共有幼儿园1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6%;初中毛入学率达101.09%;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99.77%、99.13%。高中教育有了新突破,高中毛入学率达30.95%,2009年高考上线率达64.88%,比上年提高21.9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加快幼儿教育发展步伐,全县幼儿入园(班)率达42.29%。

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7625人,比上年增长5.1%,其中:高中在校生数1366人,初中在校生数16259人;职业中学在校生数349人;小学在校生数37842人、在园幼儿数5613人,分别较上年增长2.6%、5.6%;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53人,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初中教师593人,增加9.8%;职业中学专任教师33人;小学专任教师1856人,增加29.7%。县职业中学年末在校人数349人,年内毕业33人。

九、文化

2009年末,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1个,电影放映1个,民族歌舞团1个,图书馆1个,各类文化站、群众文艺组织16个;文化机构从业人员77人。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广泛普及。全年共组织文艺队演出9场120个节目,辅导50余支演出队伍,1800余人。编排文艺节目26个,共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5次,组织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全年共完成电影放映场次数1290场,观众260580人次,其中哈尼语影片放映场次282场,观众64860人次。创作作品:歌曲《花果山美丽迷人的地方》、《花果山之歌》、《浪堤敬酒歌》、《迤萨马帮参驮出的侨乡》、《侨乡供水人》、《等你来》、《故乡恋》、《祖国你好》;舞蹈《红河乐作健身操》、《奕车风情》、《红河乐作跳起来》、《欢腾的山寨》、《红河岸边傣家寨》;方言花灯表演唱《春游红河》。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