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斑美凤蝶
释义

红斑美凤蝶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多见于长江以南各省,如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浙江等地,亦见于日本、印度等国家。

中文学名:红斑美凤蝶

拉丁学名:Papilio (Menelaides) memnon Linnaeus

界:动物界

目:鳞翅目

科:凤蝶科

分布区域:四川、云南、湖北、海南;日本、锡金、印度

简介

有尾无尾都是她—美凤蝶 Papilio (Menelaides) memnon Linnaeus

翅展105~145 mm。雌雄异型及雌性多型。雄蝶体、翅黑色。前、后翅基部色深,有天鹅绒状光泽,翅脉纹两侧蓝黑色。翅反面前翅中室基部红色,脉纹两侧灰白色;后翅基部有4枚不同形状的红斑,在亚外缘区有2列由蓝色鳞片组成的环形斑列,但轮廓不清楚;臀角有环形或半环红斑纹,内侧即cu2、cu1室有弯月型红斑纹,无尾突。雌性无尾突型前翅基部黑色,中室基部红色,脉纹及前缘黑褐色或黑色,脉纹两侧灰褐色或灰黄色。后翅基半部黑色,端半部白色,以脉纹分割成长三角形斑,亚外缘区黑色,外缘波状,在臀角及其附近有长圆形黑斑。翅反面前翅与正面相似;后翅基部有4枚不同形状的红斑,其余与正面相似。雌性有尾突型前翅与无尾突型相似,后翅除中室端部有1枚白斑外,在翅中区各翅室都有1枚白斑,有时在前缘附近白斑消失;外缘波状,在波谷具红色或黄白色斑;臀角有长圆黑斑,周围是红色。翅反面前翅与正面相似。后翅除基部有4枚红斑外,其余与正面相似。

特征

球形,橙黄色。直径约1.7mm,高约1.5mm。

幼虫

头部最初呈黑褐色,随成长而颜色渐淡,老熟时则呈绿色。第1~3龄幼虫身体呈橄榄绿色,第2~4腹节有斜白纹在背部相接,第7~9腹节也有白纹扩展到背部。4龄幼虫体色转为绿褐色,背部白纹减退。老熟幼虫第4~5腹节有白色斜带,有时会在背面相接,带上有黑绿色小纹。第6腹节侧面也有1同色斑纹。气门褐色。臭角初龄时呈淡橙白色,随成长而颜色渐深,末龄时呈橙红色。

头前面的1对突起的末端呈圆弧形,第3腹节的后缘及第4腹节的前缘向两侧突出。绿色型蛹的背面有宽大的菱形黄绿色纹,翅面上则有褐色不规则斑纹;褐色型蛹的斑纹似木材的纹理,翅面上的斑纹则似青苔。

寄主

芸香科(Rutaceae)的柑橘类(Citrus spp.)、双面剌(Zanthoxylum nitidum)、食茱萸(Z. ailanthoides)等植物。

生物学

成虫爱访花采蜜,雄蝶飞翔力强,很活泼,多在旷野地方狂飞。雌蝶飞行缓慢,常滑翔式飞行。台湾亚种遍布全省各平地至海拔2500m的山区。1年发生3代以上,以蛹越冬。成虫全年出现,主要发生期为3-11月。卵期4-6天,幼虫期21-31天,蛹期12-14天。成虫将卵单产于寄主植物的嫩枝上或叶背面,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细枝或附近其它植物上化蛹。成虫常出现在庭院花丛中,还经常按固定的路线飞行而形成蝶道。

保护

红斑美凤蝶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分布区域

分布 本种是我国南方种,多见于长江以南各省,如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西、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日本、锡金、印度、缅甸、泰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