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家疃 |
释义 | 洪家疃,又叫做“清水塘洪”,坐落在秀丽的黄山南麓,隶属于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与居巢区中庙街道办事处和烔炀镇以及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接壤。是著名的张治中将军的故乡。张治中故居便在这里。 名人贤士(张治中将军 张本舜少将 张本禹少将(张治中将军三弟,抗日烈士) 张文心少将 洪世禄少将 洪世寿少将 洪品山少将 洪世泰少将 洪楚飞少将: 洪润才少将 张素我 张素久 黄埔军校第13期学员 黄埔军校第15期学员 黄埔军校第17期学员 黄埔军校第20期学员 黄埔军校第21期学员 洪世年) 地理环境序言著名“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的故乡。隶属于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与居巢区中庙街道办事处和烔炀镇以及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接壤。烔炀镇是我党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李克农将军的故乡,长临河镇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先生的故乡。 地理位置洪家疃地处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区,村子被山、岗和冲所包围。村子的门口有一座大塘,村子北面耸立着五座青翠的山峰 — 黄山、二黄山、团山、窝子山和战山。村子的东面就是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安徽省第一所乡村师范),村中还有张将军创办的黄麓学校以及张治中将军故居(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村落前身洪家疃这个村落的前身是一座水坝,它起源于明代初年的大移民时期。原来,宋元战争之后,江淮地区一片荒芜,原来富饶的土地和村庄成为荒场。巢湖岸边也是野草丛生,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下令从江南迁移了很多老百姓来到巢湖岸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江西的“瓦屑坝”移民者和从皖南迁移来的徽州家族。“瓦屑坝”,巢湖地区又称“瓦家坝”、“瓦砾坝”,它在江西的莲湖边,是一个早期的港口,现在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建立以前洪家疃建立以前,一些从“瓦屑坝”来的移民者先在巢湖北岸先建成了两个小村——徐家疃和九黄疃。所谓疃,是“屯”的变音,这两个小村都是早期的民屯,移民者们以此为据点,开垦周围的土地。村庄建成后,产生了一个问题:原来,在西黄山地区,山水常常灌流而下,难以控制。下游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必须在西黄山上修筑一个水坝,才能调节落水,保证丰收。徐氏和黄氏一起开往西黄山,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庄氏。他们来到山区后,选择了面向下游冲田的一个较窄的山口修筑了一个水坝,水坝长150米左右。高差在6米以上。通过这个拦水坝,山水在水坝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这就是洪家疃现在水塘的雏形。水坝建好后,一个看管和控制水坝的村庄就形成了——徐家坝村。徐家坝村呈正方形。它的基地处于坝下的缓坡,村庄规划有九条巷子——又叫”九龙攒珠“。巷子里修着下水道,巷子前有口小小的水塘。天空下雨的时候,落在村庄的水就通过下水道进入了水塘。是一个下水系统设计的十分精妙的村子。在徐家坝建好之后。在它的东边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它的里面,居住着后徐家坝以后的主人——洪氏。洪氏是从徽州迁来,按照族谱的记载,他们是唐代歙县观察使的后代,又称桂林洪。洪氏的村子叫”清水塘“,小村前面有水塘,后面有一口井,常年汩汩的冒着泉水。洪氏在这里辛勤劳作。到了清代初年,突然间发生了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根据老人的回忆,徐家坝里居住的三支家族之一——庄氏家族突然遭到了一个重大的灾变。一个叫”隆公“的人触犯了朝廷,被满门抄斩。庄姓匆匆的逃离了这个村庄,留下了空空的建筑和房屋的基址。洪姓这个时候得到了迁移的机会。他们来到了村庄中,成为了徐家坝村第二批移民者。洪氏来到徐家坝之后,开始慢慢拓展。并且成为其中最大的家族。在大约乾隆年间,他们建起了洪氏宗祠——也是全村唯一一处祠堂。洪氏在取得了村庄的领导权之后,慢慢的村庄的名称也随之改变——徐家坝改成洪家疃,而原来因为兴修坝而形成的小水库也替换成了”清水塘“。 正式形成洪家疃就这样正式形成了,来自东部小村的靠山张张氏家族也随之来到了村庄。张、洪等姓氏慢慢的融合,形成了村庄最大的宗族势力。 除了张治中先生以外,村庄还有十位家族成员在解放前获得少将军衔。另外,获得其他将校级军衔者更多。到了近代,洪家疃已经成为西黄山脚下第一大村,他们购买道路,兴建商业街,甚至计划修筑运河,来促进村庄经济的发展。 现状简介时过境迁,今天在洪家疃村,还能看到古老的水坝和参天的古木。村庄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处,甚至连祠堂也躲过了文革的浩劫,成为今天巢湖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么那个神秘的迁出洪家疃的庄氏家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洪家疃村的南边发现了一个小村——富塘张,原来,他们就是庄氏的后代。村庄的《张氏宗谱》这样记载:“当思国无史则法戒不昭,家无乘(音胜,史料)则源流莫辨,是家乘所系之重,犹国史攸关匪轻也,吾宗有家于合肥潜溪河,则自我彦三公始,继公徙居莫庄二村。孙承子继,生长于斯,死葬于斯,而聚族亦于斯矣。无何天道有盈亏,人事有得失,族有讳隆公为,因功见妬(音杜,与妒同意),遂致有灭门之祸,而凡属同宗俱被连累。尔时罹祸者敕令(此二字抬头并加红色)难逃遭刑受戮,脱身者图生远遁,改姓更名。于是逃某处而即以某地避害,寄某家而即以某姓全身,兹我姓之族裔实昔庄氏之嫡派也!自避难更姓以来,至我祖父辈见族居涣然,家乘未修,不胜感慨,俱殷然有志详考世系,纠其聚而统之不散,合其异而归之使同。志未酬而云逝,易篑之时口嘱丁孟。迄今我宗人有能一息忘者哉?嗟夫河!”从族谱上看,使家族遭难的确实是”隆公“。时间,按照族谱的记载,是在宋代,可是一个宋代被迫害的家族,为什么整个清朝都不敢修家谱呢?原来在清朝初年,浙江发生了著名的”明史案“,主犯庄廷珑,因印刷有指责清朝语句的《明史》而遭难,整个家族被波及。庄姓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迁出的吧!在这个不幸的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村庄在数百年时间内经历的几多风雨。 名人贤士张治中将军(另有独立词条,就不在这里介绍)。 张本舜少将(张治中将军二弟) 张本舜,云南讲武堂毕业,和李宗仁、朱德是同学。 张本禹少将(张治中将军三弟,抗日烈士)张本禹(1900~1938),字文衷,生于洪家疃,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少年时父母双亡,依靠舅舅做活糊口。后随长兄张治中参加孙中山的护国军,因见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真革命的请进来,不革命者滚出去”,对军校产生兴趣和向往。通过刻苦自学,民国14年(1925)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副官,参加北伐。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时,张本禹以学兵团副连长身份参加“反宁拥汉”活动。“七·一五”事变后,掩护一部分共产党员离开武汉。后历任陆军教导二师警卫营少校营长、中央军校第八期学兵总队中队长、独立第四旅上校团长等职。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时,潜心学习军事知识,竭力宣传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民国24年,张本禹担任陆军十三军四师十二旅少将副旅长。次年8月,随军援助傅作义将军的绥远抗战。在百灵庙战役中,率部打外国,英勇沉着,身先士卒,奋勇作战,节节挺进,阻击了日军南路增援部队,使中国军队得以一举收复百灵庙。这一战役,张本禹荣立战功,受到了嘉奖。 民国26年8月,张本禹新婚燕尔,暂住南京。突闻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平津告急。他毅然告别已有身孕的妻子。北上张家口,参加抗战。8月中旬,张本禹奉命向北平前进,援助前线中国军队。13日开始,在南口与日军坂垣师团展开激战,一举击败日军。由于战斗猛烈,阵地为敌突破,张本禹从旅部组织一个排,亲自率领赶到前沿阵地,猛打猛冲,与敌展开肉搏,终于消灭敌人,夺回阵地因前线弹药紧缺,张本禹奉令前往太原催运,并负责押运回南口。8月30日,弹药在车站卸车时,遇敌机轰炸。张本禹一面指挥紧急卸车,一面指挥车头诱开敌机。因车箱中弹爆炸,张本禹不幸牺牲。 民国26年10月,巢县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公葬张本禹于巢南银屏山麓。1980年,中央统战部追认张本禹为抗日烈士。 张文心少将(张治中将军四弟、张解放后任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副主席) 原名本汤,张治中将军四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9期步科、陆军大学第14期毕业。张1931年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附兼2营营长,1932年1月参加淞沪抗战,后任中央军校第10期学生第2总队总队附,抗战爆发后任第9集团军总部参谋,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中央军校长沙分校军事教育科长兼教导团长,1939年任第85军23师副师长,1943年2月任第85军23师少将师长,1944年4月参加豫中会战,7月任第85军副军长,抗战胜利后参加内战,1948年12月15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后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兼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1995年7月27日在南京病逝。 洪世禄少将:张治中警卫厅厅长。解放后在南京投江自杀。 洪世寿少将:国民党机械化团团长,被国民党镇压。 洪品山少将:张治中贴身秘书。 洪世泰少将生于1908年2月4日,1926年5月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后期。1928年3月去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求学。1934年7月陆军工兵学校任中校政治教官。1940年3月湖北草店中央军校第八分校政治部任上校副主任。1944年12月贵州遵义陆军步兵学校政治部任少将主任。1948年10月奉张治中电召去兰州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任少将参议。1949年9月25日随河西部队和平起义,1950年5月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际处参事室干事,1954年10月西北体育学院任副总务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得病而死。善辞令,极富演讲天赋。 洪楚飞少将:(张治中的姑老表。他的母亲是张治中的姑妈。)河南抗战与日本作战,身中六弹牺牲。 洪润才少将:张治中的秘书。 张素我(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治中将军长女) 1915年4月生于洪家疃村。张治中将军的长女。1935年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肄业后到英国西南大学,毕业后于1937年秋回国任洪家疃黄麓小学校长。后历任湖南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妇女训练班副主任、重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组大队长(指导长为宋庆龄)、兰州国立兽医大学副教授。解放后先后在北外经贸部英语班教授英语,1956年评定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当选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届常委、第九届委员,民革中央党委、监察委副主席,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女企业家协会顾问等。其夫为周家彬先生,黄浦三期,留学德国慕尼黑军校,与蒋纬国先生同窗。 张素久(美国南加州著名爱国侨领;张治中将军的幺女) 张素久出生时,爸爸已经45岁,妈妈已经43岁,有4个姐姐和两个哥哥。1949年4月,国共和谈破裂后,大军即将渡江,经周恩来安排,随母亲从南京到上海,再飞北平,与父亲团圆。张素久到北京后在当时的贝满女中上高一,1949年开国大庆,她参加贝满女中文艺队伍,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目睹了毛主席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神圣时刻,当夜,张素久又参加了庆典晚会。 张素久于1952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且是清华大学第一届体操队队员。大学毕业后,张素久分到天津大学任教,一直工作了20多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素久夫妇来到美国做研究工作。开始几年她在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并在加州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担任工程师。自1992年起,张素久担任美国安琪科技发展中心总裁,积极从事与中国的科技交流,是她与中国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合作,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股票、证劵经理及第一个房地产经理团赴美培训班。 1999年,张素久受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聘请,出任清华大学北美教育基金会的会长,并在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丁肇中以及清华大学现任校长顾秉林等的指导下,在美国为清华大学筹措了大量资金,仅2006年1月至10月就为清华大学提供了140余万美元的资金,资助了34个项目。张素久还创办了《北美清华》杂志,为在北美的校友和关心清华发展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清华发展的便利管道。张素久的丈夫朱任中先生是哈工大的优秀毕业生,天津大学教授,一向是张素久最主要支持者和“后台”,他仍像年轻时一样热爱学习新事物,目前他是《北美清华》杂志的主编,参与创建并管理着北美清华教育基金会的网站。记者在张大姐的家里看到,张大姐的办公室在住宅的这头,朱教授的办公室在住宅的那头,两人尽管已是70岁的人了,仍然辛勤地工作着。 作为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的后代,张素久时刻不忘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2004年初,针对陈水扁等台独势力搞的一系列诸如“320公投”等台独活动,张素久以满腔激情发起并建立了“为了一个中国”的网站,号召全美华人华侨积极签名,短短几天里就有两万多华人签名,他们将所有签名打印出来寄给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亲台的15名议员,表达反对他们支持陈水扁的正义态度。 作为中国侨联的海外顾问和美国多个华人华侨团体的领导人,她参与组织领导了南加州华人侨界的各种重大社团活动,是一位在美国侨界富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企业家。 黄埔军校第13期学员洪世镇 安徽巢县洪家疃 洪廷理 安徽巢县洪家疃 杨尊泉 安徽巢县西乡长源镇洪家疃 路声和 安徽巢县长源镇洪家疃 洪白华 安徽巢县西乡长源镇洪家疃村 黄埔军校第15期学员黄诗经 安徽巢县长源镇洪疃村 张立纯 安徽巢县西乡洪家疃村 【曾任兰州军区警卫团(独立团)团长,其父亲张本文(张震周)是黄埔职工,少校】 黄埔军校第17期学员洪德生 安徽巢县西乡洪家疃村 张立德 安徽巢县洪家疃 张立言 安徽巢县洪家疃 洪世麟 安徽巢县西乡山尾洪村 黄埔军校第20期学员洪德清 安徽巢县烔炀河洪家疃 洪德进 安徽巢县洪家疃 黄埔军校第21期学员洪德威 安徽巢县西乡洪家瞳 洪世年(著名气象学家) 洪世年 男,1922年2月生,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历经国立第三中学、西南联大学习,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学院气象学系。在现有一切电子技术与数字运算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综合所有影响因素、地区自然特征经验,企图有所推进。曾被推选为中国气象学会、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气象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唐人街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史》编委;参与《气象科技》、《气象》、《中国气象》、《气象译丛》、《气象学报》、《大众气象》及《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的编审或创刊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79)及参与编审的高等专业教学用书《天气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入选典籍有《北大人》、《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词典》、《世界科技咨询真诚家》(中国卷)、《中华成功者》与《中华科技咨询专家指南》等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校友录,国外有国际传记研究所(IBC)、《美国传记研究所》(ABI)等有关典籍中均有介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