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洞县姚庄村 |
释义 | 基本概况姚庄村位于洪洞县城东南部,与梗壁隔涧河相望,地处平川,与梗壁村隔河相望。东与秦壁村以霍侯一级公路相隔,西与庄园、建桥两村相连,南距秦堡村2公里,北隔洪安涧河与城东村相望。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200余亩,400余户,2000余口人。霍侯路从村东向西南穿过,另有由村北向南的洪曲公路,交通极为便利。该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机井8眼。 村名来历相传,经考证村内有“双柏顶庙”等13处古文化建筑遗址,及朝官墓地三座,(详见续后)加之民宅建筑、楼、阳场、井配套,这说明姚庄村曾是富庶鼎盛的繁华之村。据“洪洞县地名录”记载,早在(公元25—56年)的东汉光武时期,刘秀的部下武将姚期及其家族就居住于此。刘秀称帝后,武将姚期征战负伤,告老还乡回姚庄,在现今庄园村开辟菜园种花养鸡,因当时两村人口稀少,就将姚庄村与庄园村合并在一起定存名为庄园。清末民国初才将两村分开,并以姚期生于此地,定名姚庄村。 发展历程据传,姚期告老还乡后,广胜寺一带土匪猖獗,当朝皇帝刘秀就招回姚期率兵剿匪。姚期率兵将匪徒抓捕后,不慎让土匪头子逃窜。姚期全家即怕没有完成朝廷旨意,满门抄斩;又怕土匪卷土重来,无奈之下连夜携家出走,逃至河南省林县。此也是姚氏家族在姚庄村没有留后的1遗憾之处。后来,各姓氏家族陆续迁入本村,尤其在光绪年间迁入地较多。迁入后开始都暂住在当时的庙宇里中,或在沟中崖边打些土窑洞或自己购买建造房屋。 现就本村各大户家族概况略一下: A、 姚氏家族: 公元二五—五八年东汉光武时期生息繁衍在此村,至今二千余年,未留后人。 B、 吉氏家族: 建村以前就居住本村,仅据吉林关东房的梁心板记载为大清乾隆三十二年它宅吉正朝所建,至今时间二百三十六年,吉正朝家有一职业保镖,曾以武艺高强,大力无比,广为流传。 C、 任氏家族: 据贾老会南房梁心板记载,为大清雍正年间(1723年),距今二百八十一年,因全家迁出,未有留后。 D、 治氏家族: 始祖治洪友生有三子长子治国峰(单号治头),武则天当朝时为朝内经济官员,家住姚庄村十字庙南,晚年因吸毒时间长,吸穷了光景,未成家最后在床上以脖子吊砖而自尽。次子跛子,以吹鼓手为生,早逝。三子务农,给本村郭维成打井时被砸而亡。兄弟三人均未成家留后。根据后传,治国峰曾参与十字庙建造,推测治家应在乾隆三年(十字庙建造年)以前就住在本村,故距今三百年左右。 E、 赵氏家族: 据传原籍古县北平,先迁入洪洞子安村于城东村,本村赵氏家族即从城东迁移而来,据赵廷家谱记载以七世之多,推测迁入本村已二百年以上。 F、 辛氏家族: 从本县辛村迁移而来,始氏祖据传兄弟三人,老大迁移河北省遵化县,老二留在洪洞辛村、老三迁入本村,当时老三以放皮影为生,家业兴盛后,建房院两座,购柄儿井一眼。据北房看家楼心板记载为“大清康熙二十五年房主辛怀玉所建,据今三百一十七年”。 G、 李氏家族: 可分为四大祖。 (1) 始祖李飞禅,李正祥,据李振国家谱查找,迁入本村已七世有余,推测时间二百一十年左右。 (2) 始祖李春元,据传从河南内黄迁入本村,以开果园放详片为生,有各园子里,从院门梁心板记载好,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所建,据今一百三十一年以上。 (3) 始祖李大兴,为李维河的老爷爷是一名武秀才,据传在二百五十年以上。 (4) 始祖李хх,据李建望介绍,迁入本村已四代有余,距今约一百余年。 H 、 王氏家族: 以其祖先王公太推测距今三百余年。 I、 胡氏家族: 从庄园村迁入,据始祖胡之坤之子胡源武、胡源胜弟兄二人分家契约推算,距今百年以上。 J、 郭氏家族: 原籍苏堡镇郭盆村,据传迁入时间五世有余,距今百年以上。 K、 虎氏家族: 从李堡村迁入,据传始祖胡登富为乾隆年间搭建村北戏台的主持人,据今二百五十余年。 L、 钟氏家族: 原籍河南省,大清乾隆年间始祖钟永富携家眷迁入南磨村,又迁入本村,距今二百余年。 M、 张氏家族: 从洪洞后泉村迁入,始祖张长祥、张长发至今七世以上,推测距今二百余年。 其余20余户姓氏家族,由于迁入时间较短,不再一一叙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原来狭小的村庄,不断向四周扩展延伸,形成现在的南北宽六百米,东西长一千五百米的大村,人口由原来的几户、几十户,增加到现在的400余户2000余口人。 抗日战争前后,历任过村长的有李大兴、虎成祖、郭丁元、郭维成、郭长祥、钟玉仁、李如铜、李光辉、李绍曾、郭万杰等,他们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组织村民抗击侵略者,在解放临汾、洪洞的各大战役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7年解放后,姚庄村响应共产党的号召,进行了土改,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即:党民社、洪流五社、雄火公社、冯张公社。历任村级的党支部书记、社长、村长,大队已任有杜玉堂、贾文英、峰森、赵全福、贾克俭、郭金奎、李廷福、王青云、李振兴、赵全虎、郭少千、王月巧、辛东喜、胡林平、雷小华等。 姚庄村有史以来,北有涧河,东西为梁1,中间低凹,可谓风水宝地,不仅引来外地始氏族纷纷迁入,而且建庙宇,修门楼、补风水,使人口更加繁盛,村貌更加壮观,风景更加秀丽。经查本村大小不等的古建筑公共13处。即: (1)双柏顶庙,位于村北沿河崖上。据传由姚氏家族所建,庙院内有圣母庙、龙王庙、和两颗苍劲柏树,后人重修扩建时,柏树已长到身州长二至三米粗,为保护柏树完好无损,就将两棵柏树扩建在圣母庙内,形成了古会流传的“双柏顶庙”,经查碑文重修扩建时村人捐款9800文。 (2)土地庙,位于双柏顶庙院背面。 (3)财神庙,位于赵家果园东面的土垄上面,庙门朝西,据传该庙是胡氏家族迁入本村后,距今在百年以上。 (4)十字庙, 位于本村中心,建于乾隆三年,庙内有关公、菩萨。关公朝北,菩萨朝南,主要供奉火神。 (5)老君庙,位于村内大道正北。庙西有下涧河的石坡,故俗称庙坡。 (6)河神庙,位于村北涧河沿岸的土垄上,河神朝南。 (7) 三官庙,位于村西及圣母庙西坡之上。 (8)祖师庙,位于村中心十字庙东五十米处。庙门朝西,院内有此殿,殿内有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雷震子。马王庙,解放前被学校占用多年。 (9)土塔,位于双柏顶庙的西面,涧河南崖上,塔高十余米,据传以扑风水而建之。 (10)魁星楼,位于村东南角,据传亦为扑风水所建。 (11)村门及护村墙:村们俗称楼门,位于原村南进村处,共两层,一层为村门,二层为护村人歇休处。护村墙为土石结构,西至牛圈窑,东至贾登席住宅。总长300余米,高约4米,为保护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起了很大作用。 (12) 此外,各地官府衙门的朝官,也纷纷到姚庄买地,建造坟园。据《洪洞县志》记载,赠按察使刘饽墓就近与本村村南一华里处,俗称刘家坟,坟院有垣有坊,石人石马,十分壮观。 (13) 北汉主刘渊墓建于村东南方,冢高三丈有奇,周围一百四十步,院内套院,房屋林立,俗称刘坟。 按察使刘世林之墓也建在村东,墓碑林立,俗称刘家坟。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14亩(其中:水田139亩,旱地75亩),人均耕地2.8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735亩,荒山荒地1824亩,其他面积16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全村有12户通自来水,有1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拥有电视机农户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4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户,分别占总数的67%和67%。 该村到乡镇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1.8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1.8公里,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9亩,有效灌溉率为65%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于砖木结构住房,还有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2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05万元,占总收入的54%;畜牧业收入1.45万元,占总收入的1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头,牛5头);林业收入2.02万元,占总收入的18%;第二、三产业收入0.78万元,占总收入的7%;工资性收入0.22万元,占总收入的2%。农民人均纯收入82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2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人(占劳动力的8%),在省内务工2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县内。该村目前正在发站橡胶、蚕桑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2户,全村共乡村人口75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3人。其中农业人口75人,劳动力26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其中哈尼族7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3人,参合率9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距离乡卫生院21.8公里。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小佛房村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新城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8公里,距离中学21.8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人,其中小学生5人,中学生3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14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没有收入,农村财务管理实行村财乡管制度,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已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滞后。科技含量低,农民生产方式粗放,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抓住糯扎渡移民搬迁为锲机,发展沿湖经济,大力发展养殖业、橡胶产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