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洞道情 |
释义 | 简介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流行于洪洞一带。1961年田汉来晋观看传统节目《郭巨埋儿》演出,指出“道腔”二字不确切,建议改为“道情”,遂更名。 洪洞道情与其他道情同属一源。原为民间长期流传的说唱艺术,以后在薄州梆子的影响下,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逐渐形成戏曲形式。 历史沿革清咸丰年间,尹壁村道士尉广甲集结艺人成立第一个职业班社,以戏曲形式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5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戏搬上舞台,后因戏箱被盗,戏班解体。 清宣统年间,道情兴盛,西尹壁村师秉(左鱼右炎)二次组织道情戏班,排演《龙虎山》、《郭巨埋儿》、《三英卷》、《判双钉》等14个本戏,有“新戏箱,强人马,本戏折子没麻杂;韵调好,把式真,夏安台口到寒冬”之誉。足迹远至河南,陕西部分地区,极一时之盛。 民国12年(1923),曹生村程元奎和南秦村杜丁儿组织兴盛班,活动达6年,剧目丰富,且吸收蒲剧跷工、扇子功、裙子功等技艺,颇具特色。 1950年,南秦、曹生、冯张、堤村、师村等村相继成立业余道情班,编演《反抢粮》、《送夫参军》、《新编小姑贤》等新剧。 1960年,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成立,招收40名学员,经半年排练,于8月1日登台演出。该团先后改编排演《二度梅》等传统剧目及《白毛女》、《血泪仇》、《红色娘子军》等14个现代戏,挖掘整理《石花景》、《卖华山》、《挂神子》、《拐银匠》等剧目,并以《彩礼》参加全省现代戏汇演。涌现出贾健平、贾金平、陈北香、张香兰、陈白蛋、郝国英等好演员。 1970年,青年道情剧团解散。1980年恢复。 图注:本图为道情皮影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