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横山老腰鼓 |
释义 |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陕西 · 榆林 · 横山县 文化遗产名称:横山老腰鼓 遗产编号:Ⅲ—24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榆林市横山县 遗产级别:省 基本特征陕北横山老腰鼓是陕北民间舞蹈中的独特品种,其特征如下: 1、既规范又灵活的表演形式: 横山老腰鼓在提取和发展原始材料有益成份的前提下,尽量讲究舞姿朴实、动作规范化,步伐多变,场面穿插频繁,构图对称灵活。 2、既统一又个性的风格特点: 表演时有时会达到情不自禁的程度,使腾空、缠腰、摆头、舞臂、跳转、走翻之类动作更富有艺术个性。 3、既谐调又扩张的舞蹈形象: 上身舞臂动作虽则打鼓,实则怪巧多变,和下身灵活多样的步伐相互配合,构成富有特色的优美形象。 技艺介绍横山老腰鼓流传已久,是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和战争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有2人、4人、8人对打。其动物矫健有力,威武豪放,步法多变,舞姿优美,鼓点清晰,打法交替穿插。与吹打乐配合,生活活跃,看了使人振奋,给人以力量。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它的竟打性很强,鼓手们一旦跃上场子,比不出个高低好坏决不下场。 横山老腰鼓的影响面很大。1984年10月,深圳、蛇口联合电视剧组,来榆林拍摄《大漠风情》,取了张存有地李应海腰鼓《欢迎土改工作队进村》的一个场面。1985年,陕西省歌舞团强凯所编《横山腰鼓》参加了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民间艺术节的表演。2007年以“横山老腰鼓”命名横山腰鼓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表演形式横山老腰鼓分文、武两种。“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组成,三个老人配一个孩子,已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动作表演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表演显的稳沉平缓,风趣诙谐。“武腰豉”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均由小伙子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速多度,舞姿强健有力,“快而不断,犯而不乱”。动作为“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蹦有力跨步打,翻个斤斗蹲步打。” 横山老腰鼓的传统表现形式有: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种。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种。 横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伞头、挎鼓子、腊花和各色杂丑,其所用道具分别有晃子、虎铮、旋子、小钗、腰鼓等。其衣装打扮上下分五色,暗含阴阳五行,所走的场子,为八卦图案。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服装道具腰鼓的主要道具有: 虎铮:圆形、中开小口,腹有一珠铃,“伞头”右手中指用红布套于小口,左右旋转,起腰鼓队的指挥作用,古时还有避邪的作用。 伞:又称幌子,长2尺4寸,呈长梯形状,绷布,四面纹有荷花蜻蜓、喜鹊枝梅、蝴蝶牡丹、缠枝莲花图案,顶部为圆形,带穗边,起腰鼓队的指挥作用。 腰鼓:长1尺4寸,直径约7寸,直筒、白茬子(无颜色),比现今腰鼓要大些。 鼓槌 :6寸长的红柳棍,系长红布带。 旋子:(象现在的小马锣 )纯铜手工打制。直径为5寸,音色纯正,为“腊花”所拿。 铰子:(象现在的小钗)直径4寸、拍击时左右手上下搓拍,为“腊花”所拿。 腰鼓服装有: 鼓子手:头包黑布,戴无顶草帽圈,帽口装五彩小纸折花,上身穿钩云布衫,下穿灯笼裤,脚穿黑布鞋。腊花:(是腊月之花,腊梅花的简称,由男性反串)头戴花毛巾,脑后束长腰大辫子,前额五彩珠配小圆镜,身穿五彩老花布大襟衣,下穿两片罗裙,吊穗。 伞头:头包黄绸布,裹战巾,腰扎红绸布,脚穿黑布鞋。 历史渊源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其一,基于横山地处陕西北部边缘,与鄂尔多斯部的乌审旗相连,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斗志。鼓是战场上指挥将士前进冲锋的号令。锣是收军的号令。打了胜仗,将士们夜间燃着熊熊篝火,鸣锣击鼓,狂欢起舞,庆祝胜利。走的场子“大滑四门”、“黑驴滚昼”、“转九曲”、“十二莲灯”等便是战时的阵图。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的应用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民间娱乐之中,长久演变下来,便形成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也有传说,古时牧羊人,为了调整自己孤寂单调的放牧生活,用一截树根挖成空洞,两头绷上死羊皮,制成鼓,敲而训羊,兼作娱乐。后来加上即兴表演动作,再同吹打乐配合,就发展为淳朴奔放、自由洒脱、富有山野风格的腰鼓艺术。 还有人传说,腰鼓是从祈神的迷信活动中逐渐由祭祀舞蹈发展而来的。古代劳动人民逢年过节遇庙会,用打腰鼓的方式娱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模仿战鼓形式,把它挂于腰间,加进去形似蒙古人“跳鬼”的动作和自己兴高采烈时的表演,形成一种带迷信色彩的腰鼓形式。 横山老腰鼓影响很大,流传久远。清光绪年间就有横山老腰鼓艺人曾往延安、安塞的真武洞、西河口传艺,民国十七年,横山逃往延安、安塞等地的饥民把横山腰鼓传到那里。因此,安塞腰鼓是横山老腰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流派。由此可见,腰鼓艺术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完整而富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它根植于劳动群众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地理环境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南部,地处陕北长城沿线中段,毛乌素沙漠南缘。始建于1458年,设县,古称怀远,民国初为别于安徽怀远,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之。 横山县辖18个乡镇,357个行政村。海拔900~1500米,年降水量为385.3毫米,无霜期146天。 横山县原称怀远堡,原址在横山镇柴兴梁村,解放初始,为了安全与工作上的方便,县政府设在韩岔,后迁至殿市,1956年迁到今址。全县人口33万。 横山县城坐落在芦河东岸,主城在平坦宽阔的川道,两侧分别为东西山梁,堪称“两山夹一川”,川道内两街一河夹着两条南北走向的建筑群带,东山脚下是静静流淌的芦河水,由南向北直流而去,东岸是滨河路,大街南北长达5公里。 横山城内长街短巷纵横交错,高墙低檐相间排列,错落有致。这里虽置县较晚,但很早就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无定河文明源远流长,黄土文化积淀深厚,贯穿县境西北的万里长城境内长约85公里,属明长城遗址。良好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古城历史,处处飘溢着泥土芳香的文化氛围,孕育了陕北横山老腰鼓这一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 主要价值学术价值陕北横山老腰鼓是现存唯一的老腰鼓。无论从服装、道具、扮相、舞蹈动律等都极具特点,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综合的活化石,且始终保持着原生态腰鼓技法,为人们了解、研究其形式提供大量极为丰富的材料。它流传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紧紧依附在民俗祭祀活动中,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实用价值陕北横山老腰鼓是劳动人民特有的调剂精神生活表达精神情感的舞蹈之一,充分显示出陕北人既慓悍威武又憨厚朴实的性格。抢救、保护陕北横山老腰鼓,使其更具蓬勃的生命力,让其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同时也为建设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劳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濒危状况1、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受到冷落,陕北横山老腰鼓虽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但没有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后继人才匮乏。 2、陕北横山老腰鼓展示风采的平台日益减少,在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基础发生变化的时候,传统民俗也日益淡化,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日趋平平。 3、老一辈有造诣的老腰鼓艺人相继谢世,而年轻的腰鼓艺人又缺乏老腰鼓的显著特点,并且弃农从商甩开老腰鼓的年轻人居多,专门从事舞蹈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对审美艺术的不同使陕北横山老腰鼓的发展举步艰难,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保护计划主要保护内容为更好地保护横山老腰鼓这一传统艺术,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横山县文化馆具体组织实施,横山县文体事业局负责管理、督导。该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理清横山老腰鼓产生、发展、变革的历史源远及现状;进一步深入全面地收集、整理相关材料;了解清楚横山老腰鼓代表艺人、队伍、打击乐器、唱腔唱调、服装及装扮艺术。 2、填写横山民间艺人档案表。 3、将所获资料进行归类、存档。 4、开展对横山老腰鼓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并把研究成果编纂成书。 (二)动态保护 1、强化表演艺术,注重老腰鼓的长期培训活动,不断把新生力量补充进来,增强横山老腰鼓的活力。 2、在横山县各乡镇的村委广泛成立腰鼓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腰鼓汇演,评比优秀的腰鼓队,激活横山老腰鼓的生活力。 3、在继承传统腰鼓艺术表演的基础上有创新、有新的艺术发展。 4、在广泛选拨人才的基础上,组织一支艺术表演过硬的专业性腰鼓队伍,走出横山,走出国门,展示横山老腰鼓独特的艺术魅力。 5、综合节日、旅游、庙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适时组织横山老腰鼓表演参与。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根据市政府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指示精神,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将陕北横山老腰鼓确定为特色文化品种之一,进行抢救、保护、扶持,确保专项经费的落实到位。 主管文化的领导以及部门领导,文化艺术工作者多次深入山区,了解陕北横山老腰鼓的现状,与村级政府共同开展陕北横山老腰鼓的发掘、保护、扶持、整理工作。 五年保护工作计划2006年:理清横山老腰鼓的历史源远和现状;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探讨研究横山老腰鼓新发展。 2007年:开展横山老腰鼓的原生态表演培训等工作;开始组建乡镇腰鼓队,挖掘、培养有实力的腰鼓手。 2008年:举行横山老腰鼓的汇演,评比优秀表演队;开始筹划组建具有专业性的横山传统腰鼓队和新生代腰鼓队。 预期在这三年时间里达到目标: 1、完成静态保护的基础工作; 2、组建乡镇腰鼓队; 3、挖掘、培养专业性的表演人才。 2009-2010年:在这二年时间里正式成立横山县专业性的腰鼓队;完成整理、出版相关的研究论文集;节日、旅游、庙会等活动上,广泛开展交流性的表演;积极筹划专业性的腰鼓队赴省、进京的表演活动,重振横山老腰鼓的雄风。 预期在这二年时间里达到目标: 1、成立横山腰鼓队; 2、出版相关论文集; 3、广泛开展腰鼓的表演活动; 4、重振老腰鼓的雄风。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1、设立县级领导、专家与艺人相结合的横山老腰鼓研究会。 2、由县文体事业局主要领导管理研究会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 3、把横山老腰鼓列入我县文体事业局的一项特色文化建设规划中。 4、县文体事业局负责确保专项保护经费的落实到位。 建立机制强化保护意识,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认真实施五年保护计划,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须建立以下机制: 1、以领导班子的“定人”,工作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2、现有艺人、新生艺人与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补互动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原生态保护与发展创新相结婚的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4、以提高、创新促进横山新老腰鼓表演活动开展的经常性机制。 5、发展横山腰鼓艺术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以旅游业为依托,形成以发展横山腰鼓艺术为目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