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胸蜂虎 |
释义 | 动物名称拼音:hēi xiōnɡ fēnɡ hǔ 英文:Merops leschenaulti,Chestnutheaded Bee-eater 拉丁文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鸟类(鸟纲)。黑胸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是小型鸟类,嘴形长而强直或细而曲。翅大都长而宽。脚短小,并趾型。第三、四趾基部大半相连,二、三趾基部相愈合。羽毛艳丽,嘴细长而尖,颈曲,嘴峰有显著的棱脊,嘴须极短。在中国分布于西南部的云南省境内。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外性特征黑胸蜂虎是小型鸟类,多数种类有黑色的贯眼纹。中爪最长。全长:283mm 翅长:112mm 尾长:148mm 嘴峰长:28mm 跗蹠长:12mm 前中爪长:5mm 后爪长:3mm 体长约170mm。嘴和跗蹠黑色,额至上背栗红色。下背蓝绿,腰部白色沾浅蓝。中央尾羽特别延长,羽干末端白色。额、喉蓝色,体重25-26克。前额的基部有一条细的黑线延伸到两侧,然后变粗,并且沿着眼先经过眼睛和眼下到耳覆羽。前额、头顶、枕部、后颈和上背为栗色,肩部辉暗绿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淡蓝色,尾上覆羽呈暗绿色。尾羽为绿色,外侧尾羽的羽缘和尖端缀有黑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尾羽呈深叉状。 初级飞羽和外侧的次级飞羽的尖端为黑色,其余的翅膀表面为暗绿色。飞羽的基部富有棕色,在翅膀的下面形成一个大的斑块。颏部、喉部、前颈和颈侧为淡黄色,到上胸部变为淡栗棕色,其后有一个黑色和黄色的横带,胸部以下为浅绿色,尾下覆羽为蓝绿色。虹膜为朱红色,嘴为黑色,脚为暗褐色或石板黑色。 濒危等级 分布范围黑胸蜂虎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部和东部。 黑胸蜂虎主要栖息于林缘、稀树草坡等开阔地方,常成群活动。群体由10余只到近百只个体组成。多在空中飞行和捕食,并且伴随着合有颤音的鸣叫声。有时也站在树顶枝上。 生活习性黑胸蜂虎主要栖息于林缘、稀树草坡等开阔地方,喜欢结群,群体由10余只到近百只个体组成。但不与其他鸟类混群,而是独自成群生活在一起,较大的群体有时多达数百只。性情活泼好动,彼此在一起生活时,总是吵吵嚷嚷,极为嘈杂,声音可以传到很远。善于游泳和潜水,飞翔的速度也很快,从水面上飞起时,也总是在不停地鸣叫。晚上一般栖息在水面上、水边浅水处或者沙滩上。每天黎明就成群结队地飞到草原上去觅食,中午又回到水边去休息、饮水和吞食沙粒,晚上有时也在觅食地栖息。当气候较为恶劣,特别是有暴风雨侵袭的天气下,也常到芦苇丛中躲避。飞行时群体的队列极不整齐,有时呈斜线飞行,很不规则。每当要向水面上降落时,总是成群地在水面的上空盘旋几圈,然后几乎同时调转方向,分别像箭一样一齐疾速地向水面落下,然后又在水面上汇集成密集的群体。 黑胸蜂虎喜欢栖息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繁殖期的生境主要是由苔藓和地衣复盖的冻原或灌木冻原地带,特别是在苔原上地势较高而又比较干燥的地方,或水域附近有稀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冬季大多出现在有耐碱植物生长的湖泊和水库周围地区,也出现在周围地势低洼的咸水湖和沿海地区,偶尔还出现在农田地里。 黑胸蜂虎夏迁中国东南部,栖于丘陵或林地,多在空中飞行和捕食,并且伴随着合有颤音的鸣叫声,有时也站在树顶枝上,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尤嗜蜂类。 生长繁殖黑胸蜂虎的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营巢于林中河岸的土崖上,成对繁殖。自己掘洞为巢,巢为隧道状,直径为5—8厘米,长度随着土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易于挖掘的地方,有时隧道长达1—2米,在土质较硬的地方,隧道的长度则仅有15—20厘米。每窝产卵5—6枚,白色,卵圆形。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雏鸟为晚成性。 保护措施一、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开展驯养繁殖 三、实施再引进工程,发展和壮大野生种群 四、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 五、提高法律保护地位,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利用 六、开展国际合作,引进资金及先进的经验、技术和设备 人工繁殖黑胸蜂虎的喂养应遵循饲料配比的科学化,就是要找出所养鸟生长发育、正常繁殖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并按此标准制定饲料配方。营养标准就是鸟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需要量和比例。在养鸟过程中,常发现一些与营养有关的病态表现。比如瘦弱、过肥、换羽不正常、缺乏维生素引起的抽风、产薄壳蛋或畸形卵等,都应从营养学上考虑并通过改变饲料配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养的黑胸蜂虎的疾病防治要以预防为主,要经常对笼舍进行消毒,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并且平时饲养过程中应留心观察,随时注意其食量和粪便的变化,观察其精神状态、活动情况和休息姿态是否正常。 一、建立场地 应选通风良好、干燥、地势较高的向阳坡地。架设高空网箱,一般40-60平方米做一个网箱,高度为2.5-3米,用竹子搭架,缚以塑料网。在网箱内搭一个6平方米的鸟棚,供雨天避雨及夏季遮阳用。种鸟场地网箱应高出地面1.5-2米,应用竹子或树枝做成假树,搭上人工鸟巢,以利于产卵。 二、挑选种鸟 选取体大、健壮、无病的10月龄成对成黑胸蜂虎作为种鸟。单独饲养,在饲料中应多加含蛋白质、卵磷脂及钙的食物,以利于繁殖。 三、繁殖与育雏 1、产卵 野生种黑胸蜂虎一般春秋季节交配产卵。人工饲养可采取给雌鸟人工注射雌性激素的方法,促其短期内发情,可使每月都能产卵 。 2、孵化 将产后的卵收集起来,放入孵化箱内进行人工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应调节好温度及相对湿度,确保出壳率在98%以上。 3、雏鸟管理 雏鸟刚孵出时应注意保暖,及时饮水,饮水选用万分之二浓度的高猛酸钾溶液放入洁净的器皿中,每4小时更换一次。雏鸟出壳后,一般6-8小时有觅食行为,食物最好选谷子或碎米等体积小、易消化的食物,也可用雏鸡颗粒饲料。1周后在饲料酯比中可加入 20%的稗子、稻谷等其它植物种子,2周后可投喂稗子、稻谷、谷子等多种植物种子。 四、疾病预防 由于人工养殖密度大,易感染疾病,应做好网箱内的卫生工作,定期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并定期进行防疫。发现病黑胸蜂虎应隔离治疗,死黑胸蜂虎应深埋或烧掉,并对该网箱内所有鸟进行消毒处理。在日常的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清洁卫生 饮水用具和水浴缸要每天清洗,粪便应及时打扫,食缸也应定期清洁。 2、水浴 黑胸蜂虎是一种很爱清洁的动物,大都喜爱水浴。水浴可清除鸟体污垢,也是鸟的一种运动和享受,对鸟的健康有利。因此要满足它们这种有益的本能要求,每天或隔天让它们水浴一次。 3、鸟体的整理 长期生活在笼内的黑胸蜂虎易折伤羽毛,又因运动不足,爪、喙失去磨炼机会,致使爪、喙增长、或因羽毛被粪便污染形成积垢,这些都需饲养者加以整理,使鸟体形态匀称美观,符合观赏要求。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