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条矮缩病
释义

水稻黑条矮缩病

症状 俗称“矮稻”。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 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 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 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病原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称稻黑条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nm。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防治方法

(1)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并能同时移栽。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毒源。

(2)治虫防病。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还要注意麦田防虫。抓住一代成虫从麦田迁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虫由早稻本田迁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到早播麦田的防治,具体防治方法参见灰飞虱。

(3)药剂防治,现在国内最好的防治黑条矮缩病的药剂为武夷菌素。能够防治水稻的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的粗缩病。 武夷菌素全国的唯一生产厂家为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主要管理措施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针对生长不良的秧苗,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促进弱苗转壮,增加分蘖,把产量损失降至最低。

1、分苗补栽。对发病株率达到90%以上的重度发病田块,利用直播稻、机插秧苗补栽或从生长较好的稻田中分苗带土移栽。因直播稻播种较密,亩苗量一般在30万以上,在每亩留足23-25万株苗的基础上分出多余的苗,旱直播稻每平方米留苗340-370株。生长良好的人工插秧稻田在每亩留足22-23万株苗的基础上,可以分苗移栽。

2、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对发病株率较低,有一定产量而生长不良的中、轻度发病田块,每亩增施15-20斤尿素,以促进分蘖。坚持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

3、浅水分蘖。分蘖期间田间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切忌大水淹没心叶。大雨过后注意排水,切忌田间长期积水。以活水灌溉为好。

4、对生长不良的田块适当推迟3-5天烤田。对苗量不足的田块,也可以不烤田,采取轻晾的方式代替烤田,以延长分蘖时间,增加有效分蘖。

5、喷施叶面肥。为了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在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降低的情况下,叶面喷施天达2116或芸薹素内酯加磷酸二氢钾。或叶面喷施天达2116、芸薹素内酯加硫酸锌。每3-5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注意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锌不能同时喷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