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森瘿蚊 |
释义 | 黑森瘿蚊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双翅目、长角亚目、瘿蚊科的一种,也称黑森蝇、小麦瘿蚊、黑森麦秆蝇。原产地一说是幼发拉底河流域,一说是南高加索。主要随寄主植物的茎秆而远距离传播。最早报道于北美,由德国黑森地区的雇佣军携带的麦草包中夹藏围蛹传入北美。最初在长岛严重危害小麦,引起人们的重视,美国首先称之为Hessian fly,从而得名。现已广布世界各地,中国新疆与俄罗斯交界地区有分布。黑森瘿蚊被称为世界上小麦的第一大害,是美国小麦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中国将其列为进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分布地区前苏联(欧洲部分到北纬60°、中亚部分、伊尔库次克、拉脱维亚、远东)、伊拉克、以色列、塞浦路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丹麦、挪威(南部)、瑞典、芬兰、波兰(普瓦维、波兹南、卢宾、波美拉尼亚)、德国(勃兰登堡、梅克伦堡、莱茵省)、奥地利、瑞士、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塞萨利)、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新西兰、加拿大(艾伯塔南部、不列颠哥伦比亚西南部、曼尼托巴南部、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安大略东南部、爱德华太子岛、萨斯喀彻温南部)、美国(亚拉巴马北端、阿肯色北部、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流域和旧金山海湾、科罗拉多东北端、康涅狄格、特拉华、佐治亚北部、伊利诺斯、印第安纳、衣阿华、堪萨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缅因、马里兰、马萨诸塞、密执安、明尼苏达、密苏里、蒙大拿东端、内布拉斯加东部和南部、新罕布什尔、新泽西、纽约、北卡罗来纳西部、北达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马北部、俄勒冈西北部、宾夕法尼亚、罗得岛、南卡罗来纳西部、南达科他东部和西部、田纳西、西弗吉尼亚、华盛顿西部、威斯康星)。 寄主植物大麦、小麦、黑麦、冰草属、葡萄龙牙草等。据Gagne,R.J.(1991)研究认为,在大麦和小麦上危害的Mayetiola属的昆虫应是两个不同的种,危害小麦的主要是Mayetiola destructor,而在大麦上危害的主要是Mayatiola hordei。研究还表明,这两个种在小麦和大麦上有交叉危害的现象。 形态特征黑森瘿蚊成虫体形如小蚊。雌虫体长约3毫米。触角黄褐色,由17节组成,长度超过体长的1/3,具有直立短毛,基部两节较其他节粗两倍。胸部黑色,有灰色折光,背中区有2条稀疏的白毛。自颈侧沿胸部下方到翅基有一淡红色不规则条纹或斑纹。小盾片黑色,具有黑毛。腹部褐色,其他各节背板两侧各具有一大方形黑斑点。产卵管由3节组成,淡红色,末节端部为褐色。足淡红色。翅基部粉红色,被有黑色毛。雄虫体较雌虫短 1/3,约 2毫米。触角17节,长为体长的 2/3。下颚须 4节,第1节为不规则圆锥形,第2节近四边形,第3节较细,比第2节长1/3,第4节约为第3节长度的2倍。腹部近于黑色,末节淡粉红色,具有一对褐色抱器,生殖器官位于其中。生殖器结构有助于近缘种的鉴定。 卵长圆柱形,长0.4~0.5毫米,长径约为宽径的6倍。卵初产时透明,有红色斑点,后变为红褐色。卵产于叶面纵沟内,纵向排列,如果卵密集成对,状如小麦锈病的斑点。 老熟幼虫体长约4毫米,由13节组成,第1节为头部,2~4节为胸部,其后9节为腹部。幼虫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位于胸部第1节的胸骨片的形状。 蛹为围蛹,栗褐色,外被伪茧,形似亚麻种子。雌蛹一般长4毫米,不足4毫米的为雄虫。头部和胸部色深,额上有坚硬的锯齿。 生活史1年发生2~5代。欧洲一般3代,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仅1代。在我国新疆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伪茧内越冬,有时在前茬根丛内过冬,也有在自生麦苗或野生禾本科植物上过冬。次年春天在伪茧内化蛹。第1代成虫在4~5月间出现。成虫寿命仅5~7天,夜间羽化,上午交尾,交配后1小时即可产卵,1~2天即可产完。飞翔力不强,但可随风吹到2~3英里外。喜在冬小麦或春小麦上产卵。产卵 50~500粒。卵期3~12天。幼虫孵化时间多在每天17:00~次日8:00。幼虫孵化后钻入叶鞘内吸食汁液。幼虫爬行速度很慢,爬行1毫米需要4分半钟,从卵孵出后爬到取食部位需要12~15小时。幼虫经2~4周老熟,在叶鞘内化蛹。围蛹具有一定的抗干燥、抗碾压能力。化蛹后到成虫羽化的时间因温度而不同: 4.4℃为30天, 10 ℃为 15天, 15.6℃ 为 11天,18. 9℃ 为 7天。 23.9℃以上不化蛹。1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两个世代。喜高温。气候不适宜时进入休眠,延期羽化。在成虫羽化时如果冬小麦不适合幼虫取食,即于春小麦和大麦上产卵。遇到干旱,产卵量显著下降,卵和幼虫大量死亡。 危害幼虫为害小麦、大麦、黑麦。其他寄主有燕麦、鹅冠草、匍匐龙牙草、加拿大报碱草等。我国仅见危害小麦。在叶面浅凹处产卵。幼虫孵化后一般钻入接近地面的第一片叶鞘内,但不钻入叶鞘组织和茎秆内。幼虫锉伤麦秆吸流出的汁液。小麦早期受害后生长受阻,植株叶片变暗绿色或青绿色,显著粗短,心叶变黄或缺,抗寒能力降低。在分蘖前,幼虫钻入幼苗主茎部为害,常造成植株死亡。麦苗于拔节到抽穗前被害时,在幼虫吸食处形成白斑,茎壁变薄,茎秆弯曲,易引起倒伏,严重影响产量。秋季,受害株抗寒力下降,冬季易死亡。春季,除上述害状外,还表现为受害株秆细易折。灌浆籽实期,麦穗麦芒扭曲,可能与旗叶扭结在一起,麦穗畸形,籽粒空瘪,对产量影响极大。主要以围蛹的形式随麦杆及其制品的调运远传;围蛹也可以夹杂在麦种中传播;观赏用的禾本科植物如鹅冠草也可能携带传播。 检验方法剥查麦杆,剥开根部及近根部的各节叶鞘,检查幼虫与围蛹;过筛检验种子。判断过冬幼虫死活的方法:①将待检幼虫浸入二硝基苯饱和溶液内5~6小时(18~20℃),或3小时(30℃),②取出幼虫,置于滤纸上吸干多余溶液,③虫体放入盛浓氨水的玻管中,④活幼虫在试验开始后10~15分钟变为红色,30分钟后死亡个体与成活个体均变为褐色。 检疫措施①不从黑森瘿蚊发生的区域输入麦类作物及其秸秆;从发生区输出的包装物不能用麦类植株或禾本科寄主杂草作为填充物、铺垫物。国内发生区禁止麦秆制品、麦种、原粮调出,需调出的,必须做除害处理。 ②在黑森瘿蚊发生区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在成虫发生期喷撒化学药剂。 ③按照小麦产地检疫规程实施产地检疫,发现受害株立即拔除,集中销毁。 主要防治措施选用抗性品种或适当推迟播种期;合理施肥,保持各种肥料搭配合理,不要偏施氮肥。铲除自生苗。抗虫品种的特性表现为:叶片多毛、分蘖能力强、叶鞘紧密、组织坚硬。 1.农业防治。根据当地黑森瘿蚊成虫的发生期,调节小麦播种期,以避开成虫产卵,减轻危害,具体日期 每年要做调整。也可应用遗传防治和选育抗虫品种。遗传防治是利用不同小种的黑森瘿蚊进行杂交,以便产生危害性弱的小种。目前在美国各地育种者培育的小麦品种都是抗黑森瘿蚊的品种。这些品种降低黑森瘿蚊危害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具有抗性和耐性,如有些品种表现的抗性是低危害率,它使植株上幼虫的发育受到影响,形成的围蛹个体很小;耐性的表现是,虽然植株受害,但受害程度很轻,产量损失不大。2.化学防治。其中包括土壤处理、种子处理、喷雾、喷粉、熏蒸及使用驱虫剂或引诱剂、茎秆涂药以杀死转移的幼虫等。土壤和种子处理是比较有效的,但成本较高,目前很少大面积使用。此外,在成虫羽化高峰时,过去曾用过林丹喷粉,也可喷洒植物性杀虫剂如除虫菊、鱼藤和尼古丁。 3.生物防治。黑森瘿蚊的天敌最主要的是小广腹细腰蜂,寄生在卵内,此外还有Merisus属的寄生蜂可寄生在蛹内。保护和利用寄生蜂,对防治黑森瘿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